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55

第55章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司汤达(1)

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1873年1月23日,他出生于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山区,其父是律师,母亲是意大利人后裔。他自幼受到外祖父和母亲的思想熏陶,热爱文学。13岁时,司汤达进入当地中学读书,向往民主和进步,崇拜拿破仑。中学毕业后,他只身来到巴黎,投靠亲戚皮埃尔·达律。1800年,他俩在米兰投奔拿破仑。司汤达不久进入第六龙骑兵团,很快升为少尉。次年休战,司汤达回到巴黎,曾与戏剧女演员梅拉妮有过一段失恋的爱情纠葛。此后,司汤达愤然重返部队,参加了耶拿战役,进入柏林后任皇室领地总管。其后,他随军远征俄罗斯,不久败回巴黎,任西里西亚萨冈省总管,此期间,他写作了《意大利绘画史》一书。1814年,拿破仑失败,司汤达来到米兰,弃政从文,陆续发表了一些作品,赢得读者赞誉。1821年,他被意大利警察驱逐回巴黎,贫困潦倒。1827年,司汤达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芝斯》,对封建贵族进行了谴责和揭露。1830年,司汤达根据乡间一桩真实案件创作的著名长篇小说《红与黑》出版了。小说塑造了于连等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揭露了封建贵族和教会的黑暗、腐败和反动,成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奠基作品。其后,他的另一部作品《巴马修道院》受到巴尔扎克的热情赞誉。毛泽东评价《红与黑》,称“说于连是个坏蛋,这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去看”。

【毛泽东评点司汤达】

说于连是坏蛋,这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去看,角度不同,结论也不一样。站在这边看看是个坏蛋,站在那边看看,也许又是个大大的好人。

……于连虽然失败了,但他的雄心勃勃,是值得赞扬的。说到底,还是阶级的压迫、阶级的较量。

——摘自《毛泽东的晚年生活》,见《大地》月刊1992年第6期。

【司汤达小传】

法国著名的作家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生于1783年1月23日。他的家乡在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山区,与意大利仅隔着阿尔卑斯山。母亲的祖先是迁居法国的意大利人,外祖父是当地著名的医生。父亲是名律师。司汤达自幼受母亲影响,常听她读但丁和阿利奥托斯的意大利原文作品,以至一生对意大利有着深厚的感情。

7岁时,司汤达失去了母亲,心中异常悲痛,在成年后还经常回忆自己的母亲。外祖父开始培养他,使他在思想上得到启蒙运动的熏陶,同时使司汤达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父亲却对孩子非常冷淡,并想把他培养成一个保皇党人和天主教徒,将他交给一个神父进行家庭教育。司汤达十分痛恨那个神父,称他为暴君、伪君子。童年的司汤达是寂寞而不幸的,父亲对他的精神压迫使他失去许多儿童的天真,反而使他培养出渴望自由的坚定的独立精神。他在外公和父亲的两种矛盾的教育下,渐渐长到13岁。

1796年,司汤达13岁,进入格勒诺布尔中心学校读书。他圆圆的脑袋,发达健壮的身体,粗实的四肢,坚定的步子,很快获得同学的嘲笑,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做“活动的塔”。司汤达的脸上常挂着微笑,他希望能和同学友好相处,但大家感到他的微笑是蔑视和傲慢,不敢与他交往,司汤达感到失望。在学校里,教师们都热烈拥护和传播启蒙运动思想,向学生们宣传科学和民主,开列了数学、物理、法学、历史和逻辑课,与以前的贵族中学只讲宗教和拉丁文迥然不同。司汤达十分喜爱数学课,不光是数学老师在讲课之余还给学生讲当时法国大革命中的重大政治问题,而且还因为在司汤达心中,只有数学不存在虚假。他还佩服拿破仑在战争中把数学用于炮战,命中率极高,把英国侵略者赶出了法国的军港土伦,从而挽救了革命和祖国。拿破仑当时只是一名炮兵上尉,此后便脱颖而出了。当时,司汤达对法国文学和哲学也有浓厚的兴趣,深受法国启蒙文学的影响,在思想上又接受了“百科全书派”的进步观点。

三年后司汤达毕业了。1799年11月,他为了逃出家庭的阴暗窒息的环境,便假称要去巴黎投考著名的工科大学,离开了格勒诺布尔。他于11月10日到达巴黎,正是拿破仑雾月十八日政变的第二天,社会正处于动乱时期,而从前就十分佩服拿破仑的司汤达更是想追随拿破仑成就一番事业。在巴黎,他没有投考大学,而是找到亲戚皮埃尔·达律。达律在陆军部工作,便在自己办公室里为司汤达谋了一个位置。达律不仅是个军人,而且在当时文坛上颇负盛名,他的译作和历史散文很受欢迎。他十分关照司汤达,对司汤达的工作和创作影响很深。

1800年5月,拿破仑带领主力部队进入意大利,达律在意大利来信约司汤达前往日内瓦。司汤达赶到日内瓦,而达律却又先他而去米兰,留下一匹病马,让他即刻赴米兰报到。司汤达从未骑过马,为了追上拿破仑的远征军,他跨上马鞍出发了。途中克服千难万险,翻过阿尔卑斯山的圣伯纳德峰,两天后赶到了米兰,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心目中的英雄拿破仑将军。

在米兰,他看到米兰人民狂欢的场面,人们为摆脱奥地利统治而把法国军队看作是解放他们的救星。这一景象,被司汤达在后来的小说《巴马修道院》第一章中极其生动地描述了出来。书中写到的滑铁卢战役则是司汤达6月14日参加的马伦哥战役的场面的重现。马伦哥战役是拿破仑击败奥地利军队的重要战役,它迫使奥国于次年签订了《吕内维尔和约》。司汤达在战后不久进入第六龙骑兵团,很快又升为少尉军官。

司汤达在米兰接触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辉煌的文化艺术,他经常去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听戏,欣赏音乐。他学习意大利语、练习骑马击剑、研究戏剧音乐,他为自己有意大利血统而自豪,他已深深地爱上米兰,终生难忘,直至逝世。米兰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801年,休战期间,司汤达回过一次家乡,看到一切如故的故居和亲人,心中颇生感慨。他向人们讲述外界发生的事件,讲述拿破仑将军和米兰的文化,但大家毫无兴趣,尤其是父亲,更是厌恶这一切新生的事物。司汤达与他们激烈地争吵几次,万般无奈又返回了巴黎。

在巴黎定居期间,司汤达一心想当一名文学家,创作戏剧,他夸口说:“我要当莫里哀第二。”但是他是个贫穷的青年,没有书,没有漂亮的衣服,满口土音,外表也不潇洒,恋爱失败更增加了他的自卑,他感到沮丧。他只有关在家中读书。来到巴黎后,他半年不曾访问亲友,在家中阅读思想家的作品,阅读一切所喜爱的书。窗户外是罗浮宫美丽的柱廊,室内的贫困青年在读拉伯吕叶、蒙田、卢梭的著作,读爱尔维修、孟德斯鸠、卡巴尼斯的著作,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著作。他对戏剧的兴趣促使他走出了房间进入剧院,参加戏剧活动。后来他的论文《拉辛与莎士比亚》便是以这段时间的思想为基础完成的。

1805年当他回到家乡时,由于对戏剧的热爱,使他结识了女演员梅拉妮,二人相爱了。

“亲爱的,我要去马赛演出了,你愿意陪我吗?”梅拉妮说。

“我不能离开你,亲爱的,我也去马赛!”司汤达陪同女演员到了马赛,为了谋生,不得不在杂货店当伙计。可是不知怎么回事,梅拉妮突然嫁给了一个俄国军官。司汤达愤愤地辞去了工作,离开了马赛回到了巴黎。

战争又开始了,达律邀请司汤达重返部队。他毅然拿起了枪,参加了耶拿战役,并随拿破仑进入柏林。他被皇帝拿破仑任命为在德国布伦瑞克皇室领地的总管,任期两年。司汤达在德国学会了德语,了解了德国文学,并喜欢莫扎特的音乐。此间,他还继续着对法国启蒙运动哲学家的研究。

两年后,他担任过粮草和伤病员的管理工作。1810年,司汤达随军到达维也纳,参加了法国同奥地利的谈判,并由此荣任巴黎法制局审计官,旋升为皇室房产和动产监督。司汤达以这个身份可以出入皇宫,并觐见过皇后。

拿破仑野心勃勃,发动了远征俄罗斯的战争。1812年5月,司汤达随军远征。9月法国攻打莫斯科,遭到顽强抵抗。战争异常残酷,司汤达受到极大的震惊,以往渴望战争和冒险的思想发生重大变化,他感到憎恶和痛苦。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人的变化多么大啊!我昔日对新奇事物的渴望完全消失了。……最漂亮的勋章也不能弥补我受的精神痛苦。”战争失败了,法军从莫斯科大撤退,司汤达表现得异常镇静,顺利回到巴黎,不久获任西里西亚萨冈省的总管。此间他到过许多地方,并写作《意大利绘画史》一书。

1814年4月6日,英、俄、普、奥等国组织了第六次反法联盟,攻入巴黎,拿破仑帝国倾覆,路易十八称帝,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和拿破仑一块下台,从此他的军人生涯结束了,他失去了一切,于是决心不再从政从军,而转入他心爱的艺术领域,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文艺评论家和作家。他来到了意大利米兰,热衷于意大利的文化艺术,然而并没有完全脱离政治。他结识了一些意大利烧炭党人,与他们来往甚密。在文学上司汤达认识了不少进步作家,包括意大利、英国、德国的一些著名人物,他与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治理想,有着一致的文学主张和美学观,司汤达不仅积极参加他们的斗争,还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