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平等,首先让我想到的是黑人和白人、男人和女人。为了寻求与白人的平等,黑人不断抗争,要求彻底消灭种族歧视;为了寻求与男人的平等,女人掀起了一次次运动,努力争得属于自己的半边天。
中国由于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妈妈对子女的教育。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妈妈认为自己拥有至高权威,可以对孩子颐指气使,指挥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这样的教育态度,非但不会获得孩子的认可,还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妈妈应该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向妈妈吐露自己的心声,从和妈妈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会随之形成。
妈妈在孩子没有自理、自立能力之前,应介入孩子的生活,给他们一些人生的启示,但这种介入,并不是要求妈妈事事为孩子包办。妈妈正确的做法是把孩子置于和自己平等的位置,给孩子适当的指导,帮助孩子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历来都是孩子成长教育的关键。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认为,孩子最需要妈妈三方面的重视:“给我理解”“视我平等”“让我自立”。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孩子渴望妈妈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妈妈要学会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
在缺乏平等意识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自卑、自私、懦弱、缺少主见等不良性格,而在家庭中得到平等对待的孩子,能够具备独立生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拥有良好的成人感,这对于孩子的进步和成功非常重要。因此,妈妈要转变自己的教子观念,主动放下自己的架子,平等地对待孩子。
【案例回放】
宁宁家最近准备买一辆新车。爸爸妈妈挑来挑去,觉得有两款比较中意。可是到底该买哪一款,两人的意见却不太一致。一天,夫妻俩正在为新车的事情争执不休,上小学四年级的宁宁忍不住了,大声对他们说:“你们要买新车怎么从来都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呢?”听到这话,两个人立刻停止了争论,惊讶地看着宁宁,半天没说出话来。
“小孩子懂什么?”妈妈首先从惊异中醒过神来。“你妈妈说的对。买车是大人的事,你这孩子又不明白。”爸爸接着说。“买车是家庭中的大事,我也是家里的一员,怎么不关我的事呢?”宁宁反驳道。
妈妈听后哑口无言,反复思考着宁宁说过的话。过了一会儿,妈妈对宁宁说:“好孩子,你说得对。你是我们家庭里重要的一员,我们应该一起讨论。”于是,在大家的讨论下,顺顺利利的买了一辆大家都喜欢的车。
其实,好多妈妈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总是认为孩子太小,对任何事情都是做不了主的,一味的替他们张罗。殊不知,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尽管可能想法不成熟,甚至是不对。但是他们既然有自己的想法,作为妈妈你就不该忽略掉孩子想法的存在。妈妈应该随时记住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遇事要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当孩子表示不满或者反对的时候,应该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解释,争取得到孩子的理解,而不能强迫孩子服从,甚至叱责孩子。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个人权利意识,还有利于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妈妈这样做】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以来,最亲的莫过于妈妈与孩子的关系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的日趋早熟,妈妈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明显了。
社会对每一个家庭都是力求公平的,可为什么即便是温柔疼爱你的妈妈,也不能公正地对待你,最后甚至与子女的关系形同陌路呢?
主要是妈妈与孩子不能互相理解。孩子看妈妈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妈妈看孩子,则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做妈妈的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管他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不平等”的教育方法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的。
孩子虽说年龄不大,但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希望妈妈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长辈,更不希望妈妈摆出一副长者姿态动辄训人。
所以,今天做妈妈的,要想改变孩子的所谓“不听话”、“对着干”等逆反心理和现象,就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应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向妈妈吐露心声,才能从“不听话”变为听话,从“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1)要为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成长氛围。
我们做妈妈的总是喜欢在孩子面前端着架子,一脸严肃,一本正经,动不动就对孩子呵斥一番,教训一顿,令孩子敬而远之。原以为这样才有威信,其实大错特错。相反,妈妈应放下架子,平等交流,给予孩子必要的尊重和理解,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信赖。
妈妈一味居高临下地俯视孩子,自然会加剧孩子的紧张恐惧心理。很多妈妈都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更有甚者,更是剥夺了孩子的发言权。
妈妈不能控制孩子的发言权,要给孩子表达思想的空间,做孩子忠实的听众、知心的朋友,这样才会加大孩子对妈妈的亲近度。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多方了解孩子需要,因为需要驱动着他们的行为。提倡民主,反对****,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百依百顺,真正的民主与尊重是对孩子负责任的关注与约束。
不管孩子对错,都要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被判了刑的人还有上诉的权利呢,何况孩子的一些小事,而且妈妈还有可能是误解了孩子。所以,为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成长氛围,首先就是要倾听孩子的心声。由此,了解事情的原委及孩子的内心需求,这种倾听是平等交流的基础,只有相互沟通,彼此了解,才能真正实现家庭的民主和谐。
(2)要学会做孩子的听众。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步伐的提速、竞争压力的加剧,妈妈常常由于工作忙碌,而无法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现代妈妈不应该只是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而应该抽出更多时间,去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让自己和孩子的心灵更为亲近。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最佳听众、最想说话的人便是妈妈,每天哪怕是一小时、半小时,甚至是一刻钟也好。
有的时候,对孩子要耐心倾听。现实中成年人的偏见是很多的,觉得孩子没有什么思维,孩子很简单,孩子很幼稚,孩子不懂事。其实未必,没有倾听就没有发现。有的时候,孩子表达的只言片语都是真实的、可贵的信息。我们要学会翻译,学会继续去问。比如,你可以温柔地拥抱着孩子,问他:“是吗?怎么回事啊?”让孩子用平静的心情把事实断断续续地说出来,这个时候你才能得到重要的信息,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所以说,倾听是一种爱,倾听的艺术就是教育的艺术。
我们的很多妈妈都能说会道,但却很少倾听。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批评和教育孩子,却忽略了倾听孩子心里的声音。常有妈妈这样抱怨:“真不知道我家孩子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总是不肯好好听我说话。”那么,作为妈妈,你有没有听过孩子说话呢?妈妈也希望通过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培养好,但妈妈能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否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沟通成功与否的关键,沟通不畅还怎么教育孩子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的过程也是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过程。为实现平等对话,妈妈必须放下架子,主动接触孩子。妈妈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每个孩子都有被尊重和信赖的需要。只有让孩子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尊重,孩子才能更加信任妈妈。沟通才能更有效,育子才能更轻松。
(3)要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不少孩子有这样的经历:“每当我和妈妈的意见不一致时,他们就以势压人,不让我说话,有时批评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妈妈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调查问题的来龙去脉,而是一味地大发脾气,严格地说,这种做法是违背教育宗旨的。
其实,妈妈和子女发生矛盾在所难免。作为长者,我们应该让孩子把意见讲述完,要耐心地倾听,如果不等孩子把话讲完,妈妈就主观臆断地下结论,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其中,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会表现得十分强烈。每个人都盼望别人尊重自己,孩子也不例外,妈妈只有尊重孩子,所说的话才会发生效用。在许多争论中,孩子往往是站在真理一边的。
(4)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妈妈更应是孩子的朋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在很多方面他们是孤独的,缺少朋友的关心,这就要求妈妈担当朋友的角色,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游玩的时候,蹲下身子,甚至趴着和他们一起玩耍;孩子进步的时候,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孩子不开心的时候,真心聆听他们的烦恼。当然,妈妈有的烦恼也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商量,让孩子为你排忧解难。
妈妈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妈妈不妨遵循“父母+朋友+老师”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试试,如果孩子能把你当成知己和一面镜子了,你们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孩子对一个谦逊忠厚的朋友他是不会隐瞒自己的,因为教育本来就意味着伴随和支持。
只要妈妈放下架子,做平等对待孩子的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就一定会走进孩子的心灵。
5.不做“高高在上”的妈妈
很多孩子都会对妈妈有或多或少的恐惧感,当然了,这种恐惧感还是和我们传统思维当中的恐惧感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在孩子眼里,妈妈好像一直是在“发号施令”,可以做这个,不可以做那个。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妈妈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给隔离了。时间一长,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自然会触冰,可是如果冰结的太厚了,妈妈是不是要为自己那“指导者”的傲慢姿态而后悔呢?
所以在亲子关系中,妈妈千万不要高高在上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妈妈应该是“引导者”,知道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和孩子互动。指导者,顾名思义,就是不断的给孩子下指令,要他做这做那,说的更为准确一点的话,就是强迫孩子按照妈妈所定下的标准行事,久而久之,孩子对妈妈就肯定会产生恐惧的心理。但是如果妈妈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话,那结果就会截然不同了。引导者则是以开放式的态度,聆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的需要,鼓励孩子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并且以平等的态度去思考孩子的想法,这样的亲子互动,才会更紧密、更温馨。
其实在交流过程中,妈妈也要有许多问题注意。孩子的一些微妙的想法变化,如果妈妈不及时发现的话,那就会错过。错过了,妈妈就不可能准确的去把握孩子的想法,那交流起来的话,还是会存在问题。所以,妈妈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双方都不要隐藏自己的感觉,不论是快乐或悲伤的情绪,都应该试着彼此共同分享,从对话交流中建立亲子互信互赖、互相尊重的相处模式。如果妈妈卸下“指导者”的面罩,那你会发现和孩子是如此的亲近!
再说了,妈妈之所以会用如此“高高在上”的强硬态度,无非是想让孩子听话而已。可是如果做妈妈的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管他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那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的。孩子虽说年龄不大,但他也是有自尊心的。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他是更希望妈妈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长辈,更不希望妈妈摆出一副长者姿态动辄训人。
所以,做妈妈的,要想改变孩子的所谓“不听话”、“对着干”等逆反心理现象,就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要用平等、真诚与朋友般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向妈妈吐露心声,才从不听话变为听话,从“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