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曹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为了监视群臣,他设置了“校事”。他要监视和控制的大臣,主要是指世家大族,他们累世为官,枝连叶附,名望和势力很大。操对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笼络,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实权;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贱的校事来检查他们的行动。后来,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行霸道者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族出身的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伏他们的。曹操还令诸将家属迁居邺城,以防军将们叛己外逃,也是比较有成效的霸道权术。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说,行霸道,只不过是从正统论观点出发的一种评判,而曹操推行的具体的政治措施,也和宦官专权的政治有天壤之别,这也说明了在乱世之中,别无选择的军阀们选择了霸道的政治路线之后,在具体的治国措施上,也不是完全的残暴和贪鄙。
和平主义的破产
当然,在乱世中,因为地理和传统的影响,也有并未参与霸权争夺的一些军阀,比如盘踞在汉中的张鲁宗教政权。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人。祖父张陵,在汉顺帝时(126至144年),学道于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北),造作道书,入道者出米五斗,因被称为“五斗米道”。陵死,子衢、孙鲁相继传其道。黄巾起义发生,张鲁和另一五斗米道首领张修在巴郡率领道徒响应。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为益州牧,张鲁母由于传道,常往来焉家。初平二年(191年),刘焉以张鲁为督义司马,张修为别部司马,使二人率部往攻汉中,张鲁得汉中后,断绝通往关中的谷道,杀汉使者,并袭杀张修,并其部伍。兴平元年(194年),刘焉死,张鲁脱离刘璋,自树一帜,并进而夺取巴郡。
张鲁在汉中建立的政权,有许多特殊之处:
首先就是这一政权的宗教特色。它是政教合一的政权。五斗米道的教义是有鬼论。认为人无时不受鬼的监督,鬼能根据人的行为而降灾或赐福。鲁自号“师君”,入道的一般徒众称“鬼卒”。部门首脑和带领徒众者称“祭酒”。其中统率徒众多者称“治头大祭酒”。负责某部门事务者有“都讲祭酒”、“奸令祭酒”等。除祭酒外,不另设其他官员。无论本地和外来者都需入道,不准有例外。
其次,在人心世道的监督上,和黄巾起义者信奉的太平道类似,五斗米道对道徒也提倡诚信,反对欺诈虚妄。废除一切严刑酷法,务行宽惠。主张先教后刑,有小过者,先自己反省,伏罪后罚修路百步的劳役;犯重法者,先原宥三次,然后行刑。春夏禁止杀人,秋冬始能处决犯人。同时,张鲁政权还推行一些有利于百姓的公共福利制度,比如祭酒辖区在交通路衢修筑义舍,备有义米义肉,行人可以量腹取用。
另外,为了保证在乱世中自己政权的经济稳定,张鲁政权规定,禁止造酒、喝酒;市肆百物都保持平常价格,没有暴涨暴跌现象。
由这些特点可以看到,五斗米道的一些政治、经济措施,如简化行政机构、废除残酷刑法、主张先教后刑、设置义舍义米、平抑物价等,都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这在古代通过农民起义而建立的政权中也是少见的。张鲁在汉中统治的结果是:“民夷便乐之”、“竞共事之”、“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这里的人民过着比较安定和睦的生活。所以张鲁能够“雄踞巴、汉垂三十年”。因此,可以说张鲁在汉中的政权,完全是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时期的一个特别现象,它既不参与争霸战争,也不进行地方势力扩张,而是安于现状,注重对内治理安定百姓,这是乱世中的一个特殊存在。当然,也要看到,因为汉末战争的影响,关中地区已经破败非常,所以张鲁政权所处的汉中地区没有了关中豪强的威胁,而且远离军阀混战的中原地区,所以才能免于战火几十年。因而,张鲁政权的存在,并不能说明在乱世之中军阀们还有其他的选择,而是在封闭区域中的一个暂时性的苟安状态。
根据《三国志·曹操本纪》中的记载:
建安十九年(214年)秋七月,曹操东征孙权,无功而还。这时刘备已经从刘璋手中夺取益州。刘备和孙权都是曹操难以制伏的劲敌,邻近益州的张鲁则是军事力量薄弱的一环。曹操如不进取汉中,张鲁势必被刘备吞并。因此,曹操杀伏皇后,并迫使献帝立自己的女儿曹节为皇后之后,于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亲自引军西征张鲁。四月,从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出散关(宝鸡市西南五十二里),至河池(今甘肃徽县西北十五里)。王窦茂众万人,恃险不服。五月,操攻屠之。秋,操军至汉中西部的重要关头——阳平关,其弟张卫逃遁。张鲁听说阳平关失陷,恐惧欲降,功曹阎圃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賨人渠帅),赴朴胡(板楯蛮渠帅),与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鲁乃经南山(今陕西勉县南四川南江县北)逃入巴中(今四川南江县南)。鲁部属欲尽烧所有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
曹操入南郑,见仓库完好,心中十分满意,而且他又知道张鲁本有降意,便遣人前往抚慰劝喻。鲁即率家属出降。操拜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鲁五子及阎圃等皆封侯。
张鲁政权虽然保持了几十年的独立局面,但是一旦争霸的大军阀们稳定了内部的局势,开始着手准备统一全国的时候,这个政权就难以自保了。张鲁政权最后的覆灭,不是因为其内部政策不好,相反,张鲁政权的对内政策是当时最为亲民的,可是在乱世之中,一个政权的生命不在于其是否亲民,而在于其是否拥有强大的武力和雄厚的财力。所以,从张鲁政权的败亡,恰恰也可以验证前面说过的那句话,在乱世,军阀们根本别无选择。
)3.“投资小”而“收益快”的政治路线
刘备包装自己、为自己造势、利用局势进行翻盘的功夫,是三国时代首屈一指的,而仅有这样的功夫还不够,因为这样做需要付出代价,就是刘备必须维持一个仁义的形象,不能做小人,否则就会被别人攻击是假仁假义。
一本万利的纵横之术
军阀们在乱世只能靠走霸道路线来谋求生存和发展,那么本身并不具备强大势力的一些中小集团怎么样才能生存下来呢?一个办法,就是投靠大军阀,一辈子寄人篱下,做一个将领或者谋士,保全性命,获得一个不好不坏的职位而已。但是,对于权力的追逐向来是吸引人们的野心的,所以很多不具备建功立业的人也在乱世作着各样的尝试,而什么样的路线最适合他们呢?
现代社会强调经济原则,所以“白手起家”、“一本万利”往往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投资小,收益快”也是众多投资者的目标。那么,在乱世之中,有没有可以“投资小”而“收益快”的政治路线?
有,那就是战国时期曾经盛行一时的纵横之术。什么是纵横之术?就是巧妙使用外交攻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自己,打击敌人,吃掉盟友。纵横之术虽然没有像王道、霸道那样有特别出名的思想家如孟子、韩非子,但是也有专门的“教材”,那就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战国策》,也被称为《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策》里面记载了很多十分精彩的纵横家的演讲,其动人程度,今日读起来还十分震动人心。其中,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大纵横家鲁仲连的演讲,曾经为后代许多身处危急时刻发动人民抗击暴政的演说家们作为蓝本。而战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两个纵横家,就是推行“合纵”政策,联合东方六国力量抗秦的苏秦,和倡导“连横”政策,令各国分别和秦国结盟的张仪。
苏秦和张仪的纵横之术,概括起来有两大特点,一是进行空头许诺,让大家对自己的主张信服,进而达成同盟,二是善于包装,想尽办法让自己和自己代表的国家成为大家所尊重的势力,然后居间获利。
纵横之术的发明,在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而战国时代结束之后,纵横之术并没有就此绝迹。一直到清朝,还有一位天真的书生曾靖试图用纵横之术说服清朝的封疆大吏岳钟琪起兵推翻清朝,可惜他失败了。而后世使用纵横之术的权谋家钟,也有成功的人,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三国时代蜀汉政权的开国君主刘备和他的心腹大臣诸葛亮。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号称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但是事实上,他的祖父刘雄仅仅做过东郡范令,父亲刘弘去世很早,只留下刘备和他的寡母,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由此可见,他根本不是什么显赫的皇族,而且从中山靖王刘胜算起,也只不过是东汉政府的远亲,更何况是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中山靖王刘胜后裔的刘备了。那么,为什么刘备还要强调自己的皇族身份呢?这就是纵横之术的一个主要特点——善于包装自己。刘备一没有家庭出身,二没有军事实力,三没有从政背景,根本没有办法和其他的大政客和大军阀们相比,只好包装自己,做好表面功夫,让自己拥有一个莫须有的皇亲身份——后来他居然还和汉献帝论起辈分,自称皇叔了!从刘备后面的人生经历,可以明白地看到,他的自称皇叔,也不过是在帮助陶谦抵御曹操前后的事情,不过这种包装,也为他赢得了很大的政治资本。
可能有人要问了,前面你说曹操和袁绍的政治路线,都是由于他们的从政经历,也就是资历所决定的,那么刘备选择纵横之术的政治路线,和他本人的政治资历有什么关系呢?这恰恰是读三国的时候不应该忽视的。要看到,刘备早期在政治上处于中下层,而且屡遭挫折,这是因为他出身贫寒,缺乏凭借,所以才会在取得了徐州牧的地位后迅速又失去了徐州这一势力范围。但这样的政治经历却对他本人有益无害,因为他出身贫苦,没有什么可以仗恃的后盾,所以只能把现有的那些大小军阀作为自己的跳板,同时利用自己出身中下层这样一个客观现实,结交一些同样不得志的怀有大志与才干的中下级士大夫与将领,让自己在和大军阀的角逐中,收集到更多的政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