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纠结 不抱怨 不生气
16500300000008

第8章 不狭隘:用心容纳善与恶(1)

宽容不是害怕,不是懦弱,不是窝囊,不是无能,而是一种度量,一种豁达。宽容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做人做事智慧。宽容是个明智的选择,能防止我们陷入到仇恨或者报复别人的想法中,将我们自己从纠结的思想中解放出来。

1.发扬谦让的美德

谦让是一种美德。人们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有好吃的东西不要独食,要拿一部分与人分享。如果你经常这样想,经常这么做,那你的人就会快乐安祥。所谓谦让的美德也绝非一味地让步,要知道,世间的事物总是相对的,有时候你是让了一步,退了一步,但这可能就是你的进步。即使终身的让步,也不过百步而已。也就是说,凡事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了,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

为什么必须谦让呢?因为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你要联络感情,就必须处处重视对方的自尊心,而要尊重对方的自尊心,那就必须抑制你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比方对方与你有同性质的某种特长或爱好,对方与你比贵,你必须善于先让一步,即使对方的技艺敌不过你,你也得先让对方占点上风。当然一味的退让,也许会使对方误认为你的技术不太高明,不是对手。反面引起对方无足轻重的心理。所以,你与他比赛的时候,尽管有意要谦让,但必须先施展你的相当本领,先造成一个均势之局,使对方知道你不是一个弱者,进一步再施小技。把他逼得很紧,使他神情紧张,才知道你是个能手,再进一步,故意留个破绽,让他突围而出,从劣势转为均势,继而从均势转为优势,结果把最后的胜利让于对方,对方得到这个胜利,不但费过许多心力,而且危而复安,精神一定十分愉快,对你也敬佩之心。如果互不相让,最后的结局可能是两败俱伤。

在一个原始森林里,一只巨蟒和一头狮子同时盯上了一只羚羊。豹子看着巨蟒,巨蟒看着豹子,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

豹子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须首先消灭巨蟒。巨蟒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须首先消灭豹子。于是,几乎在同一时刻,豹子扑向了巨蟒,巨蟒扑向了豹子。

它们撕咬在一起。豹子咬着巨蟒的脖颈想:如果我不下力气咬,我就会被巨蟒缠死。巨蟒缠着豹子的身子想:如果我不下力气死缠,我就会被豹子咬死。于是,双方都死命地用着力气。羚羊看到了这一切,竟然安详地踱着步子走了,而豹子和巨蟒则双双倒地,不分胜负,它们全然没有察觉到羚羊的离开。

猎人看到这一场争斗,无限感慨地说:“如果两者同时扑向猎物,而不是扑向对方,然后平分食物,两者都不会死;如果两者同时走开,一起放弃猎物,两者都不会死;如果两者中一方走开,另一方扑向猎物,两者都不会死;如果两者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互相松开,两者也都不会死。它们的悲衰就在于把本该具备的谦让转化成了你死我活的争斗。”

谦让可以化解仇恨,谦让可以消除误会,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些谦让和宽容,而不是争得你死我活。所以,用一颗豁达之心让生命在谦让中延续,让人生在宽容中闪光。

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心平气和。在平时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往往是因冲动而起,你也忍不下那口气,我也忍不下那口气,由开始的争吵发展到后来的拳打脚踢、两败俱伤,既伤了和气又伤了身体,这样值得吗?为什么就不能让一步呢?你让一步,我让一步,加起来一共两步,怒火不就自然而然平息了吗?高明的人,懂得谦让的道理,知道生命的可贵,所以他们心胸宽广,生活幸福。恰恰是那些愚蠢的人,为了出一口气而置自家的性命于不顾,结果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值得吗?在一取款机旁,大家都想第一个取到钱,谁也不谦让,挤成一堆,结果谁也取不到。一对朋友因为不懂得谦让而形同陌路;一对恋人因为不懂得宽容而分道扬镳;一对父子争得面红耳赤,直到最后发誓脱离了父子关系,及至老死不相往来。诸如此类不懂得宽容的人,活在世上还有意义吗?他们的人生之路能宽广吗?

古时候有个叫陈嚣的人,与一个叫纪伯的人做邻居,有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把陈嚣家的篱笆拔起来,往后挪了一挪。这事被陈嚣发现后,心想,你就是想扩大点地盘呗,我尊重你的愿望,满足你的需要,于是等纪伯回家后,陈自己又把篱笆往后挪了一丈,给纪伯让出了更大一块地盘。天亮后,纪伯发现自家的地宽出许多,觉察到陈嚣在让他,很惭愧,不仅把侵占的地还给陈家,还主动向后退让一丈。这事情让当地的周太守知道了,非常赞赏陈嚣的行为和这行为带来的互让效果,抓住这个典型大力宣传,还命人立碑表彰,并将这个村子改名“义里”。

由此可见,忍让常常能带来互让;互让,就是一种互尊。互尊就是保持邻里、社会生存环境安宁、和谐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精神文明。假如陈发现纪夜拔篱笆占地的占小便宜行为不忍、不让,其后果会怎样?

2.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异于常人,便是在于能时时自我反省。即使受到他人不合理的对待,也必定先反省自己本身,自问,我是否做到了仁的境地?是否欠缺礼?否则别人为何如此对待我呢?等到自我反省的结果合于仁也合于礼了,而对方强横的态度却仍然不改,那么君子又必须反问自己:我一定还有不够真诚的地方。再反省的结果是自己没有不够真诚的地方,而对方强横的态度依然如故,君子这时才感慨地说:他不过是妄诞的小人罢了。这种人和禽兽又有何差别呢?对于禽兽是根本不需要斤斤计较的”。孟子的话启示我们,一个真正有大胸襟、大气度的人,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后,不仅不会同非原则性的问题喋喋不休、抓住不放,不仅只是不计小人之过,而且关键是要能严于责己的精神,只有具备严于责己的态度,才能真正不计小人之过,真正地谦任。

大至国家的君臣,小至个人私交,发生矛盾之后,如果双方都有责己的雅量,则任何矛盾都不难解决。如果只把眼睛盯着对方,只知道责备对方,不检讨自己,隔阂、怨恨就会越积越深,以至矛盾激化。

即使过失的责任在别人身上,或者主要在别人身上,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也要有“见不贤而自省”的气度。既责人,又责己;先正己,后正人。这就是古人说“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我”,专责已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已之恶”。(清李惺《西讴外集·药言利稿》)责己就是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和活的榜样去教育人、感化人。这样,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教育批评才起作用。如果只责人,不责己,就会助长自己的错误。这种人自身不正,去批评教育别人,又有谁会听呢!

历史上具有人格感召力的人都是严于律己的。诸葛亮为蜀之相国,“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但“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这不仅因为他“用心平而劝戒明”,还因为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街亭之役,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使蜀军大败。诸葛亮既斩了马谡,又上疏检讨自己,“授任无方”、用人不当的过失,自贬三级。

宽容不会失去什么,相反会真正得到;得到的不只是一个人,更会是得到人的心。要做到宽容,领导者首先要有宽广的心胸,善于求同存异,虚心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要总是对一些细枝末节斤斤计较,更不要对一些陈年旧账念念不忘,因为领导人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属下在意的对象。

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以其管理方法先进,被商界奉为神明。

后腾清一原是三洋公司的副董事长,慕名松下,投奔到松下的公司,担任厂长。他本想大有作为,不料,由于他的失误,一场大火将工厂烧成一片废墟。后腾清一十分惶恐,因为不仅厂长的职务保不住,还很可能被迫追究刑事责任。他知道平时松下是不会姑息部下的过错的,有时为了不大点事也会发火。但这一次让后腾清一感到欣慰的是松下连问也不问,只在他的报告后批示了四个字:“好好干吧。”

松下幸之助的做法看似不可理解,这样大的事故竟然不闻不问。其实这正是松下的精明之举。

后腾清一的错误已经铸下,再深究也不能挽回公司的经济损失。另外,在犯小错误时,大多数人并不介意,所以需要严加管教,而犯了大错误,任何人都知道自省,还用你上司去批评吗?松下的做法深深地打动了下属的心,由于这次火灾发生后,没有受到惩罚,后腾自然会心怀愧疚,对松下更加忠心效命,并以加倍的工作来回报松下的宽容。

松下用自己的宽容,换得了后腾清一的拥戴。

宽容犹如春天,可使万物生长,成就一片阳春景象。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计过失是宽容,不计前嫌是宽容,得失不久据于心,亦是宽容。

宽以待人的上司看似糊涂、软弱,实则为自身进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宽容上司的精明之处,便在于此。以宽容对待狭隘,以礼貌谦恭对待冷嘲热讽。不将心思牵于一事一物,不将一丝哀怨气恼挂在心头,这是作为一位领导者理应具备的容人雅量。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往往是责人则明,责己则昏;责人则严,责己则宽。对社会上不良现象,可以评议指责,但不能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因为批评指责是针对别人的,往往不顾事实,不讲分寸,甚至捕风捉影,信口开河。这种批评指责不仅影响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助长言行不一、清谈空议、惹是生非的不良风气。

韩愈曾作《原毁》一文,考虑当时士大夫阶层嫉贤妨能,毁谤他人的不良风气的思想根源。文章指出:“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这是对人对己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对自己的要求严格、全面,对别人的要求宽厚、简约;另一种对别人的要求很周详,对自己的要求则低而少。

文章认为: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是由于对人对己要求的标准不同。“古之君子”以舜和周公这样的圣贤为标准,认为他们能做到的,自己也应该做到。因而对自己的要求就严格而周全;对别人则先看到他的优点和进步,“取其一不究其二,即图其新不究其旧”,唯恐损害别人为善的积极性。这样,对别人的要求自然就宽厚而简约了。“今之君子”则不然,他们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唯恐别人有好名声。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则比普通人还低,“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还没有取得一点进步就停止了。这样,他们责人周、责己廉,也就不奇怪了。文章进一步揭露了“今之君子”对人严、对己宽的思想根源在于“怎”与“忌”两个字;“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自己懒惰懈怠,不求进步,又嫉妒别人进步,因此,“事修而谤兴,高而毁末”。谁办成好事,谁有高尚品德,就会受到他们的诽谤打击。韩愈对世态人情的剖析,可谓入木三分。

今天,我们领读韩愈的《原毁》,仍然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首先,对人严、对己宽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而问题的实质也是对人对己要求的标准不同。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看别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优点多;批评别人往往苛刻求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看别人的现实表现而纠缠过去的恩怨是非;批评自己的时候则轻描淡写,强调客观,覆短护私。出现这种情况,也和“怠”与“忌”不无关系。自己不求进步,不思进取,又害怕别人进步,获得成就和名声。应该去掉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改变这种不健康的风气,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严格检查自己思想上、工作上的缺点;同时以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鼓励、支持别人从善、向上的积极性。

3.宽容可以成为一种习惯

世界上很少有人天生就有好脾气,但也没有哪个人天生脾气就十分糟糕,即使经过一定的教养也不能加以改善,使之变得令人愉悦的好脾气。

马修·亨利说:“我曾经听说,有一对大虾的脾气都很急躁,但他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却相安无事,过得舒适而安逸,因为他们制定了一条共同遵守的原则——一个人发怒时另一个就保持冷静和宽容。”

苏格拉底一旦发现自己将要发火时,他就会降低声音来控制怒气。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处于情绪激动的情况下,那么一定要紧闭嘴巴,以免变得更加愤怒。许多人甚至会因为过分愤怒而亡,突然的暴怒往往会引发一些突发的疾病。

习惯性的宽容所带来的平静是多么美妙呀!它能使我们免除多少激烈的自我谴责啊!一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挑衅,能够做到一言不发,表现出一种未受干扰的平静心态,当他这样做时,他必定不会感到后悔,而是认为自己做得完全正确,所以他的心灵会非常安宁。

相反,如果他当时发怒了,或者仅仅因为当时的愤怒,或者因为自己不小心说错了话,或者表现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从而使他显得有失风度,随后他必定会感到一种深深的不安。紧张和易怒是一个人个性中的最重大的缺陷之一,它往往是激化矛盾的催化剂,它往往会破坏一个人行为处世的原则,使他的个人生活变得一团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