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古代发明与发现
16225600000019

第19章 火焰喷射器

现代战争中,火焰喷射器在战场上大显身手,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火焰喷出后,喷口所指处刹那间一片火海,哪怕是再坚硬的金属,在火舌的吞噬中也会成为一片灰烬。但是,具有现代战争特征的火焰喷射器,却不是20世纪的发明。如果把火焰喷射器看作是一种战争中能不断喷射火焰的武器,那么它是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发明的。

要说明火焰喷射器,首先要弄清这种武器喷射产生火焰的燃料是什么?按照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的观点,火焰喷射器所喷射的燃料是汽油或煤油,换句话说,就是“石油的轻馏分”。李说“中国人可以通过蒸馏得到它,他们肯定使用了石油产品。”事实正是这样的,中国是最早使用石油的国家,早在汉代,人们便发现了石油的可燃性。开始时,人们只是用石油点灯,认识到用石油“燃灯极明”。在实际应用中,进而了解了石油的其他特性,把它用作润滑剂、粘合剂、防腐剂等,甚至将它入药。但它的主要用途,还是作为质地优良的燃料。它的优良性能,使人们考虑将它用于战争。火焰喷射器所使用的理想而合乎标准的优质燃料,正是石油及石油产品。

据史书记载,石油产品在中国第一次用于火焰喷射器,是在公元904年。路振的《九国志》中描述了在一次交战中,一方放出“飞火机”烧毁了对方的城门。公元975年,在长江的一次水战中也使用了一种能持续喷射火焰的武器。《南唐史》也有当年在战船上使用火焰喷射器以抵抗敌人进攻的记载。

我国在宋代建立了世界最早的石油炼油车间,开始从石油中直接炼取石油产品“猛火油”,所谓猛火油,是石油中沸点较低的一种成分。

由石油中提炼出了“猛火油”后,人们又考虑当喷射出的油在离开火焰喷射器时如何点燃?显然在它离开之前是不能燃烧的,否则使用这个武器的人本身就会被火焰吞没。古代的能工巧匠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喷嘴前装上一根导火索,导火索内含有火药,这是火药这种物质在军事上的第一次应用。由于这种火药含硝石量低,因此仅仅在导火线内发出火花和缓慢燃烧,而不会爆炸。燃料在喷出之后,在穿越空气时被导火索点燃,喷出熊熊烈火。

在机械装置上,中国古代人又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使连续喷射火焰成为可能。利用双动式活塞风箱不断地抽出容器中的猛火油,就可以连续喷出火焰。这是世界上第一具名副其实的火焰喷射器。火焰喷射器是用当时最好的含铜70%的弹壳黄铜制作的,由此也看出中国冶金术的高超。西方国家使用的原始的“火焰断续喷射器”,仅是利用一个单动式压力唧筒来泵出火焰,只有泵一下,才能喷射一次火苗。

公元1044年,火焰喷射器在中国的军队中已形成标准化。宋代曾公亮在所著的一部当时的军事百科全书《武经总要》中提到,如果敌人来攻城,这些武器就放在防御土墙上,或放在简易外围工事里,这样,大批的攻城者就攻不进来。书中有关于火焰喷射器的设计细节的插图。这具火焰喷射器的主体油箱由黄铜制成,有4条支撑腿,它以汽油为燃料。在它的上面有4支竖管和水平的圆柱体相连,而且它们均连在主体上。圆柱体的头部和尾部较大,中间的直径较小,在尾端有一个其大小如小米粒的孔。在头部有个直径约5厘米的孔,在机体侧面有一个配有盖子的小进油管。此书对火焰的燃烧进行了描述:油从燃烧室中流出,油一喷出,即成火焰。

李约瑟复原了火焰喷射器的机械操作部件,并得出结论说:“两管在机体内暗连,这种设计和古代文献中的说明非常一致。随着活塞推到头,机器开始工作,两个连通的进油管交替封闭。”火焰喷射器可以不断喷射火焰,“就像双动式风箱不断鼓风,实现此目的的最关键的方法就是用一对内喷嘴,其中之一在返回冲程中从后部分隔间进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