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古代发明与发现
16225600000098

第98章 铜矿的开采

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古代对铜矿的开采最晚到商朝时期就已初具规模。

1989年1月27日《中国文物报》报道,在江西瑞昌铜岭,科学家们发现有一处中国商朝时期的大型铜矿遗址,这是科学家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一处采铜遗址。这个遗址的面积约25万平方米。科学家们在已挖掘出的3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有竖井24口,平巷3条,露天采矿坑一处,选矿槽一处。这些发现说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商代时期就已会采用竖井、平巷、坑采等联合开采方法来开采矿物。

1979年4月,科学家们在湖南麻阳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的铜矿遗址,这里有古代的矿井14处,其中一处还是露天开采,其余的是地下开采。1974年,湖北大冶铜绿山曾发掘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处铜矿井,这个古矿井保存得非常完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历史实物。考古学家们发掘出了两处井口:“十二线老窿”和“二十四线老窿”,两处相距300多米。“十二线老窿”的发掘点距地表面达40多米,在这5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里,发现了8个竖井和一个斜井。竖井的井口直径约80厘米。“二十四线老窿”的发掘点距地表面50多米。在约12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里,有5个竖井,1条斜巷和10条平巷。竖井的井口直径一般是110到130厘米,比“十二线老窿”大。

像这样的采矿规模和技术,在中国古代的史书中很少有记载。宋朝孔平仲写的《谈苑》中讲到了铜矿开采情况。书中写道:“韶州岑水场,往岁铜发,掘地二十余丈即见铜。今铜益少,掘地益深,至七八十丈。役夫云:地中变怪至多,有冷烟气中人即死。役夫掘地而入,必以长竹筒端置火先试之,如火焰青,即是冷烟气也,急避之,勿前,乃免。”这段话讲的是今广东韶关一带,据说那里原来的铜矿比较丰富,现在铜矿少了。文里所说的“冷烟气”可能指的是含一氧化碳较多的天然气。这里讲到了矿井的深度和防止天然气的办法,但对整个矿井的结构没有记载。在明朝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曾提到:“湖广武昌、江西广信皆饶铜穴”,“凡出铜山,夹土带石,穴凿数丈得之”。到清朝时,中国关于矿井的文献记载才逐渐多起来。譬如王菘的《矿厂采炼篇》、张泓的《滇南新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