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晏子春秋
1622800000017

第17章 内篇问下第四(3)

晏子对曰:“正士处势临众而不阿私①,行国足养而不忘故。通则事上使恤其下,穷则教下使顺其上。其事君也,尽礼行忠,不为苟禄,不用则去而不议。其交友也,论身义②行,不为苟戚,不同则疏而不诽③。不毁进于君,不以刻民尊于国。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故得众,上不疑其身;用于君,不悖于行。是以进不丧己,退不危身。此正士之行也。

“邪人则不然。用于上则虐民,行于下则逆上。事君苟进不道忠,交友苟合不道行。持谀巧以正禄,比奸邪以厚养。矜爵禄以临人,夸体貌以华④也。不任于上则轻议,不笃于友则好诽。故用于上则民忧,行于下则君危。是以其事君近于罪,其交友近于患,其得上辟⑤于辱,其为生偾⑥于刑。故用于上则诛,行于下则弑。是故交通则辱,生患⑦则危。此邪人之行也。”

[注释]

①不阿私:不偏袒自己所爱的人。②义:通“议”。③诽:非议。④华:通“哗”。⑤辟:同“譬”,近。⑥偾(fèn):仆倒。⑦生患:给民众造成祸害。

[译文]

叔向问晏子说:“正直的人所谓的道义、邪僻的人所谓的品行是怎样的?”

晏子回答说:“正直的人掌握权力管理百姓的时候,不偏爱自己亲近的人;他的主张在国内实行的时候,自身供养充足但不忘之前的旧友。所以,他们处境好就侍奉君主,让君主体恤百姓;处境不好就教化百姓,让他们顺从君主。侍奉君主尽自己臣子该有的忠心和礼节,不计较官爵俸禄。不被任用就隐退,不妄加议论。他们结交朋友,先评论朋友的品行,不随随便便去亲近;志向不同就疏远,但不加批评。不靠诋毁别人,取信于君主,不靠苛刻百姓在国内取得尊贵地位。因此,他们一旦被君主任用,百姓就安定;一旦在百姓中推行教化,君主就尊贵。因此,他们得到众人爱戴的时候,君主也不质疑他们;他们被君主任用的时候,行为也不乖戾。因此,当官的时候,不会丧失自己的品格,隐退的时候,不会危害自身安全。这就是正直的人的品行。

“邪僻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一旦被君主任用,就残害百姓:一旦在百姓中推行自己的主张,就会和君主背道而驰。侍奉君主苟且求得重用,不按照忠君的指示行事;结交朋友苟且求合,不按照交友的准则行事。他们靠阿谀机诈来索取俸禄,靠朋党营私来求得丰厚的供养。炫耀高官厚禄来治理百姓,自夸体态容貌来哗众取宠。一旦不被君主任用,就轻率地加以议论;不被朋友亲近,就喜欢加以指责。因此,这种人一旦被君主任用了,百姓就会忧虑;让他们在百姓中实行其主张,君主就会有危险。因此,他们侍奉君主如同犯罪,他们结交朋友如同遭难,他们得到君主的信任如同受辱,他们治理民事如同受刑。因此,他们如果被君主任用,最终会被君主杀掉;他们如果在下面实行其主张,最终会被百姓杀死。因此,他们去结交诸侯,一定会给国家带来耻辱;他们处理民事,一定会给百姓带来危害。这就是邪僻的人的品行。”

叔向问事君徒处之义奚如晏子对以大贤无择第二十

[原文]

叔向问晏子曰:“事君之伦、徒处①之义奚如?”

晏子对曰:“事君之伦,知虑足以安国,誉厚足以导民,和柔足以怀众,不廉上以为名②,不倍③民以为行,上也。洁于治己,不饰过以求先,不谗谀以求进,不阿以私,不诬所能,次也。尽力守职不怠,奉官从上不敢隋④,畏上故不苟,忌罪故不辟⑤,下也。三者,事君之伦也。及夫⑥大贤,则徒处与有事无择也,随时宜者也。”

“有所谓君子者,能不足以补上,退处不顺上,治唐园⑦,考菲履⑧,共⑨恤上令,弟⑩长乡里,不夸言,不愧行,君子也。不以上为本,不以民为忧,内不恤其家,外不顾其身游,夸言愧行,自勤于饥寒,不及丑侪,命之曰狂僻之民,明上之所禁也。进也不能及上,退也不能徒处,作穷于富利之门,毕志于畎亩之业,穷通行无常,处之虑佚于心,利通不能,穷业不成,命之曰处封之民,明上之所诛也。”

“有智不足以补君,有能不足以劳民,俞身徒处,谓之傲上。苟进不择所道,苟得不知所恶,谓之乱贼。身无以与君,能无以劳民,饰徒处之义,扬轻上之名,谓之乱国。明君在上,三者不免罪。”

叔向曰:“贤不肖,性夫!吾每有问,而未尝自得也。”

[注释]

①徒处:独处,指不做官。②不廉上以为名:不把对君主有棱角作为取得好名声的手段。③倍:通“背”。④隋:通“惰”,懒惰,懈怠。⑤不辟:不干邪僻的事。⑥及夫:等于说“至于”。⑦唐园:池塘和园囿。唐,通“塘”。⑧考菲履:敲打着编织草鞋。考,叩,敲。菲,草名。编织草鞋时,边编边敲打,可以使草鞋结实。⑨共:同“恭”。⑩弟:但,只。愧:通“傀”,怪,怪异。处封:固步自封的意思。俞身:使自己从容愉快。俞,通“愉”。与君:帮助君主。

[译文]

叔向问晏子说:“侍奉君主的道理,独自隐居的道义是怎样的?”

晏子回答说:“侍奉君主,就要才智谋虑足以用来安定国家,声誉厚重足以用来教化百姓,和顺平缓足以招来民众,不以故意冒犯君主来获取名声,不以违背百姓的意愿作为行动准则,这是上等的做法;侍奉君主,坚守自己的廉洁,不掩盖自己的过失来超过他人,不靠进谗言阿谀来得到高官厚禄,不因为是自己亲近的人就徇私枉法,不以自己虚假的能力去欺骗他人,这是次一等的做法;侍奉君主,尽自己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而不敢懈怠,服从上级而不敢懒惰,畏惧上级而不苟且,害怕获罪而不敢为非作歹,这是下等的做法。这三种情况,就是侍奉君主的道理。至于有大贤德的人,他们独自隐居和从政为官之间没有差别,根据时势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做法。

“另外,被称为君子的人,他们的才能不足以用来辅助君主,引退独处又不甘心顺从俗吏,修治池塘园圃,编织草鞋,恭敬地让长辈满足,在乡里与平辈的人友好,不夸夸其谈,没有怪异的行为,这就是君子。还有一些人,不把君主当作人生的依托,不把百姓的疾苦当作自己疾苦,对内不能关爱自己的家人,对外不能顾及朋友,夸夸其谈,行为怪异,只为自己免于饥寒而行事,从不顾及别人,这种人被叫作狂僻的人,这是明君最不会重用的人。还有一些人,做官不能顾及君主,引退又不能独善其身,只想凭借富贵人家的财势改变自己的处境,他们荒废农事,无论困窘、显达都不按常道行事,一味放纵自己的心意,显达时不能做有利于别人的事情,困窘时不能立业,这种人被叫作处封之民,这是明君所要惩罚的一类人。

“还有一类人,他们有智慧但不足以用来补益国君,有能力但不足以用来为百姓做事,只图自己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叫作傲上。再有,他们为了做官,就不择手段,希望获得高官厚禄,就不惜一切,无恶不作,这种人叫作乱贼。还有,他们自身没有能力协助君主,没有能力为百姓做事,对自己隐居的行为,说得非常崇高,大肆宣扬自己轻视君上的名声,这种人叫作乱国。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这三种人是不能免于治罪的。”

叔向说:“贤能与不贤能,是人的本性啊!我每次有疑问,但都不能够解决自己的疑惑。”

叔向问处乱世其行正曲晏子对以民为本第二十一

[原文]

叔向问晏子曰:“世乱不遵道,上辟①不用义,正行则民遗②,曲行则道废。正行而遗民乎,与③持民而遗道乎?此二者之于行何如?”

晏子对曰:“婴闻之,卑而不失尊④,曲而不失正⑤者,以民为本也。苟持民矣,安有遗道?苟遗民矣,安有正行焉?”

[注释]

①辟:同“僻”,邪僻。②民遗:失掉人民。③与:还是,选择连词。④卑而不失尊:地位低下但不失掉尊严。⑤曲而不失正:处境不好但不失掉正直。

[译文]

叔向问晏子说:“世道混乱不符合正道礼法,君主邪僻背弃道义。行为端正就失去百姓,行为乖僻就偏离正道。是要行为端正而失去百姓呢?还是保持住百姓而偏离正道呢?这两者究竟应该怎样抉择呢?”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地位卑贱却不丧失自尊,处境困穷而不丧失正直的人,是把百姓看作根本。假若能保持住百姓,怎么会偏离正道呢!假若失去了百姓,哪里还会有端正的行为呢?”

叔向问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以爱民乐民第二十二

[原文]

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①?行孰为厚②?”

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③。”

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

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

[注释]

①意:指思想。孰:哪个,哪一样。②行:指品行。厚:淳厚。③乐民:使人民快乐。

[译文]

叔向问晏子道:“哪一种思想最崇高?哪一种品行最淳厚?”

晏子回答说:“众多思想中没有比爱护百姓的思想更高尚的,各种品行中没有比让百姓安定更淳厚的。”

叔向又问:“哪一种思想最低下?那一种品行最卑贱?”

晏子回答说:“众多思想中没有比苛待百姓的想法更低下的,各种品行中没有比危害百姓的行为更卑贱的。”

叔向问啬吝爱之于行何如晏子对

以啬者君子之道第二十三

[原文]

叔向问晏子曰:“啬、吝、爱①之于行何如?”

晏子对曰:“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

叔向曰:“何谓也?”

晏子曰:“称②财多寡而节用之,富无金藏,贫不假③贷,谓之啬;积多不能分人,而厚自养,谓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养,谓之爱。故夫④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

[注释]

①爱:指富有钱财,既不舍得帮助别人,又舍不得自己花销,俗称守财奴。②称:量。③假:借。④夫:语气词,无实义。

[译文]

叔向问晏子说:“啬、吝、爱三者对于品行怎么样?”

晏子回答说:“啬是君子的原则,吝和爱是小人的品性。”

叔向说:“为什么这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