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1649100000010

第10章 声赋并序(1)

张咏

张咏(946—1015),字复之,自号乖崖子,又号九河生,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为人刚直任气,不拘小节。太平兴国五年(980),登进士乙科,即授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县。宋太祖淳化初年,由知浚仪县擢升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四年(993)官枢密直学士,知银台通进封驳司,兼掌三班院。五年(994)及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两知益州,景德三年(1006)又出知升州。为政尚严猛,恩威并用,政绩甚著,蜀民畏而爱之,被誉为“治蜀名臣”,参与镇压李顺、王小波起义。大中祥符三年(1010)官工部尚书,秋,又加礼部尚书。曾上书奏请诛杀奸臣丁谓、王钦若等。与名臣寇准友善,亦能面折其过。后知陈州,卒,赠左仆射,谥忠定。在文学上,张咏亦有所建树。他虽属宋初西昆体诗人,但能脱西昆诗人追求辞藻的浮靡文风。有《乖崖集》十二卷,四库全书收录。文章刚正雄健而有骨气。集中存赋三篇,以《声赋》名重一时,《四库全书总目·乖崖集》提要说它“穷极幽妙,梁周翰至叹为一百年不见此作”。《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本文题为《声赋》,实际既不专写声音,也不专写声乐,而是紧紧扣住“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个中心,来写历代政治教化的兴衰,歌颂北宋初年的辉煌政绩。赋文由自然之声写起,集中叙写了人为之声。他说:“伊物类之动作,俟人事而克全。”这种人为之声,“与天通功,与物长雄”。但是,由于人治的不同,其声音的内蕴也是不一样的。“羲黄唐虞”之声,为“德一之发”、“仁信之发”,所以,能够“答天之功”,能够“回天而动也”。相反“商辛夏癸”、“幽历”、“秦怪”之声,由于“行无辙轨”、“情欲沸空”、“王道民政,溃然投壑”,所以只能发出怨怒之声、“亡国之音”。即使是煊赫一代的“汉唐”之声,也“不能广仁义于递奏,使道德之激扬”。只有“我后”由于“诚求理政,与圣作则”、“惟礼是崇”、“清静以听”、“忠良是旌”、“不肖是黜”、“厚施薄敛”、“四民是别”、“道德是守”、“人劳是恤”等等,才能“正声是奏”,连尧舜都惊叹为“奇哉壮哉”了。他歌颂北宋初年的政治教化为“浩浩荡荡,无德而名”,他赞美这个时期是“信千载之一时,与有生而同乐”。可见,《声赋》的主题是在于颂扬北宋初年的功德。他认为“五音八声”只是“声之枝”,“金石丝竹”只是“声之器”。那么,“声之本”,乃在于政治教化的盛衰得失,就不言而喻了。

《声赋》之作,岂拘模限韵、春雷秋虫之为事也[1]?蓋取诸声成之文、王化之本[2],苟有所补,不愧空言耳[3]。赋曰:

罔象迷冥,大人忽生[4],混沌初窍,呀然震惊[5]。二仪吐形,万灵吐英[6],天机动制,轧而为声[7]。故形有美恶焉,声有大小焉[8]。伊物类之动作,俟人事而克全[9]。至于大雷殷空,万窍吼风,不为之隆[10];品物磨旋,羽足动发,不为之末[11]。未若人声,与天通功,与物长雄[12]。

口吻之启,出于厥躬[13];道机之张,腾凌鸿濛[14]。其所闻者,羲黄唐虞,继踵而至[15]。宇宙隘其神,造化侔其智[16]。在声之伟也,得不回天而动地[17]?观其得一之发,清清泠泠,凉寰洗瀛[18],万类听之,如懵而醒[19]。仁信之发,溶溶奕奕,呼道振德[20],万类听之,如白破黑[21]。曰礼曰义,相迭而起,鸣孝响悌,骇心清耳[22],万类听之,如愁得喜。

广成五老,闻而启齿[23]。曰:“是何帝皇之声也如此?”九道交讹,华夷和歌,蠢动鼻息,欢咍实多[24]。其在物也,昭昭融融,万缘和同,万籁响空,答天之功[25]。其在人也,万心气平,万口宣腾,《云门》《六英》,答君之声[26]。故知五音八声,声之枝也欤[27]?金石丝竹,声之器也欤[28]?若本不正声不清,何尝动天地、泣鬼神而有诸[29]?三五迭生,异业同声[30]。唱古寡应,呼今得精[31]。仪礼以之繁会,时风为之劲清[32]。作礼者有周旋之矩,制乐者有《大武》之名[33]。

故圣人之音,铿如锵金[34];圣人之治,潺如流水[35]。加以商辛夏癸,行无辙轨[36]。情欲沸空,淫哇盈耳[37]。民不知告,政声遂毁[38]。幽厉继作,心胡可度[39]。唱僻者轻脱,和伪者交错[40]。鼓钲之响日驰,礼义之风日薄[41]。王道民政,溃然投壑[42]。攻乎亡国之音,聚为终身之乐[43]。秦怪一声,天摇地坑[44]。烘赫火烈,荒茫海倾[45]。阿房辇材,枿臬山回[46]。紫塞筑垒,訇然震雷[47]。钳圣愚儒,四海睽孤[48]。刮剥亡命,痛脑连胫[49]。于是民失其业,怨口喋喋[50]。野薄其农,荆榛飏风[51],刑失其矩,民哀无所。兵革填委,死为怨鬼[52]。故怨之为气也,散为嚣尘,积为屯云,闭郁六合,阳灵不曛[53]。怨之为声也,烈风相倚,怒涛兼起,鬼哭于郊,神号于市[54]。川谷为之斗击,山峦以之崩圮[55]。陈吴一呼,而宗社瓦毁,天穷地终,丑声不已[56]。

洎于汉唐,惟高与光[57]。太宗缵尧,开元嗣皇[58]。皆智冠绝古,气凌昊苍[59]。倚天凭怒,即动荡于八荒[60];按剑大呼,即交映于中方[61]。借力者黎献,助声者贤良[62]。亦不能广仁义于递奏,使道德之激扬[63]。掩商秦之馀韵,系唐虞之芳声者也[64]。

未若我后,凝神定思[65],诚求理致。与圣作则[66],为难于易。惟礼是崇,惟仁是嗜[67]。叩乎杳冥,清静以听[68]。闻古谬惑,皇心不平[69]。于以忠良是旌,息嗟吁之声[70];不肖是黜,息滥缪之声[71];均物恻隐,息哀怨之声[72];厚施薄敛,息流亡之声[73];四民是别,息浇竞之声[74];狴犴是理,息冤枉之声[75];道德是守,息兵革之声[76];人劳是恤,息雕斫之声[77];小人是远,息邪佞之声[78];正音是奏,息惉滞之声[79]。奇哉壮哉,尧嗟舜惊。至章濩之调下,觉唐尧之颂轻[80]。浩浩荡荡,无得而名[81]。谓声之袭也,扬溢昭灼[82]。上贤下愚,既欢且谑[83]。鸟兽跄跄,虫虺跃跃[84]。信千载之一时,与有生而同乐[85]。余欲引声而作,未知何若[86]?

(《乖崖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拘模:局限于一定的模式。限韵:限制于规定的用韵。

[2]声成之文:指音乐。《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亦简称声文。《文心雕龙·情采》:“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行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声调。王化之本:天子施行教化的根本。《诗大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3]补:补救,裨益。有所补,指对政治教化有所补益。

[4]罔象:一作“象罔”,指天地未开辟以前的那种形实不分、虚无模糊的状态。《庄子·天地》:“皇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把象罔想象成一个寓言人物。宣颖注曰:“象罔,似有象而实无,盖无心之谓。”迷冥:迷乱而昏暗不清的样子。大人:圣人,德行高尚的人。

[5]混沌(dùn):古代传说中的中央之帝。窍:开孔。《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儵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呀然:张口的样子。

[6]二仪:指阴阳、天地、日月等。吐形:呈现出形状。吐,黄丕烈校本作“成”。万灵:众生灵,指人类。吐英:呈现出光华。

[7]天机:犹言天意,此指自然机关。动制:当作“动止”。轧:倾轧,排挤。

[8]形、声:有大自然之形、大自然之声。

[9]伊:发语词,无实义。物类:万物。《荀子·劝学》:“物类之起,必有所始。”俟(sì):等待。人事:人之所为。克全:能够完美。

[10]殷(yǐn)空:震空。司马相如《上林赋》:“车骑雷起,殷天动地。”隆:盛大。

[11]品物:万物。磨旋:翻滚,旋转。羽足动发:指蝗虫蟋蟀等昆虫振翅动股而发声。末:细小。

[12]与天通功:与大自然互通功效。长:永远,长久。雄:旺盛,刚健。

[13]口吻:嘴唇,嘴。启:开。厥(juè)躬:自身。

[14]道机:由人们声音的触发而领悟出某种道理的因由。唐权德舆《暮春陪诸公游龙沙熊氏清风亭序》:“或澄波净绿,相与无际,或孤烟归云,明灭变化,耳目所及,异乎人寰,志士得之为道机,诗人得之为佳句。”张:开。腾凌:腾跃,腾空而上。鸿濛(méng):高空。

[15]羲黄唐虞:伏羲、黄帝、唐尧、虞舜。

[16]隘:同“溢”,充盈。造化:大自然。侔(móu):通“牟”,大。《吕氏春秋·谨听》:“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高诱注:“牟,犹大也。”

[17]回天:回旋天日,喻力量宏大。

[18]得一:得道。《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吕氏春秋·论人》高诱注:“一,道也。天道生万物,万物得一乃成也。”清清泠(líng)泠:声音清越的状态。凉寰(huáng):使天下清凉。洗瀛:使大海净洁。

[19]懵(měng):昏昧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