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务运作的角度看,放手让自己的帮手做主办事,其实是十分必要的。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且瞬息万变,所有的机遇几乎都是稍纵即逝。要抓住机遇,既要有敏锐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更要有果断的决策和迅速的行动。要做到果断决策、迅速行动也并非易事,它不仅要求决策者具有如此的素质,许多时候更需要那些手下人有敢于任事、创造性地开展具体事务运作的能力。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如果那些伙计们光知道事事看老板的脸色、等着老板的指令来运作,而不能放开手脚发挥自己能量,当老板的不仅会在事事躬亲的繁忙中累杀,而且必定会因为办事者的犹豫延误,放过许多可一不可再的机会。
胡雪岩总是放手让手下去做,决不随意干预。比如即使在阜康钱庄开办之初,当他认定自己延聘的钱庄档手刘庆生可以料理生意事务之后,也几乎是完全放手让他去做。他只是规定了几条大的原则,诸如只要是帮朝廷的忙,即使亏本的生意也可以做;放款要看对象,不能将款子放给到太平军占领的地方去做生意的商人等等。其他的事情,则全部由刘庆生自己做主。而生丝销洋庄的生意,他也差不多将找买主、谈价钱、签协约等一揽子事务都交给了古应春,而自己则把精力投入到刚刚开始的军火生意上,这也是胡雪岩做大、做强自己生意的不可或缺的“手腕”。
生意场上,老板和雇员的关系,当然是“东家”和“伙计”的关系。伙计的主要职责,就是圆满完成东家交给的任务。但这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并不意味着仅仅只是发号施令与遵守服从的关系。伙计只有具备条件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干,才可以真正达到用人的目的。不用说,如果用而不能放手,被用的人总是处于一种被动地位,他的能量也就没有办法得以发挥,事实上他也不敢让自己的能量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人都需要有一种成就感,即使被雇佣时也不例外。而且,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希望能够尽量发挥自己的才干,使自己能够在一种成就感中获得某种心理满足。这样的人,如果不能大胆放手地使用,以至于让他总觉得自己没有一点能够显示自己的能力的主动性,使他觉得自己根本就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想留住他诚心为自己办事,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
“用人不疑,大胆放权。”是关于用人态度的最经典阐述。作为领导来说,只需要掌握大方向,具体的事情应由各级人才去处理,不必每件事都过问。通常,一个受上司信任、能放手做事的人都会负有较高的责任感。所以上司无论交代什么事,他都会全力以赴。相反,如果上司不信任自己的下属,动不动就下达各种指示,使下属觉得自己只是一部奉命行事的机器,事情的成败与他毫无关系。因此,放手用人,使人才得到真正的锻炼,这是用人必须遵循的规则。
7.知彼知己是取胜的前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贯穿《孙子兵法》全书的一条重要线索,是《孙子兵法》的精华所在。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不仅给千千万万的军事家们以深刻的启迪,而且一直被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大师及各行各业的人奉为至理名言。
原文: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军事上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即使百战也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这种情况下有时能取得胜利,也会有失败,胜利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在这种情况的每次战斗都有失败的危险,最后必定以失败告终。
解读:
******曾评价说:“战争不是神物,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胜负有数,计算利害是军事的根本,因此战争的指导者,必须了解影响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才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强调“先知”,认为“先知”是“三军所恃而动”的根据。他说:“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他认为,开明的国君,贤良的将帅,其所以一出兵便可战胜敌人,而战果辉煌,就在于能事先全面地了解敌情。与此相反,如果情况不明,正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地决定事情,必遭覆军杀将的结果。
正因为先知与否,事关胜败,所以孙子认为:“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用间篇》)他把事先了解敌人情况,看成是否高明的将帅、谋臣和国君的重要标志。
“知彼知己”,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言,即首先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然后按照规律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战胜敌人。这就是作战指挥中的两个关键环节。第一环节是知彼知己,这不仅要从战略高度上了解和把握“五事”“七计”,而且要了解和掌握作战全过程中,敌我双方不断变化着的各种具体情况,举凡庙算定谋、兵力部署、战法运用、临机应变以及“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等等。孙子把知彼知己视为正确指挥的惟一基础和来源,要求将帅的思想必须切合实际。第二环节是先胜后战,即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引出克敌制胜的规律,找到克敌制胜的方针、计划、办法、措施,然后付诸实践,确保百战不殆。所谓“先胜”,就是“先定必胜之计”。所以强调知彼知己,目的是为先胜。如果能够完全做到知彼知己和先胜后战,当然就会百战不殆。
春秋后期,吴、楚两国的争夺战,进行了60年之久。两国均感到筋疲力尽,无力再继续战斗下去。但经过五年的休战之后,两国元气稍有恢复。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冬,楚平王派兵夺取了吴军侵占的州来(今安徽凤台)。州来是扼守淮河上游的军事重镇,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再次进攻州来。楚平王闻讯,立即遣使征集顿、胡、沈、蔡、陈、许六国之军,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七月与楚军会师于鸡父(今河南固始县东南鸡备亭),准备救州来。鸡父位大别山西北麓,亦为当时楚国的军事重镇。其地扼淮河上游要冲,六、群、舒诸小国环绕其东南,胡、沈、陈、顿、息、江、道诸小国屏列其西北。楚国控制这里对付吴国,进可战,退可守,由此还可以控制淮颍地区诸小国,保持其在东方的势力范围。
然而,楚令此时正在患病,勉强支撑病体驰赴鸡父,与诸侯之军相会。因途中劳顿,病情愈发严重,便让楚司马蘧越代为指挥,率诸侯之军向州来前进。吴公子光见楚军及诸侯之军力量强盛,吴军与之相较众寡悬殊,自动撤去对州来的包围,屯军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临淮关)。不久,楚令病死于军中,楚军与诸侯之军的士气大为沮丧。代帅蘧越资望过浅,不能指挥诸侯之军,诸侯之军与楚军相率退回鸡父。吴公子光听说楚统帅已死,蘧越代摄帅职,楚军及诸侯之军不战而退,料知其中必有变乱,向吴王僚建议率军尾追。
楚军及诸侯之军撤至鸡父后,蘧越以为吴军未必敢深入楚境穷追,遂屯军鸡父,拟稍加休整后再决定行动。吴公子光对吴王僚说:“跟随楚国与吴国作对的都是些小国,而且都是受楚国的胁迫而来。胡、沈两国的国君年幼而轻狂,陈国大夫夏蓄强硬而顽固,许、蔡两国素来愤恨楚国对他们的压迫。如今,楚帅已死,代行帅职的蘧越资望浅,很难统率联军。况且楚军中多为楚王所宠信的人,不会服从蘧越的指挥。七国联军同役而不同心,兵力虽多,也是可以打败的。如果分兵先向胡、沈、陈三国之军发动攻击,三国之军必然崩溃。三国之军一败,其余各国之军心就动摇了,各国一溃乱,楚军必然彻底崩溃。”吴王僚听取了公子光的意见。这年七月二十九日“晦日”双方交战于鸡父。“晦日”,自古为用兵作战的大忌,一般均闭营休息,以避此不吉之日。公子光故意选择“晦日”进攻,为的就是出敌不意,达到奇袭的目的。
蘧越正在鸡父休兵,又值“晦日”,未想到吴军会突然发起攻击。他于仓促之中,让胡、沈、陈、许、蔡、顿六国之军为前阵,掩护楚军。吴军的进攻完全依照吴公子光预定的部署,以刑徒3000人为前阵,直攻胡、沈、陈三国之军。吴公子光率右军,公子掩余率左军,吴王僚率中军,紧随其后。刑徒未受过军事训练,刚刚接战即散乱后退。胡、沈、陈三国之军向前追赶,吴军从三面包围胡、沈、陈三国之军。胡、沈二国的国君,及陈国大夫夏留均战死,吴军释放了胡、沈两军的俘虏,让他们逃到许、蔡、顿三国的军队去,一边狂奔一边叫嚷:“我们的国君死了!我们的国君死了!”吴军呐喊着紧随乱兵之后,许、蔡、顿之军惊恐万分,未战先溃。楚军见乱军漫山遍野狂奔而来,许、蔡、顿之军动摇溃退,吴国大军掩至,只好向后败退。吴军终于大获全胜。
鸡父之战,吴军能以寡胜众,原因在于运用机智谋略,打破迷信习惯,出奇制胜。唯有先知敌人之情者,才能有效地使用自己的兵力。吴公子光对于楚方七国将领的性格及其军队的弱点,可以说了如指掌,由此制定了相应的战术。若无3000刑徒诱敌,胡、沈、陈三国之军叫嚣狂奔,则许、蔡、顿之军不致于动摇;若非“晦日”发动进攻,则楚国之军不致于仓促应战,以致阵列不整。总之,鸡父之战堪称为以“知彼知己”为根据,依靠谋略作战而制胜的典型战例。
古代是这样,在高科技大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现代的战争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战争;现代化的商战也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商战,甚至,那些貌似再简单不过的体育竞赛也进入了“全方位”、“立体化”新时代。在这种严峻的新形势之下,明察对手,审度自己,深谙“知己知彼”的原则,方能计高一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如何用兵才是“知己知彼”,从而“百战不殆”呢?
孙子指出了五种可以预见到胜利的方法。这五种方法是:(一)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能胜利;(二)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战法的,能胜利;(三)官兵有共同愿望,卜下同心的,能胜利;(四)以有准备对待没有准备的,能胜利;(五)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牵制的,能胜利。
孙子的结论是:了解敌人,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孙武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了指挥官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重要性,以及这种了解与战争胜负的关联,从而揭示了心中有数,才能正确决策这一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不仅为古今中外军事家所推崇,而且它作为一种谋略原则,已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经济等领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事实上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家经营企业的座右铭,更是经营决策的信条。
了解敌我情况,才能取胜没有危险。在当今国际竞争情况下,企业要了解竞争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竞争对手、消费者需求变化、政府法律法规变化、技术创新、营销环境等等。只有全面了解这些因素,才能领先竞争对手,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削弱其优势,增强自己的实力。在国际竞争中,企业决策者的决胜之策高人之着在于正确运筹的判断艺术,而“知己知彼”,是企业决策者正确判断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