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古代发明与发现
16225600000023

第23章 火炮

公元11世纪,当火药兵器在中国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时候,西方还不知道关于火药的知识。200年后,欧洲的学者,首先是西班牙人,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著作,才知道了火药。但火药兵器则是通过战争传入欧洲的。13世纪到14世纪,阿拉伯人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在战场上欧洲人开始接触到火药兵器,领略了它们的巨大威力。

15~16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在学习中国火药和火药兵器的基础上,制造出了新的火药兵器——佛郎机。佛郎机与其在中国故乡的原型,也就是明初洪武、永乐年间著名的火铳相比,在构造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主要具有了以下几点优越性:1.采取了母铳和子铳的结构。母铳是炮筒,大型佛郎机的炮筒长达5到6尺,其优点是弹丸射出的初速大,射程远,具有较大的杀伤力;子铳实际上是一枚小火铳,一般备5至9个,事先或轮流装填弹药备用。使用时,先把一枚子铳装入母铳的装弹室中,发射完后便将空子铳退出,换装另一枚子铳。因为子铳可以轮番装换,减少了现场装填弹药的时间,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2.装弹室加大。佛郎机的装弹室一般占母铳全长的四分之一,宽度相当于口径的2~3倍,敞口较大,便于子铳的安放。3.管壁厚,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和强度,保证了弹药发射时的自身安全。4.装有瞄准具,配有准星、照门等装置,能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瞄准射击。5.增设了两侧的炮耳,佛郎机的后部都加设了炮耳,从而可将炮身置于座架上。炮耳可以转动,使火炮的射击角度得以俯仰调整,控制射程并提高命中率。也有的佛郎机是在炮身下部安一个尖长的插销,或是在尾部安有导向管和尾柄,通过插销可将炮身安装在炮架上;控制导向管和尾柄,能将炮身左右旋转,调整射击角度,扩大射击范围。

佛郎机的作用和威力如此之大,且明显优越于中国传统的火铳,这些情况引起了明朝官员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嘉靖元年(1522),葡萄牙派5艘武装舰船驶至广东珠江口外,企图以武力为后盾,占据广东一岛屿。遭拒绝后即开炮轰击守军。当葡舰侵入广东省新会县西草湾时,被当地守军击败,缴获两艘舰船和船上火炮20余门,按其国名将船上之炮称为“佛郎机”。当地官员将这些新式火炮献给明朝政府,同时上书朝廷,建议仿制,以改善明军武器装备。当时的明世宗朱厚立刻同意了这一奏议。嘉靖二年(1523),原担任过广东白沙巡检,与葡萄牙人有过多次接触,熟知佛郎机性能的明朝地方官员何儒,带领有丰富经验的广东工匠奉诏到南京,在当时设备精良的火器制造处操江衙门开始了佛郎机的仿制。嘉靖三年(1524)四月,第一批32门大样佛郎机仿制成功。《大明会典·火器》详细记载了这批佛郎机的情况,它们全部用黄铜铸成,每件重约300斤,母铳长2.85尺,另配4个子铳,可分别装填火药,轮流发射。这是中国仿制的第一批佛郎机,因至今未见实物出土,所以具体形制不详,但从长度和重量看,应是一种短而粗的火炮。

紧接着,明朝又陆续仿制了数量更大、形制更多的各式佛郎机,装备北方及沿海部队,使明朝守边战斗力大大加强。明朝仿制佛郎机的机构主要是军器局和兵仗局,他们在组织工匠仿制的过程中,除保留和吸收国外佛郎机的东汉铁钯镶(河南洛阳七里河出土)优点长处外,还作了许多革新和改进,使之更适于明军各种条件下实战的需要。明代仿制佛郎机的情况,在《明会典》和戚继光兵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明会典》记仿制的佛郎机有大样、中样、小样三种。前面提到嘉靖二年(1523)生产的第一批重约300斤的佛郎机,就属大样佛郎机。出土实物中还见有五件中样佛郎机,长29.3至29.5厘米,口径2.6至2.7厘米,显然是按照统一规格制造的,精密度也已相当高。小样佛郎机的制品较多,出土实物也很丰富。1984年河北省抚宁县城子峪长城敌楼内发现小样佛郎机的3件母铳和24件子铳,可以组成三套完整的佛郎机子母铳。从器身铭文可知,它们是嘉靖二十四年(1545)按统一标准和规格制造,于隆庆四年(1570)运至城子峪段长城,供守城士兵使用的。

除佛郎机外,明中期以后还仿制了一种红夷炮(又称“西洋炮”),这是一种大型火炮,原在明万历(1573~1620)后期由荷兰传入中国。《明史·兵志》记载:“大西洋船至,复得巨炮,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红夷炮与佛郎机相比,口径较大,管壁加厚,能承受较大膛压,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明末,明朝廷为抵御后金军的进攻,重用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大量仿制红夷炮。崇祯二年~三年(1629~1630),徐光启督造大小红夷炮400余门;两广总督王尊德也先后仿制大中型西洋炮500门。中国历史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都有当时红夷炮的制品。

西方火炮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明朝后期火炮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军队的装备。据《练兵实纪杂集》记载,戚继光的军营装备佛郎机铳256门,辎重营装备佛郎机160门。佛郎机在明朝北部防御要地甘肃、宁夏、大同、宣府各镇长城关口要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天启六年(1626)袁崇焕以红夷炮凭城固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击退后金部队的多次进攻,后金太祖努尔哈赤(1559~1626)就是在这次战役中被红夷炮击成重伤,不久死去。后来清代继续使用明代的红夷炮,但改称“红衣炮”。清初的火炮曾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发现过一门,曾参加过对俄的雅克萨战役,为清康熙十五年(1676)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