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孙子曰:地形有通者①,有挂者②,有支者③,有隘者④,有险者⑤,有远者⑥。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⑦,利粮道⑧,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⑨,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注释】①地形:这里指地理形势。通者:指四通八达的地区。②挂者:指前平后险、易入难出的地区。③支者:指敌我双方皆可据险对峙,难于进攻的地区。④隘者:指两山峡谷之间的地带。⑤险者:指山川险峻的地带。⑥远者:指敌我双方相距较远的地区。⑦高阳: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⑧利粮道:保持粮道畅通。⑨利:引诱,指以利引诱。引而去之:指引兵伪装退去。引,带领。去离开。盈之:指以重兵堵守隘口。盈:满,这里指充足兵力。地之道也:利用地形的原则。至任:重大的责任。
【原文】故兵有走者①,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②,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③,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④,遇敌怼而自战⑤,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⑥,教道不明⑦,吏卒无常⑧,陈兵纵横⑨,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注释】①兵:这里指军队作战失败的情况。②势均:指地理形势对敌我双方相同。③吏:这里指军官。④大吏:指部将。⑤怼(duì对):怨恨。⑥严:威严。⑦教道:指对部下的训练、教育。⑧常:常规、法纪。⑨陈兵纵横:指列兵布阵杂乱无章。陈,同“阵”。料敌:指分析敌情。合:交兵作战。选锋:指精选士卒组成的精锐部队。
【原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①。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②,上将之道也③。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④,主曰无战⑤,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⑥,而利合于主⑦,国之宝也。
【注释】①助:辅助,这里指辅助条件。②险:指地形的险易情况。③上将:指高明的将帅。④战道:指战争规律。⑤主:国君。⑥人:百姓、民众。保:保全。⑦利合于主:指符合国君的根本利益。
【原文】视卒如婴儿①,故可与之赴深谿②;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③,爱而不能令④,乱而不能治⑤,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注释】①视:对待,看待。②深谿:很深的溪涧,这里喻危险地带。③厚:厚待、厚养。使:使用。④爱:指溺爱。令:指教育。⑤治:治理,这里是惩治的意思。
【原文】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①,动而不迷②,举而不穷③。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注释】①知兵者:指懂得用兵的将帅。②动:行动。迷:迷惑、困惑。③举:行动,这里指作战措施。不穷:没有穷尽。
【译文】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应抢先占领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并保持粮道畅通,这样对敌作战就有利。凡是可以去而难以返回的地域,叫做“挂”;在挂形地域,如果敌军没有防备,就可以突然出击战胜它;如果敌军已有防备,我军出击不能取胜,就难以返回,这就对我军不利。凡我军出击不利,敌军出击也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敌军虽以利引诱我军,我军也不要出击,而应率领军队佯装退走,诱使敌人出来一半时,再突然回军发起攻击,这样对我军就有利。在隘形地域,我军若先占领它,一定要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进犯;如果敌人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据守,那就不要去攻打;如果敌人没有重兵据守隘口,就可以攻取它。在险形地域,如果我军先占领它,就要控制地高向阳的地方,等待敌人来进犯;如果敌军先占领了它,就应该带领军队撤退,而不要去攻打它。在远形地域,敌我双方势均力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对我军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
军队打败仗有“走”、“弛”、“陷”、“崩”、“乱”、“北”等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都不是由于天灾造成的,而是将帅的过失造成的。凡在地理形势相当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做“走”。士卒强悍,军官懦弱而造成失败的,叫做“弛”。军官强悍,士卒懦弱而造成失败的,叫做“陷”。部将怒忿而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愤然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的能力而加以控制,因而失败的,叫做“崩”。主将懦弱而无尊严,训练教育毫无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章,因而失败的,叫做“乱”。主将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多,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部队作骨干,因而失败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都是导致军队失败的原因。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制定取胜的计划,考察地形的险易,计算道路的远近,这是高明的将帅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并用来指挥作战,必定能够胜利;不懂得这些而去指挥作战,必然失败。所以,根据战争规律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命令不打,坚持去打也是可以的;根据战争规律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命令要打,不打也是可以的。作为将帅,进不谋求战胜的功名,败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只求保全民众和符合国君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将帅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一样,士卒就可以跟随他共赴患难;将帅对待士卒像对待爱子一样,士卒就可以与他共生死。如果将帅对士卒只知厚待而不能使用,只知溺爱而不教育,违法乱纪也不惩治,那就如同娇生惯养的孩子,是不能用来打仗的。
只了解自己的军队能打,而不了解敌人的军队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只了解敌人军队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军队不能打,取胜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了解敌人军队可以打,也了解自己的军队能打,而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将帅,他行动起来决不会迷惑,他的作战措施是变化无穷的。所以说,了解对方,了解自己,取胜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也就不会有穷尽了。
《地形篇》主要论述了军队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的用兵原则,强调将帅要重视对地形的研究和利用,并把判断敌情同利用地形密切联系起来,提出了“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的著名军事原则。
在本篇中孙子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地形与作战有着密切的关系,指出:“地形者,兵之助也。”认为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春秋时,晋国的军队正是利用地形,在崤山(今河南洛宁西北)设伏,击败了秦国的军队。
春秋中期,秦穆公凭着日渐强盛的国力,准备争霸中原,而秦国向东的道路却被晋国挡住。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国和晋国两国的国君新近相继去世,便准备出兵越过晋国的国境去偷袭郑国。
秦穆公召集众大臣商议攻打郑国的事。大夫蹇叔和百里奚都反对。蹇叔说:“使军队疲劳,去偷袭远方的国家,这种事我还没有听说过。况且行军路线这样长,谁会不知道我军的动向呢?我们的军队赶得筋疲力尽,远方的郑国肯定早有了准备,这恐怕难以取胜吧?我们要是这样做的话,只能是劳而无功。”
秦穆公不听蹇叔和百里奚的劝告,任命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为副将,率领兵车三百辆,前去偷袭郑国。
出发前,蹇叔哭着对西乞术和白乙丙说:“我看到军队出发,却看不到军队回来了。晋国人一定会在崤山拦击我军,崤山有两座山,南面那座山是夏帝皋的坟墓,北面那座山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你们必定死在那两座山之间,我在那里收你们的尸骨吧!”
孟明视率秦军进入滑国地界,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派来的使者,要求见秦军主将。孟明视大吃一惊,马上接见了那个自称使臣的人,那人说:“我叫弦高。我们国君听说您准备率军经过敝国,特地派我前来犒劳您的随从。敝国很穷,只能献上十二头牛和四张熟牛皮,希望您能收下。”
孟明视原来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现在郑国使者老远地跑来犒劳秦军,这分明是郑国早有了准备。于是,他只好收下了牛和牛皮,率军顺手灭了滑国,班师回国。
其实,弦高只不过是郑国的一个牛贩子,他赶着牛到成周(今洛阳东北)去做买卖,正好碰到秦军。于是他冒充郑国的使臣,骗了孟明视,同时又派人紧急向郑国报告消息。
先前,晋国得知秦军越过晋境远道偷袭郑国的消息,晋襄公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将先轸说:“秦君不听蹇叔的话,劳师袭远,因贪婪而劳动百姓,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机会。机会不应该丢失,敌人不能够放走。放走了敌人就会有祸患,违背了天意就不吉利。所以,我们一定要进攻秦军,”
大臣乐枝不赞成先轸的意见,说:“先君(指晋文公)曾受过秦君的恩惠,我们没有去报答秦君的恩惠,却去进攻秦国的军队,心目中还有死去的国君吗?”
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丧事悲伤,反而去攻打我们同姓的国家,他们这样就是无礼,还讲什么恩惠?我听说:‘一次放走敌人,就是几代人的祸患。’为子孙后代打算,这可以说对得起死去的国君了吧!”
晋襄公采纳了先轸的建议,下令紧急调遣晋国的附庸姜戎的军队,参与对秦军作战,并命令把丧服染成黑色,亲自率大军开到崤山。
崤山是秦军偷袭郑国往返必经之地,地势险峻,只在东西两山之间,有一条蜿蜒狭窄的小道可以通过。晋襄公决定在秦军去时,先不作惊动,等到秦军疲惫返回时,再在崤山险要处设下埋伏,歼灭秦军。
公元627年四月十三日,秦军班师回国途中抵达崤山。因为东出途中未遇见晋国的任何抵抗,所以孟明视傲慢松懈,不作任何防范,就率领秦军通过崤山。
先轸见秦军全部进入设伏地区,便命令晋军从两侧发起猛攻。秦军见势不妙,慌忙撤退,可又被姜戎军截断了退路。秦军进退两难,被晋军团团围住,死的死,伤的伤,降的降,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也成了秦军的俘虏。
在崤之战中,晋军选择有利地形实施攻击,大败秦军,取得了阻止秦国向东争霸的胜利。
在本篇中孙子提出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的指导战争的普遍原则,认为将帅一定要懂得天时和地利,这是夺取胜利的保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善于利用天时的著名事例。
周瑜利用蒋干,巧施反间计,使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和张允。鲁肃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来向周瑜贺喜。周瑜高兴地对鲁肃说:“除掉了这两个人,我再也不担心曹操的水军了。”
鲁肃佩服地说:“都督的计谋,真是高明。”
周瑜说:“我这个计策,别人不容易识破,只怕瞒不过诸葛亮。子敬(鲁肃的字)你去用话试探试探,看他知道不知道,再回来告诉我。”
鲁肃依言来见诸葛亮,说:“这几天军务繁忙,没有来看望先生。”
诸葛亮说:“我也还没有去向都督贺喜。”
鲁肃假装不懂,问道:“有什么喜可贺?”
诸葛亮说:“都督派子敬来探听我知道不知道的那件事,不是值得贺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