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57

第57章 俄国的天才诗人——普希金(1)

普希金,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5月26日,他出生于俄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小时候,他受业于家庭教师,偏爱读政治、文学和宗教图书。12岁进了皇村中学。他在学校组织诗社,成为诗社中的佼佼者。1814年,他在《欧洲导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诗《致友人》,从此跨入诗人行列。中学毕业后,普希金被分配到外交部供职。此期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1817年》,参加了文学团体“绿灯社”,并成为这个团体的灵魂,写作并发表了《自由颂》、《乡村》等一大批反抗君主、讽刺皇帝的诗歌作品,因而被流放南俄。1822年,他发表长诗《高加索的俘虏》,同年被改编成芭蕾舞剧。此期间,他穷困潦倒,常常混迹于女人之间,仗酒决斗。同时他写出了大量的叙事诗、政治讽刺诗、抒情诗、应时歌词作品。1823年,他完成了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此后,他在敖得萨滞留了一段时期,回到故乡,陆续写作了长诗《茨冈》、《埃及之夜》等上百首诗。此后,他终止流放生活回到莫斯科,与冈察罗娃结为伴侣,曾一度回到外交部任职。此间,他创作了《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青铜骑士》、《黑桃皇后》等经典作品。最终因爱情纠葛死于决斗。毛泽东称他很喜欢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毛泽东评点普希金】

毛泽东:俄国有个诗人普希金,他写了一个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很喜欢。

孟锦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上小学时,看过这个动画片,那个贪心的老太婆真是可恶。

毛泽东:你只看到那个老太婆的贪心,太可恶,你可没有看到这个贪心中有可爱的一面。

人贪得无厌不好,但人要贪得有厌,那恐怕世界也就不前进了。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都满足了,到了厌的程度,那还要变革,还要追求干什么呢?

——摘自《毛泽东的晚年生活》,见《毛泽东读书笔记》上册第693页至694页。

【普希金小传】

普希金,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生于1799年5月26日。他的家族是俄国一个古老的贵族,到父亲一代已趋败落,但仍拥有大量的奴隶。父亲是个玩世不恭的贵族公子,终日寻欢作乐,不问家事,结果家业日见凋零。母亲出身于皇帝宠臣家庭,是埃塞俄比亚黑人的后裔,性格反复无常,对普希金常常呵斥,并加以羞辱。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对孩子们毫无慈爱,普希金这时就会跑到外祖母身边,看她一边刺绣一边讲述家史,暂时感到一种安全和轻松,忘掉了父母的怒气。

奶妈是个快活的中年妇人,会讲许多古老的传说、民谣、笑话。普希金听着那些故事,被俄罗斯的民间文学所感动,心中充满着幻想,思想在黑暗中遨游,感受到宠爱和温柔。

父母在莫斯科郊外的扎卡罗沃买了一片田产,每年夏天,全家就到那里避暑。普希金很喜欢这乡下的生活,常常独自一人玩着玩具,幻想着童话生活。有时他偷偷跑出家门,去听农民们唱民歌,初次接受了俄罗斯民间语言,产生了对俄罗斯语言的热爱之情。

普希金长到该读书的年龄了,家里为他请了外籍家庭教师。来自欧洲各国的家庭教师和小学教员一个个被请进来又辞去,不是因为主人对他们不满意,就是他们对小主人不满意。普希金要学习很多课程,有法文、德文、英文、俄文、历史、地理、数学等等,还有舞蹈和道德,这一些他全不感兴趣。他成绩很差,懵懵懂懂地听课,但又喜欢在家中举行的沙龙里听名人们用法语聊天。他不愿在课本中学习,而善于在奶妈和外婆那里学习,她们培养了普希金对文学的兴趣。8岁时,普希金的法语讲得十分好,并且酷爱法文书籍。他常常钻进父亲的书房阅读各种书,似懂非懂地将一大本一大本的部头看得津津有味,几乎废寝忘食。在11岁时,他就能记住全部法国的文学作品。之后,他对政治、宗教、戏剧、爱情、哲学等图书也读得如醉如痴,还躲在沙龙里听大人议论,大大地增加了他的见识,而使他显得早熟。

1811年,普希金12岁,要进中学学习了。父亲利用关系把他送到皇村中学读书,这是一所皇太子及贵族子弟的免费学校,设在圣彼得堡皇宫附近。那天,普希金高兴地离开家上学去了,他惟一留恋的是姐姐奥尔加,还有奶妈和外婆也使他怀念。在皇宫附近读书,穿校服,对普希金具有多大的吸引力啊!通过面试,普希金成了这所学校仅有的第一批30名学生中的一员。

当时,俄国的教育十分落后,教师奇缺,在校生少得可怜,连大学的学生也仅只几十人,而在皇村中学培养30名学生,确实是极为宝贵的,所以任教老师都是当时有威望的教授,沙皇还把自己的图书馆送给了学校。在开学典礼时,皇帝及太后、皇后还有众大臣、显贵都亲临学校,使学生们大为惊讶,紧张而又兴奋。

这里是全国最豪华的学校,实行了严格的管理。学生们享受最舒适的生活,同时也被限制在学校内不许外出。六年的学习不能和外界联系,父母亲属探望只能在会客厅。学生如同囚犯被隔离起来。

普希金的知识超过同龄的孩子,也使老师们对他有不同的偏见,认为他敏感、肤浅、易怒。普希金也感到孤独,但几年后,他以他的诗歌赢得了同学们的好感,也增进了同学的友谊。普希金在学校组织诗社,团结一伙诗歌爱好者互相朗诵诗作,不久他成为诗社中的佼佼者。

1814年,普希金在同学的要求下把一首《致友人》的诗寄给了《欧洲导报》。7月4日这天,报纸正式发表了他的这首诗。这是他第一次发表自己的诗,他感到极大的荣誉,有点飘飘然。从此,他走出了中学生的世界,跨进了诗人行列。很快他又在报刊上发表了几首诗,到1815年初,普希金在文坛上已小有名气了。于是一发不可收,每年创作量不断增加,而且涉及到戏剧和评论,同时在创作中大量阅读文学、哲学作品,他的艺术和思想都逐渐走向成熟。

1817年6月9日,普希金从皇村中学毕业,获得皇村中学的毕业证书。这是当时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东西,凭此可以进入仕途。普希金被分配到外交部供职,但他并不感兴趣,他从在中学里写的120余首诗中精选出36首抄录成一本,题名为:《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1817年》。这个小本子后来被出版商收入他的全集之中,表现了他早期诗歌的模仿和激情,显现出他诗歌风格的发展变化的源头。

在外交部工作期间,颇有名气的普希金无所事事,18岁的他精力旺盛,爱好诗歌,也爱好体育,体内一股巨大的青春活力使他对平淡的生活感到不满,逐渐养成傲慢、不修边幅、放纵、好斗的性格。他常常去剧院、酒馆闹事,穿着奇装异服,肆无忌惮地寻欢作乐,如同美国现代的嬉皮士,又像中国古代放浪形骸的狂傲诗人。屠格涅夫及许多作家都规劝过普希金,但没能奏效。

1818年,普希金参加了文学社团“绿灯社”。这是一个由富翁创建的沙龙式组织,各种身份的文学爱好者和军人及文化人士都有,他们在这里高谈阔论并饮酒作乐。这正对普希金的胃口,所以他每次必到,成了这个社团的灵魂。

但是普希金的诗歌天才并没有因为那些荒唐的青年生活而废弃,他在闲暇时创作出令人喜爱的诗歌。他常写一些抨击讽刺时事的小诗,政治讽刺诗,很快在首都青年中流传开来,以致在首都,大家都抄录和背诵他的诗歌。那时他最著名的诗是《自由颂》、《乌拉!又回到了俄罗斯》和《乡村》。这些诗歌颂了自由,要人民反抗专制的君主,嘲笑了皇帝,痛斥了农奴制和地主的残暴。诗歌遭到沙皇的禁止,但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更使他成为俄国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20岁的普希金已成为当时人民心中的第一位文学偶像,头号大诗人。1820年5月,普希金被调往南俄的叶卡特琳诺斯拉夫城,在南部侨民管理人英左夫将军处任职,这是皇帝在接受众多人说情的情况下,给普希金流放的另一种形式。普希金高昂着头离开了圣彼得堡,他正希望冲破首都这窒息而平庸的城堡,撕破这束缚他的罗网。

普希金一路风尘来到了南俄这座死气沉沉的小城,不久,他因病被前来此地参观的拉耶夫斯基将军带往高加索,沿途看到优美的高加索风光。群山起伏,荒原旷野,增加了普希金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在将军家中,他受将军的长子亚历山大的影响颇深。这个高傲残忍又爱讥讽人的阴沉的上校团长,满脑子狂想,一些荒唐的胡诌在普希金眼里竟都成为天才的表现。他把亚历山大写进他的诗中,认为他战胜了自己的灵魂。亚历山大使普希金对一些词藻华美而毫无用途的文学诗体产生反感,并增加了他创作的灵感。

1820年9月,普希金来到了比萨拉比亚的基什尼奥夫城,原来监管他的英左夫将军办公处已迁至此地。此时他已经开始创作《高加索的俘虏》一诗,到第二年2月脱稿,第三年9月才发表。诗受拜伦的影响,把主人公写成一个命运坎坷、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但形象却不丰满,主题显得单薄。但这首长诗称颂了切尔克斯起义者的英勇行为,并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高加索优美的风光,颇有地方特色。1823年,圣彼得堡皇家剧团据此改编成芭蕾舞,但远离首都的普希金却一无所知。他的作品只挣了500个卢布,生活穷困潦倒。为掩饰其寒酸,他故意装出古怪的样子,每天从他熟悉的太太们那里借来不同服装,打扮成不同的装束在公园散步。在家中则狂放不羁,射枪击剑,饮酒玩牌,兴来裸身吟诗,怒时仗酒决斗。有时他找女人鬼混,来抚慰他心中的苦恼。普希金对漂亮的女人有着诗人般浪漫的追求,他迷恋着所遇到的众多的美女,并为她们所神魂颠倒,往往干些过火的事,他追求过的女人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名单。他给她们写诗、写情书,往往闹得满城风雨,有时导致与人决斗,但普希金毫不在乎,仍然以炽热的爱情去点燃所遇到的美女心中之火,在他的一生中,这种情欲一直没有离开过他。

然而,生活上的放纵并未影响普希金诗歌创作,几年间他写了大量诗歌,他常常同时撰写几首内容相差很大的诗歌,他写叙事诗、政治讽刺诗、抒情诗、应时歌词等等。诗歌似乎是一股泉水不断从他大脑这个泉眼里流出来。1823年5月28日,普希金开始撰写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一共花了7年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