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联合秦、赵、韩、魏发兵攻齐。半年时间,齐国除莒(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两城外,其余70余城尽被燕将乐毅率领联军攻占。固守即墨的守将田单,是个很懂得兵法权术的人。他指挥军民固守,乐毅打了三年也没攻下。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后,田单先是施“离间计”,让燕惠王用武夫骑劫代替老将乐毅。又施欲进佯退之术,派城中老者到城外骑劫营中,献上黄金,说城中粮草已尽,兵员大减,守城者多为老弱妇孺,即墨全城准备投降。使者言辞谦卑,使燕军放松了警惕。暗地里,田单却和城中军民一起加固城防,并把自己的妻子也编入队伍,把家财散发给士兵,齐军士气高涨。田单又让人准备了1000头牛,在牛身上画上奇异花纹,犄角绑上尖刀,尾巴上拴上浸了油膏的苇草。又挑选了5000名壮士,让他们整装待命。夜深了,燕军听说齐人明日投降,早已进入梦乡。这时田单打开城门,点起牛尾巴上的油草,驱赶着牛群朝燕军奔来。从睡梦中惊醒的燕军,被眼前的情景吓呆了,纷纷抱头鼠窜,溃不成军。田单一气收复齐国丢失的70余城,恢复了齐国。这就是运用“辞卑而益备者,进也”的谋略,以弱胜强的战例。
两千余年后,法国的拿破仑也用此计,打败了俄奥联军。拿破仑20多年戎马生涯,是以欧洲反法同盟为主要作战对象的。他常常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施展计谋,战胜强大的敌军。1805年冬天,法军与俄奥联军对峙于布鲁诺地区。当时俄奥联军在库图佐夫率领下步步紧逼,形势对法军不利。为了引诱敌人,拿破仑派一名使者前往俄奥联军营地求和。拿破仑的使者在沙皇亚历山大面前低声下气的言辞,使亚历山大与奥皇费兰茨得意忘形,他们决定加快进攻,截断法军去维也纳与多瑙河的退路,然后将法军逼进北面山区加以围歼。
这正中了拿破仑的计谋。拿破仑有意把左翼部队撤走,装成逃离的假象,却将主要兵力集中在般托维茨到波省立兹地区,引诱联军进入萨地斯冰湖。
1805年12月2日,战斗在奥斯特利茨村以西维也纳以北120公里的普拉钦高地周围的丘陵地带展开。激战至中午,俄奥联军败退,从冰冻的萨地斯湖上撤退。拿破仑抓住战机,命令法军向冰湖开炮。冰层炸裂,俄奥军死的死,伤的伤,纷纷掉入冰湖里。此战俄奥联军伤亡两万余人,萨地斯湖成了联军的葬身之地。
“辞卑而益备”的谋略,也常常被运用到政治斗争中。
公元239年,魏明帝病死,年仅8岁的曹芳即位。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受遣同辅朝政。
曹爽为独揽朝政,处处排挤司马懿。在面临不利于己的形势下,司马懿采用“辞卑而益备”之计,称年老多病,迷惑对手,一面伺机反扑。
曹爽不放心,趁党羽李胜调任荆州刺史之机,让他向司马懿辞行以便察看虚实。司马懿装出大病的样子,叫侍婢扶着来见客人。
李胜说:“我要去荆州任刺史,特来向太傅辞行。”司马懿装糊涂:“君去并州,那里临近胡人,要注意守备啊。”李胜纠正道:“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佯称:“噢,君是刚到并州。”等李胜再次纠正后,他才像刚明白一样。然后他叫侍婢端汤给他喝,故意颤抖着双手,弄得满身是汤渍,哽咽了一番后,叫侍婢扶他进屋,倒在床上大声喘息起来。
李胜回去报告曹爽说:“司马公已形神离散,只剩下一口气了。”曹爽闻之大喜,解除了戒备。
不久,皇帝去城外拜谒明帝陵墓,曹爽等朝廷官员一齐护驾前往。司马懿见时机来了,率领心腹3000余人控制了都城,胁迫皇太后,让曹爽交出兵权,于是司马父子独揽朝政。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元帝曹奂,自立为帝,即晋武帝,建都洛阳,是为西晋。
可见,司马懿深得“辞卑而益备”谋略的精髓,欲进佯退,一举翦除了曹爽一伙,控制了天下。兵非益多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孙子兵法·行军篇》
“兵非益多”是孙子在《行军篇》中提出的重要的质量建军的思想。武进,恃勇冒进;并力,合力,指集中兵力;料敌,判明敌情;取人,选择精兵强将;无虑而易敌,无远虑又轻敌。孙子说:“作战并不是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使用兵力,准确判明敌情,善于用人取得部下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只有那种无深谋远虑又轻敌妄动的人,必定会成为敌人的俘虏。”
“兵非益多”强调作战要用计谋。孙武在《始计篇》提出“五事”、“七计”是判断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推崇“全胜”战略以求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强调巧妙运用“诡道”、“示形”等制胜之术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所以“兵多”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官渡会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乘胜挥戈南下。公元208年10月,他率20万大军,先是夺占了战略要地荆州,击败了刘表和刘备,而后顺流东下,直取江东。
面对强敌,孙权、刘备集团中的主战派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决定联合抗曹。10月,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相遇于赤壁。由于曹军多是北方人,又不习水战,战斗力大减,第一次作战便吃了败仗。曹操只好退守长江北岸,与孙、刘军队隔岸对峙。
为了减少船的颠簸摇晃,使军士避免晕船,曹操采用了庞统的计策,命令工匠用铁链把船连在一起,上铺木板,以为有了“连环船”,扫平东吴指日可待。
吴军得知这一情况后,先锋黄盖便向主帅周瑜献策用火攻破曹。为能在宽广的江面上接近曹军,将带火的箭射向敌船,周瑜和黄盖又使出“苦肉计”,黄盖有意与周瑜闹翻,被周瑜打得皮开肉绽。而后去信向曹操称降,曹操信以为真,双方约定了黄盖前来投降的时间和信号。
到了约定日期,黄盖率领几十艘船,扯满风帆,直驶北岸。曹营将士见他们船上插着约定的信号,不知有诈,纷纷站在船上观望。不料,黄盖的船队靠近后,突然放起了火。黄盖的几十艘战船瞬间成了“火龙”,直扑曹军水寨。曹军战船因被铁链锁住,无法散开,军士无法藏身,最后不是掉进江里,就是被火烧死。南岸的孙、刘联军乘势渡江,发起总攻,曹操兵败,带领残兵败将逃回北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五万之兵击败曹军二十万之众,是中国战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从将帅指挥角度看,此战抓住了“兵非益多”的三个环节:并力、料敌与取人。先是并力,孙、刘联合抗曹,齐心协力。再是料敌,能准确判断敌情,针对曹军人虽众却不习水性,连环船笨重呆滞,曹操又骄傲轻敌等弱点,实施诈降和火攻。第三是取人,联军上下齐心协力,同仇敌忾;黄盖以“苦肉计”骗取了曹操的信任,又施之以火攻,产生了“敌虽众,可使无斗”的效果。
从兵员素质看,“兵非益多”主张兵贵在精而非多。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乌合之众,人数虽多,又有何益。所以,孙子在评论当时越国军队时说:“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虚实篇》)
当今商战中,企业家也把“兵非益多”作为企业经营的制胜韬略。在企业经营方面,所谓“兵非益多”是指产品不在品种多,而在是否有名牌产品。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名牌产品,进入市场不容易,占领市场更不容易,而如果缺乏市场,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因此,企业必须千方百计创造自己的名牌产品,一旦产品创出品牌,企业的地位和声誉也就形成了。
创建于本世纪之初的英国劳斯莱斯汽车公司,走的就是这么一条“兵非益多”的名牌战略的道路。创建之初,公司就严格把好质量关,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对待汽车制造,使得每一部劳斯莱斯车都是一流的,坚固耐用、无故障、行进中几乎没有噪音与晃动。
据说,劳斯莱斯车以时速100公里的速度长距离行驶,放在水箱上端的银币绝不会掉下来,坐在车子里,静得只听到车内钟表分秒针的走动声。
“劳斯莱斯”还特别重视“无故障性”,即便车主不注意导致的故障也免费修复。
有一对美国夫妇驾驶劳斯莱斯车在欧洲旅行,到了法国的郊野,后车轴忽然折断。车主打电话给远在伦敦的劳斯莱斯公司。仅仅过了几小时,修理工就乘飞机赶到,把车子修复得跟新车一样,还不收修车费用。
公司负责人说:“我们车子的轴断了,是创业以来的第一次,我们要给顾客换一根永不折断的车轴。”
为了保证每部车的质量,劳斯莱斯公司严格控制生产数量。企业60年的汽车总产量不到其他汽车公司年产量的百分之十,但它以精湛的工艺,优越的性能、高雅的款式享誉全球。由于车少,它的订货对象一般以国家元首为限,如西班牙国王、荷兰国王、美国总统、卢森堡大公等,即使是将军与百万富翁,也不一定能买到。
劳斯莱斯公司以“兵非益多”的名牌战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成为轿车之王。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孙子兵法·行军篇》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孙子在《行军篇》中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治军谋略。“文”,指文治,用奖赏、道义等教育、管理士兵;“武”指军纪、军法,对违令者实施重罚。意思是说治理军队要文武并用,刚柔相济,恩威并施。《吴子·论将》云:“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孙子在提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治军原则时,作了精辟的阐释。他说:“士卒没有亲近依附之前就执行惩罚,他们就会不服,不服又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而该罚不罚,那也无法用他们作战。所以一手用宽仁的手段去怀柔,使他们知恩,一手用军纪军法的手段去管束,使他们畏威,这样,打仗才能取胜。平素能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重视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这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孙子这里讲了三层意思。第一,要做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将帅必须以身作则,与士卒同甘共苦,这样才能使“士卒亲附”。“士卒亲附”才能加以管束,对违纪者施以惩罚;第二,严明军纪要与宽仁厚爱相结合,赏罚并行,文武相济,是治军的长久之计;第三,一支纪律严明、内务整肃有战斗力的军队,是靠平时严格教育训练出来的。“令素行”为的是“与众相得”,从而确保内部和谐统一。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治军用兵之道,古往今来,有作为的军事家无不运用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方法,教育和管理部队。
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吴起善于带兵,他懂得要管好部队,先要“令之以文”,爱护士卒,与士卒同甘苦,共安危。他在担任将领时,衣着和饮食,全部和士卒最下层的一样。晚上睡觉也不加铺盖;行军时不骑马乘车,粮食自己背,武器自己扛。士兵中有皮肤溃烂的,他会毫不犹豫趴下来为他吸吮脓汁。战士们很感动,作战时人人争先立功,常打胜仗。这就是“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
当然“令之以文”,并不是一味地溺爱士卒,不加指责,除了教育、爱护外,还要用纪律约束士卒,要“齐之以武”,赏罚分明,方能保持全军统一。武圣孙武练兵时,就用此术。孙武著成兵书十三篇,传到吴国。吴王阖闾看后,叹为奇才,遣使者把孙武请到吴宫问计。孙武说自己的兵法,可以把任何人都训练成好士兵。吴王不信,就让孙武训练自己的宫女。孙武让吴王两名宠姬当队长,把宫女分成两队,当众申明军纪,宣布号令,让宫女们身着戎装操练。宫女们第一次男装女扮,觉得好玩,一个个掩口而笑。等孙武大声喊令时,竟憋不住放声大笑。孙武再次重申军纪,说不听令者斩首,众宫女才吓得收起笑容。唯有两队长自恃有宠,仍然嬉笑不止。孙武大怒,令人捆绑起来,立时斩首。众宫女吓得浑身发抖,于是令行禁止,果然演练得像模像样。
数十年后,齐将司马穰苴,也用过此种杀一儆百的方法严肃军纪。司马穰苴原是一下级军士,因精通兵法,被齐王任命为大司马率兵出征。出征前,司马穰苴与监军庄贾约定,次日中午在军营相会。但庄贾自恃有宠于齐王,根本不把司马穰苴的话当回事,在朋友饯行的宴席上迟迟不走,结果误了约定时辰。穰苴问明情由后,按照军法当众处斩。众将士大为震恐,知道这位新上任的将军令出必行,从此军纪大整,增强了战斗力。司马穰苴对违犯军纪者严惩不贷,但对广大士兵关怀备至。平时他常巡视兵营,检查营房、锅灶、饮食、医药,抚慰伤员。训练时与将士同甘共苦,深受将士爱戴。后来他率师出征,连病号都要求上阵,最终打败了敌军。这些都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典型事例。
在运用“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谋略时,要结合具体情形,该奖则奖,该罚则罚,审时度势,据情而定,否则也难以收到良效。秦末,刘邦借项羽与秦军主力鏖战之际,乘虚而入,悄然入关,一举灭秦。刘邦想按义帝之约,做关中王,召来各地乡老,约法三章:“杀人者偿命,伤人者治罪,抢劫者惩处”,并宣布废除秦朝苛律,秦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后来,三国时,诸葛亮帮助刘备除掉刘璋,占领蜀川,宣布了严刑酷法,使民望而生畏。谋士法正便劝诸葛亮道:“当年汉高祖入关,约法三章,实行宽缓政策,老百姓都拥护他。我们刚入蜀川,却制定了比过去还严厉的法律,这怎么能行呢?”诸葛亮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王朝苛政暴虐,滥施严刑,百姓怨声载道。所以陈涉举臂一呼,天下群起响应。汉高祖由于这个缘故,约法三章,能得民心。如今情形正相反,刘璋在川中统治多年,愚昧软弱,威风不生,使蜀地法令松弛,豪强横行,君臣间纲纪不能维持,上下不思振作。为消除多年积弊,我们只有用重刑严法,使百姓畏法知法,地方秩序才会好起来。”诸葛亮的这番论述,说明“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要审时度势,才能有效地行赏用罚,做到宽严相宜,使众人亲附。
地助兵利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孙子兵法·行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