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古代发明与发现
16225600000130

第130章 都江堰

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灌县(今都江堰市)附近的岷江上。这个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是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学家李冰在任蜀郡守的时候,亲自领导群众修筑的。它是中国古代民众智慧的结晶,反映出中华民族在治水方面的高超技艺。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项主要工程组成。分水“鱼嘴”是中流作堰,这项工程把著名的岷江一分为二:东边是内江,西边是外江,外江即是现在岷江的正流。“宝瓶口”则是劈开玉垒山而修建的渠首工程。“飞沙堰”是调节入渠水量的溢洪道。

内江和外江分开以后,内江便从宝瓶口以下的水渠流入成都平原上肥沃的农田,进行农田灌溉。因此,自从李冰领导群众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后,成都平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从此成为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一个重要粮仓,享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具有比较典型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非常完善,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项工程联合运用,不但能满足成都平原上的灌溉和防洪水的需要,还可以分配洪、枯水的流量。据古籍《华阳国志》记载,当时的人们为了控制内江的水流量,曾在进水口“作三石人立于水中”,使“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可见,这些石人起着水尺的作用。从石人的“脚”到“肩”这两个高度的确定,可以发现当时的人已经掌握了岷江洪、枯水水位变化的一般规律。再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的观察,就可以掌握进水流量,然后利用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这三项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够准确地控制渠道进水的流量。由此可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早在2200多年以前,就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这座规模宏大、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和意义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直到现在仍在为成都平原上的人民造福,有力的促进了四川农业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