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纠结 不抱怨 不生气
16500300000015

第15章 不内疚:学会原谅自己的过错(2)

(5)从现在起开始接受你自己所接受、所选择、别人未必赞许的某些事情。这样,如果父母、上级、邻居、甚至爱人不赞成你的某些行为,你可以认为这是正常的。回想一下前面关于寻求赞许心理的论述。关键在于你要对自己表示赞许;得到他人的赞许是令人愉快,但也是无关紧要的。一旦你不再需要得到他人的赞许,你也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到反对而内疚悔恨了。

(6)客观分析自己行为的各种后果。不要根据直觉来判断生活中的是与非,判断的标准应当是看你的行动是否使自己精神愉快,是否有助于你向,前发展。

(7)做一些你知道必然会使自己感到内疚的事情。例如,你刚到一个旅馆,服务员要带你去你的房间。你只有一件很小的行李,完全可以自己找到房间,你便可以告诉他你并不需要他的帮助。如果这位不受欢迎的小姐仍然坚持要帮你拿行李,你可以指出他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你不会因此而歉意。此外,如果你一直想独自到比如风景名胜的外地度假,你完全可以一个人去渡一周的假,而不必顾忌家庭其他成员为使你悔恨而提出的反对意见。这些行为都将帮助你克服自己在各种环境下产生的内疚悔恨情绪。

(8)对于现实生活那些力图使你内疚悔恨、并借此控制你行为的人,应该明确表示自己完全不会因他们对你的失望而感到忧虑不安。因此,如果爸爸或妈妈为让你感到内疚而说:“你为何什么事都不干”或者“你就坐着吧,我去搬椅子”,你可以学着做出新的答复,假如你可以说“那好吧,妈妈,如果你连几分钟都等不得,并且非要为几把椅子而不顾自己腰疼,我想我也劝阻不住你。”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当这些人意识到他们不能迫使你感到悔恨时,他们的行为就会有所转变。一旦你消除了自己的内疚悔恨心理,你就会在情感上再受他人控制或支配。

4.做了就别后悔

人们产生后悔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做出决定之前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后果有一定的预知,但由于疏忽大意或盲目乐观,对这种危险的苗头没能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人是非常后悔的,因为他已经接近正确的选择,只因一念之差发生了重大遗漏。另一种后悔经常发生在盲目乐观者身上,决定者在制定行动方案时,有意回避不利的信息,对未来的困难、危险及不利条件根本未加考虑,由于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也没有任何有效的应急措施,因此,决定者只有惊恐和本能的防御反应,只能临时利用手头的力量补救一下,但终因补救措施的非系统化、非严密化而收效不大。

有的人经常后悔,而且经常经历相似的后悔,他们的失误往往不是新的失误,而是屡次重复旧的失误。他们的后悔仅仅停留在肤浅的情绪水平,没能深深地触及认知结构,没能很好地剖析失误的原因和吸取发人深省的教训。

如何将后悔转化为深刻的教训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反思后悔的根源,找出决定失误的原因。

第二,在陷入极度后悔的状态时,应淡化后悔的情绪色彩,积极采取挽救行动,但不应彻底遗忘后悔的情绪,适当地在心中保留后悔的经验才能对未来的选择很审慎。“健忘”正是屡犯相同错误的根本原因。

第三,在面临与过去相似的选择时,一定要仔细地回忆过去失败的情形,积极地利用过去的经验,从而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其实,只要留心,便不难预见损失。

首先,当选择者搜寻各种可能性,并且仅仅发现了一个可接受的方案时,他就倾向于忽视这一可能性的危险,无暇思索未来的威胁。如果他得不到反对这个唯一方案的任何信息,他就会迅速采纳这个方案。如果这个唯一的方案也很危险,且代价又很大,选择者就会认为自己已山穷水尽,没有选择的余地了,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感觉严重妨碍了选择者的思路,使之被动、草率地应付选择。

人们遇到难题向专家咨询时,也会产生一种顺从感或别无选择感。这时,人们十分情愿地听从专家的意见,认为他们的意见是唯一合理的。这种在专家面前的自卑感妨碍了人们的自主性,使人们轻易放弃了其他选择。

其次,选择者尽管已经意识到选择可能带来损失及后悔,但认为损失不会马上出现,他就容易低估损失的严重性。

再次,如果选择者认为自己的决定对自己的名誉和周围人不会造成巨大影响,他就不易预见到后悔。

最后,如果选择者确信自己不会再发现新的信息或新的可能性,他就会默认现实的选择,不再理睬可能出现的后悔。

5.不要沉湎于过去之中

那些固执己见者,一味坚持莫名其妙的理解,实际上是缺乏见识和智慧的。因而他们常常正邪不分,忠奸不辨。没有见识,就不能观其人,听其言,察其行,因此就不能知彼知己,不能客观、公正地判断一切人或事,这样势必后患无穷。

有一个大学生,不知怎么就爱上了他的一个女教师。这个女教师虽说还只有30来岁,可结婚已经两年了。所以,这个学生对她的爱,应该说,无论如何是没有指望的。

可是,这个学生却十分执着于自己的这种所谓爱情,不顾一切地追求这位女教师,又写情书、又送鲜花,还跑到她家里去,弄得她十分恼怒。后来她丈夫知道了,狠狠教训了他一通。可是,他还是不知回头,依然写情书、送鲜花,痴情不断,执着得像个不怕牺牲的斗士,一直闹到神经错乱,被送进精神病院为止。

像这个学生的这种执着,当然就是偏执了。

偏执心理是一种病症,患上这种病的人,往往走极端,死不回头,还自以为是,分明是自己做错了,却总觉得是别人不对;当自己不能和别人取得一致意见时,从来不反思自己的对错,而总是去探究别人做错了什么。

这种偏执心理,有时是针对时代的。自己这样做,已明显地与时代潮流相违背,却反过来大骂一代不如一代,大骂这个时代是一个倒退的时代。

有一个作家,写了很多文章,说这个时代的人是如何如何地只知赚钱,不讲道德;说这个时代的人是如何如何地放纵****,不讲精神。他对市场经济下的新人物,如各类商人、各类打工者、各类自由职业者都看不惯。他对这个时代出现的各种新事物,都看不惯,看不惯电脑,看不惯自由竞争,看不惯国企改革,看不惯对外开放。

这种人,抱着旧观念不放,抱着旧的生活方式不放,在旧时代可能成为阻挠革命的人,在新时代可能成为反对改革的人。

有些人则是对某一事物偏执。这种偏执比起上两种偏执来,对别人的损害倒不大,但对自己的损害很大。这类人,常被人当作笑话来看。也就是说,他们往往被别人瞧不起。

以上三种偏执,尚且不对人构成多大的威胁,至多被当作笑话而已。可是有一种偏执,却是十分可怕的。

这种偏执,就是对某种信仰、某种主义、某种所谓的“真理”的偏执。

这种偏执的后果是如此的严重,以至于成千上万、乃至成万上亿的人,都会为此付出代价。

再来看另一个愚蠢的偏执狂墨索里尼。

在希特勒的庇护下,墨索里尼的事业在意大利得以顺利发展。

“法西斯主义”是这个意大利心理偏执狂在1919年创造的,他比那个叫做希特勒的心理偏执狂更早地信仰了法西斯主义。

他从1922年起就驾驭了意大利。1939年正当他处于权力顶峰的时候,他56岁。由于心理偏执,他表现出一种歇斯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