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从衡中走向清华北大
16417700000028

第28章 方法篇(8)

那些在衡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人生中美好的回忆。记得操场上那方天空,飞过的反射着阳光的银白色的飞机,小小的草坪,多功能餐厅,那排教室前的几株梧桐,夏日里休息时在洗手间里叫个不停的蛐蛐儿,中午起床后《怒放的生命》,闷热潮湿的夏日,每天成三角形奔跑在宿舍、教室与食堂,每周的班会,如“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向前冲”的经典句子……没有想到这看似应苍白的三年,有那么多难忘的瞬间。如果你在衡中,请珍惜在学校的每一个日子,好好去经历衡中的磨炼。如果你不是衡中人,请不要妄加指责,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作风,而都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不同的成长方向。可以说,阴差阳错到衡中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在衡中的生活与学习,让我学会感恩,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成长,学会乐观,学会坚强,让我想要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

衡中的许许多多是千字写不完的,以上所写只是我在衡中三年的一部分,虽然文字略显简陋,内容不甚详尽,但写每一句,都有回到了衡中的感觉。衡中是一本好书,需要我们静心去读、去品、去融入其中。

母校是什么?母校是,你每天骂她八次却不允许别人说她一句坏话的地方。

——谨以此文献给母校,感谢母校的栽培

混乱与秩序

405班路畅

2012年考取北京大学

最近一直在想,我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其实,经验很简单,就是把每一个步骤做到最精确,最符合效益,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保证每一个步骤都有助于最后的目标达成,这就够了。至于各个步骤的立项,不妨听从好奇;目标的确定,也不妨顺应天性。

所谓衡中的专制管理,准确地说是效益控制,的确从正课、自习到吃饭、睡觉,都有数不清的条款,但这些规定的仅仅是奋斗过程,没有人会,也没有人能规定我自己是如何思考的,自己思考自己的目标,自己思考人生的最终意义。

如果从更大尺度来看,细节的苛求更像是对总体目标的善意呵护:没有严谨高效的细节,就不能以最大速度提高素质,就没有拼搏的习惯,就没有凡事要求完美的精神。如果只是松散的管理,人都懈怠下去了,沉溺在毫无意义的事务里,怎么又有能力思考自己究竟是要什么,怎么又有追求完美自我的愿望呢?连追求的愿望都没有,又怎么会有任何意义的优秀出现呢?只有细节的坚持和隐忍,才有整体的充分发展,这道理在高中是适用的。

下面来说我高中的学习方法。首先,我最大的特点就是模块化。我会把一天的生活拆分成无数个步骤,分别进行改造,不断提高行动效率,不断产生所谓“剩余”时间,用这些时间来思考,看些更有意义的书。就拿吃饭来说,跑步就餐不过是入门级,高手知道如何设计线路,从队伍中出来,跑得更快,同时确定每天吃的饭菜,这就省下了选窗口的时间。然后排队时看书的并不见得最能珍惜时间,真正的工作狂懂得掏出来、翻开对应页的过程过于浪费时间,不如站着反思,前一段时间自己学习、生活上的问题。然后按着确定的路线到座位(也就是说我每次吃饭基本都坐同样的座位),然后边吃饭边继续反思,吃饭后还要统计剩饭量,来推定现在心情如何;回教室的路上统计谁吃饭较快,算是激励措施吧;还要看看天空,就是休息了。

有时想想如此完善的设计就是为了省下两分钟时间也是荒谬,不过接下来干的事意义实在太大。在这几乎没有人的两分钟里,我有时看看测试成绩,更多的,是看同学们在干什么,有什么学习技巧的创新。从外界吸收技术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天性里对外界总是好奇,哪怕这种好奇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满足。没有之前吃饭的设计,就没有空余满足我的好奇心,用挤出的时间浪漫一下,紧张而幸福,总比浑浑噩噩或是所谓清闲好得多。

我承认各个精细设计的模块为了一个有点荒谬的目的服务,可能可笑,不过这就是我,用最复杂的方式,实现最简单的愿望。衡中给我的,不过是模块内部的设计,它不被允许,也不能影响模块以上的整体安排。

其次,就是模块以上的设计了。我承认衡中在这方面直接给我的东西不多,它只给了我不断攀登的习惯和精神。

按我自己的设计,生活大概分成三个部分,就是理科学习(当然包括应试教育),社科人文学习(自己看书解决),还有情感研究。其中,衡中影响最大的当然是理科学习了,高产出的教育艺术我就不必重复了。

我是个理科生,社会人文的学习没有应试的目的,这个当然有了解时政,参与国家大事的意愿,不过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为了学习现在的社会和政府架构,作为参考,建设自己的内心,可以说自己的认知习惯、思考方式近乎哲学,做事的预期、收益、反思近乎经济学,没有外界的信息输入,我是不可能完成自身的架构的。

情感研究,则是所有模块,所有模块以上部分的统领。这里的架构甚至比社会人文上的所有架构加起来还要复杂,混杂着商业契约和科学理论的投影,这个部分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寻找人生的终极目的,进行一些超然的思考。既然所有的行动必须有目的才可能有计量效率的尺度,这个部分就是为了提供目的的。当然,这里是不可以有衡中的一点成分的,衡中应当,实际也是为这个部分服务的。不要说衡中的人都只是死学;诚然我们是在刻苦学习,不过我们很清楚这样的目的,甚至没有衡中,大学里我们还会用同样的刻苦和苛求提高自己,这才是衡中人的气质。

高中阶段,总的来说就是从上到下遵守着共同的秩序,为着共同的目标不断改造自身,无论学习的疲倦还是遐思的迷离,这些都在为同一个目的服务,可以说周围一片黑暗,但我还是向着光明走的;若是一片温和的阴凉,室内的人怎么知道太阳的方向呢。黑暗中的人可以说是非常辛苦,不过因为黑暗,所以更能看清远方的光明,因为黑暗,所有使人走入迷途的花木都黯淡了。这种黑暗更像是指引,强权是有的,但这种强权是为了更大的光明。从自己来说,每一个模块的秩序几乎达到极限,但由此产生的有闲时间却让我享受比别人更多的自由,可以说我的思想高度自由,恰恰是行为苛求的结果。我不明白为了自己高尚的精神享受,牺牲一些平凡的乐趣和常人的消遣有什么不好。所以上层建筑的混乱,或者说自由发散,还是要依赖于下层的秩序的,至少我是如此。来到大学,不过是多了一个研究课题,改造一下研究方式,想办法降低压力,让高效率更可持续而已。用衡中的完美态度,可以高考,更可以适应融入大学,不过是课题的转变,精神总还是一样的。无限的细分研究,配合有闲时间的高层设计,这就是我的经验。

成功路上的几朵小花

405班孙子腾

2012年考取清华大学

三年的衡中生活,把我引向了梦想中的清华园。回顾三年的衡中生活,这个不断铸就奇迹的学校真的赋予了我很多很多,它让我收获了成长,收获了友谊,收获了快乐,当然也收获了梦想。

学习无捷径,练习出奇迹

衡中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通往名牌大的路是用篇子铺成的”。其中确实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它强调了练习的重要性。大量的练习能保证你对知识点有充分的思考,从而对知识有更充分的理解。有些知识点你听上去认为自己掌握了,其实不然,你的知识点还是要经历自己的思考过程,而做题正是这种思考的最好的方法。衡中每天每科都会发三张篇子:学案、作业和自助。还会定期发一定的错题重做、经典题总结之类的篇子。充分的练习让同学们较快地熟悉了各个知识点,也对各种题型的思路有了较好的掌握,这样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就会显得游刃有余。这让很多衡中的学生都受益匪浅。另外一点,就是定期的考试。在考试中,大家会暴露很多自己的问题,包括知识上掌握的不牢固,考试心理的不成熟,答题技巧的失误等等。正规考试的锻炼能让一个人提高对考试的把握程度,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不要说这是应试,既然你有这个实力,为什么不把它充分地发挥出来呢?还有大家练习时需要注意两点:

1.练习时要努力攻克难题,不要遇见难题就退缩(这点在下文会重点提到),如果一直不敢去做难题,就会养成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你在真正考试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没有勇气去战胜难题,难题就摆在那,你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

2.练习时要力求把题做对。不要只追求数量而不追求质量。如果你在练习时总是做错,那么你的心中就会留下一个很坏的心理暗示,在做题时总是会犯嘀咕,我到底做没做对,而这一点是很忌讳的,考试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信心。所以平时练习时,就养成习惯,把题做对,这样在考试的时候你才能没有顾虑地完成题目,才能做到高效。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当然学习还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学习的捷径(当然,学习不存在真正的捷径)。也许你会发现这样两种人:有一种人整日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看上去上课也不认真听,作业也不好好写,还经常干一些出格的事,但人家的成绩就总是很好。另外一种人呢,整天屁股不离凳子,两手不离桌子,眼睛不离卷子,脑子全是式子,但卷子上却全是叉子……这种貌似不公平的现象总是困扰着大家。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固然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智力上的差距,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学习方法上的差距。首先,学习不是体力活,所以一定要动脑子。积极思考是学习必需的法宝。我高中的班主任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也希望大家记住这句话,“用机械地重复去代替积极地思考是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懒惰”。有些人整天坐在课桌前边不停地做题,一天过后有人问他,你今天收获了什么呢?他很高兴地说:我做了很多的题!再问他,他的回答还是:今天我做了很多的题!那人说,我想问的是你今天在哪些知识点上有进步呢?他却想不出说些什么,羞涩地笑而不语。因为他整天都在重复那个做题的动作,而没有用心去思考在这道题中我到底能收获些什么,最终他的收获就仅仅限于做了很多题的满足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这便是缺乏思考的过程。

思考的过程主要有这样两种体现,第一种是努力去攻克自己掌握不扎实的题目。有些人有个做题的坏习惯,做题的时候吧,他喜欢跳,遇见简单的,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就做,稍微有点困难的题目,他就会跳过去。这样呢,在篇子上跳来跳去,做完一套篇子空着不少,然后接着做下一套篇子……还自鸣得意地看着同桌还在纠结第一套篇子上的那个难题。我们不得不为这种人感到悲哀。他所做的,只是在机械地重复自己本已掌握的很牢固的知识点,而不去思考自己掌握的不太牢固的知识点,这样做题只有一个结果:就是会做的还是会做,不会做的永远也不会做。所以,做题练习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地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自己。第二种体现是整理自己的不会做的题和错题。在我和一些学弟学妹的接触中我发现,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上课讲过的题自己本来听明白了,但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自己还是不会。这个问题也一度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才明白这个道理。其实大家上课跟老师听一遍课只是被动地接受,大脑的思考是很少的。只有自己把这些题做一遍两遍,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做题的过程,思考的过程。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很happy,你也听得挺high。但你们没有意识到,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其实你们都不知道真正在你做题的时候到底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你很可能遇到老师根本就没有想到的问题,所以只有自己做,才能真正收获这道题的方法。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不会的题听老师讲一遍之后,一定要自己离开答案,离开笔记,把这道题完完整整地做一遍,你如果能自己把它完成,这才算你真正掌握了这道题。如果做不下来,一定要去问老师,问同学,把它弄明白,然后再自己完整地做一遍,再不明白就继续问,如此下去,直到弄明白为止。有人认为这样很浪费时间,不如多做点其他的题。但你要意识到,你做题的目的就是要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找到了有问题的知识点你不去解决问题,这样会使自己的做题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落实这个环节,我认为这是高中学习的核心(注意,没有之一)。

下面我想谈一谈我们学习生活的两“本”,课本和积累本。课本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来源,但很多人认为理科生学习完知识点课本就可以扔掉了,我想在这里纠正一下大家这一错误的看法。理科尤其是新课标下的理科课本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高考中大部分题目都可以在课本的练习题中找到原型,物理的第一道选择题物理学史也是考察大家对课本的熟悉程度,化学物理更不用说,很多填空题都是直接考察课本上的语言(有一年的一道生物大题直接就是把课本上的一段原话挖去几个关键词就变成了一道题)。所以课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理科生不用像文科生那样去背课本,只需要在闲暇时间休息似的翻翻自己的课本,就足够了。第二点呢,就是积累本。衡中很有特色的一点就是它的积累本,每个人每一科都有自己的积累本,积累自己不会的题和经典的题型,不定期地进行复习,它的有效性已经被无数优秀的衡中学子证明。在这我想谈谈我自己的写积累本的方法。大部分人写积累本,就是把题目抄一遍,然后对着答案把过程完完整整地誊写一遍。其实呢我认为这样做毫无用途,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去动脑子。以后看的时候看看题,然后看看答案把这道题顺下来,就认为自己会了。觉得自己高明一点的呢,就看完题把积累本放在一边,然后自己做,坐不下去了就瞟一眼答案,顿时茅塞顿开,认为自己会了。其实大家说,你会了吗?你如果不看那一眼,你能做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