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不生气不赌气:与孩子沟通的8堂课
16501700000004

第4章 作为妈妈,你会倾听吗(3)

孩子向你倾诉的时候,即使有不认同的地方,妈妈也应暂时压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不论孩子的想法是什么,都要真心接受。尽量不要刚说完“你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妈妈都理解”之后却突然觉得孩子的想法不对,没等他把话说完,就打断他。这么做可能会把大人的想法更快地传达给孩子,但是孩子知道大人并不是真心听自己说话,就会关闭心门。

有经验的妈妈会发现,不管孩子要跟你诉说的是一件如何简单的事情,只要你表示出认真倾听的样子,表示出你的兴趣,孩子就会兴致勃勃地讲下去,进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实现与妈妈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慢慢地,良好的亲子沟通就建立起来了。只不过妈妈也是要运用一些小技巧来帮助自己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的。

(1)用正确姿态去倾听。

妈妈不能认为自己是家长,就要采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而要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孩子才愿意向妈妈吐露心声。所以妈妈要想正确倾听孩子的想法,要注意:

①停——手和心理的停。即父母要暂时放下正在做的和正在想的事,注视孩子,给他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②看——即仔细观察孩子的脸部表情,说话的声调和语气、手势以及其他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息。

③听——即专心倾听孩子说什么,同时以简短的语句,如“你觉得老师不公平吗?”“你当时很生气,是不是?”等,把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引导出来。如果孩子的行为确有不对之处,妈妈千万不能急于批评和纠正。待孩子说完之后,妈妈可以先接纳孩子,然后慢慢地引导孩子,激励孩子思考,并帮助他们从错误中走出来。

(2)笑起来去倾听。

当孩子向妈妈倾诉时,最怕听到的话就是“你昨天不是说过了吗?”“这些小事,你自己解决!”……听到这样的话,孩子“说”的欲望全被打消了。长久这样,孩子肯定会把自己心灵的大门紧紧关闭,从此有什么事也不会再向妈妈说。

其实,做妈妈的关心孩子,不应只关心他的冷暖、吃住、学习,还要关心他的感受、见解、需求等。对孩子所讲的事情表现出兴趣,孩子永远都会和妈妈快乐地交流下去。因此,当孩子说某件好玩的事情时,妈妈一定要表现出兴趣,认真听,并把这种“重视”传达给孩子。妈妈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微笑,并常常做出吃惊的样子。孩子一般最希望看到妈妈对自己所说的事情表示出吃惊的表情,能把妈妈吓住,说明自己很有本事哦!而且在倾听孩子说话的过程中,用简单的诸如“太好了”“真的吗”“我简直不敢相信”……等话来表示你的兴趣。

这样你会发现,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如果你想要表现出有兴趣的姿态,那么话题自然而然就有趣起来了。如果你总是沉着脸,一言不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就会令孩子感到失望。慢慢地,他就会养成对什么时候事都不漠不关心的坏毛病。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他们幼年时很可能就缺少好的听众。孩子从小没有感受过自己语言的魅力,必定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失去应有的信心。

(3)要有足够的耐心听下去。

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有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妈妈认真、投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在沟通过程中是多么重要。所以聪明的妈妈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每天问问自己:今天,我倾听孩子的诉说了吗?

让孩子把话说完,不随意打断孩子,其实这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孩子做为家庭中的一员,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理应得到妈妈的尊重。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之所以会产生这样哪样的问题,往往是由于成人对孩子的不尊重引起的。孩子一旦说错了或者做错了,成人不要一昧地训斥、打骂和嘲笑,而是要正确引导,让孩子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妈妈要记住让孩子把话说完。

4.“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在教育孩子时,妈妈们早已习惯了站着说话,对孩子发号施令,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当自己的愿望与孩子的想法产生碰撞的时候,妈妈们就会对孩子大失所望,然后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根本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

如果妈妈们蹲下来,蹲到和妈妈们的孩子一般高时再开口说话,情况又会怎样呢?

至少,孩子肯定会认真地听你说话,这一点非常重要。倘若你在说话,而他心不在焉,那么即使你说得再多,道理再正确,又有什么用呢?

蹲下来吧,只有蹲下来,不再居高临下,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喜欢把心里话对自己的朋友说,却不愿与妈妈说的原因。蹲下来,这一步很关键,因为不管孩子的想法对还是不对、有无道理,你只有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之后,才可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

妈妈能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空气,这是孩子的幸运。在这样的家庭,孩子会觉得妈妈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妈妈们知道,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孩子与妈妈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妈妈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妈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心孩子,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妈妈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关爱子女,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妈妈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妈妈只有和子女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增强孩子独立意识的有效方式。

妈妈不要再居高临下,甚至死抱着某些封建残余意识不放;也不要总是以责备、教训的口吻同孩子交谈;更不要总是认为作为长辈,面子是万万不能没有的,其实有句俗话叫“死要面子活受罪”,何况面子确实会影响妈妈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妈妈应该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真正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朋友关系,才能使彼此拉近“代沟”,相互敞开心扉,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无论孩子的想法多么幼稚,也无论听起来多么没有道理,妈妈也要学会耐心倾听,让孩子尽情倾诉。妈妈还应该再学会多问一些为什么,比如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孩子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有道理,孩子为什么不赞同妈妈的看法等等。只要这样做了,我想妈妈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一定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通畅。也只有这样,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才会越来越容易,妈妈同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才会越来越改善,家庭才会越来越和睦。有句话叫“家是休息的港湾”,这句话不仅针对夫妻如此,针对妈妈如此,同样对于孩子们也是如此。

【案例回放】

9岁的刘芳性格有些内向,平时不喜欢说话。妈妈觉得活泼开朗的性格更有利于她的成长,所以在平时经常教育刘芳要多和同学们玩,上课要积极发言。每次刘芳放学回家,妈妈还要她讲一讲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有一次有一个亲子活动晚会,妈妈就带着刘芳去了,晚会上有很多刘芳不认识的人,所以刘芳有点怯怯的。妈妈带着她穿梭于朋友之间,她以为宴会上有很多丰盛的美食、吸引人的礼物,还有许多和女儿同龄的小朋友,女儿应该会很高兴。可是晚会开始没多久刘芳就吵着要回家,妈妈只好耐心地哄她、劝她,后来刘芳看妈妈不答应,干脆就坐到地上,脱掉鞋子,撕掉头上的纱巾,哇哇大哭起来,这让妈妈很尴尬。

无奈之下,妈妈已经做好带着刘芳离开的打算了。正在这时,晚会进行到“我和孩子长得一般高”的环节,随机点到名的妈妈要蹲下来,对孩子说“妈妈爱你”并以孩子的视角观察周围,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刘芳的妈妈有幸被点到名,于是她就在女儿旁边蹲下来,正好高度和女儿差不多,她发现原来和女儿平视的感觉是这样美妙!以前妈妈站着对刘芳说“妈妈爱你”时刘芳总有些心不在焉,现在刘芳却很感动地看着妈妈。妈妈觉得仿佛和女儿亲近了不少,顿时觉得幸福极了。

刘芳的妈妈不禁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做法,一直以来自己以为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予刘芳的都是最好的,但是却忽略了刘芳的感受。她由此想到,在对刘芳的教育问题上原来一直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教育女儿的,因此,她并不了解女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更不了解女儿内心的真实感受。

【妈妈这样做】

(1)摘掉“女皇主义”的帽子。

“女皇主义”的妈妈往往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她们以为孩子也要像她们那样思考问题。生活中经常听到妈妈这样问孩子:“你怎么总是这么孩子气?”“你不能……”“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你要能像妈妈这样该多好!”

这种批评式的说法其实已经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时间长了容易让孩子产生敌对情绪。所以,如果妈妈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充分享受童年的乐趣,那么就必须放弃高高在上的“女皇主义”。

做妈妈的应该以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年龄特点来理解孩子,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经历来指示孩子;应该做孩子的朋友,而不能总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2)忌用过激的语言。

好的意识还得用好的语言来表达才行。妈妈的感情和孩子的幸福紧密相连,自然没有哪位妈妈任何时候都沉得住气。越是激动的时候,越有可能把不该说的话说出来。

(3)跟孩子说话不宜罗嗦。

有些妈妈教育费尽心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表面上看来,她们是在与孩子公开交谈,殊不知她们的某些话,恰恰是堵住了孩子的嘴巴和耳朵。最常见的弊病就是某些妈妈那种教条似的长篇独白,一开始就是:“当我和你一样年纪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子女对妈妈的这种表演评论说:“这种说教式的谈话,妈妈们不喜欢。”其效果可想而知。

在说教面前,孩子往往是缄默不语,她们的眼睛朝高处看,心不在焉,无法接受妈妈的教育。类似“等你成家有了孩子后就明白了”这样的话已经成了某些妈妈的口头禅。一天要唠叨好几次,由于孩子是生活在此时此地,老是对他们提及未来的情况,不会有多大效果。有经验的妈妈认为:“应该用现实的语言,举出具体的理由,说明你提出的主张。”如不赞成孩子去出席某次舞会,不必提到许多“未来”的事情,只需具体说明,如:“我不让你去是因为你年龄太小,没人照看你,怕你出事”就行了。

(4)语言一定要发自真心。

凡是关系融洽的家庭,人们交谈时,语言都充满着爱心和亲切感,态度和蔼。而那种直来直去,不讲究方式的语言,用意虽好,也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具体的语言方式,因人而宜。

(5)尊重孩子的个人意见。

在讨论一般的普通家事时,不妨也让孩子“参政”一下。不管最后是否采纳了他的意见,也让他感受他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是家庭一员。如此,他们也会尊重长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