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玉良言:影响人类生活的21条黄金法则
16513100000024

第24章 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4)

所以,对于立志创业的年轻人来说,当自己的资源不足以实现马太效应时,就该好好地考虑一下下一步该怎么走?如何才能成为马太效应的受益者?

善用别人的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你并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有许多人都能为你提供帮助和支持,而且得到他人帮助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你的想像。

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说明,假设你的工作效率五倍于一般同行;又假定,你自立门户而且得到所有的价值。因此,你的成果最佳情况是平均的500%,比一般情形多400个单位的“剩余价值”。

第二种情况,假设你能找到另外10名专业人才,每一个人都能立即(或受训后)达到三倍于平均的产出。他们能力不如你优秀,但仍能创造出远高于雇佣成本的价值。你为了吸引或留住这些人才,而用超出行情50%的薪水雇佣他们,那么他们的个别产值是300单位,而成本是150单位,因此,你从每个员工所获得的“利润”或“剩余”是150个单位,雇佣10个人,你除了获得自己创造的400单位之外,还增加了1500个单位,所以你的总利润是1900个单位,几乎五倍于你雇佣帮手之前的收入。

当然,你不是只能雇佣10名员工,雇多少员工,要看你能找到多少个可以增加剩余价值的员工,以及你有没有本事吸引顾客。通常,只要找到可以增加剩余的员工,也就不怕吸引不了顾客,因为只要有能够创造超值的专业人员,就能找到市场。

很明显,你应该雇佣那些创造正面价值的人,亦即价值远超过雇佣成本的人但这并不是说你只能雇佣最好的。最大的剩余价值,来自于尽可能雇佣创造超值的人,两倍或五倍都行。

除了雇佣员工、创造价值,你还能利用其他的力量“借船出海”。

比如百货公司里设书报部和药品部,要比设立专门的店面便利。只要划出一块地方,无论房租或人工,还是装修费用,都比专门的书店、药店便宜不少。而且大公司往往是代销性质,卖不出的书完全可以退回出版公司。

反之,那些专营图书的书店就不同了,他们得专门去租一间像样的门面,从橱窗到书架的摆设、装修都得花一大笔钱。而人员又不可太少,从营业员到主管、财务、经理都不可缺少。所售图书义都是自己经营的,即便销路不好也不得不在架上放几本。如果遇到所进的图书实在没销路,只好硬着头皮赔本挣吆喝,不像百货公司那样可以退货。

加入优秀的群体

作为一名工作人员,无论怎样你都属于某个团体,即使你自己不这样认为,但事实上你已加人了某个特定的群体,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你都会或多或少地从这个群体中,得到帮助或受到损害。即使在同一工作场所,有具主导作用的群体,有拼命工作以获得上司赞许的群体,还有互相竞争、各执己见的群体。

工作中有建立在民主领导项目,富有创造性的良好群体,这种群体对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采取积极参与、支持和帮助的态度;但是也有建立在独裁项目的对抗组织领导的群体;此外,还有所谓的“亲信”组成的媚上欺下的群体;以及什么都不考虑,一切任其自然只知拼命工作的群体。

就像有人所说的“什么都不考虑的人所面临的危险最大”。如果加人没有思想觉悟的群体,即使自己有工作的欲望和热情,也不一定能得到上司的肯定和好感。

虽然如此,有的人仍不愿意加人一定的群体,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举步维艰;有的人虽然加人非正式的群体,但仍然感到非常孤独。既然加人了某个群体,就要尽力尽心地工作,自己一个人不能解决的事情可以借助群体的力量来解决。所以,加人一定的群体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是,加人什么样的群体好?这应该认真地加以选择,因为好的群体可能使你有所作为,而不好的群体又可能使你无所适从。

如果你属于一个不好的群体,只知道玩乐,对公司或上司不满,爱发牢骚,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都不可能精通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加人一个好的群体,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勉励,那么你一定会获得书本上没有的良好指导,就能很快消除自己的无能和知识的贫乏,掌握工作要点,成为一名对工作充满信心的骨干。此外,若处于一个良好的群体中,群体中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更有可能被很快升职,那么在这个群体中,你一定会比在其他组织中获得更多提升的机会。

组织中有各种群体,你能否加人一个好的群体很重要。能否有所发展,关键在于你是否加入了一个好的群体,它决定着你的明天。

利用最佳拍档

假设你有4名部属,就可以将他们分成两组,如果有6名,就可以分成三组,进行小组分工。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人能做多少事是有限的,但把人组合起来,互相支援,互相合作,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

工作场所适合组成最佳拍档。不过,在分组的时候,不要拘泥于人数,如有必要,3人一组,4人一组都可以。另外,如果工作需要组成跨部门小组,你也可以选择加入。简单地说,该如何分组的问题,全视如何能将小组的力量发挥到最大,为公司带来最大的效益而定。

一个人再有能力,终究是组织团队中的一分子而已,以个人的力量来与团体的群力相比,实在是太微薄了,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能够认清个人的能力界限,再来采取行动,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可是偏偏有人执著无聊的虚荣心,以及想出风头的自我表现欲,硬是咬紧牙关,扛下整个工作,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正如前面谈到合作时所说的,只要条件允许,找一个可以与自己互补的人来当自己的工作拍档。如果有小项目,少数几个人也就能够应付了。可是,若是大项目就需要一定人数的工作人员,此时务必让各种有专长的人参与才能彻底发挥团队的力量。

通常,我们一听到“小团体”这个名词,马上就会联想到政治集团和企业内的势力,以及主流派对抗非主流派的过程中,权力斗争的各种丑行恶状。其实,这个名词本身并没有不好的意思,只要行动适度、理由正当,反而会获得莫大的利益。所以,主事者应当尽快付诸行动,与其被团体的形象所牵绊,不如善用本身的潜在力量,将目标锁定在发展工作上,认清重要的事实,并且发挥巨大的凝聚力。

事实上,一支胜利队伍的领队,其实就是能够使任务圆满完成的人,他们充满了与众不同的活力,能够培养出不同于斗争派系的团队;他们又以这种活力为后盾,不断地制造发挥卖力的机会,惟有如此,才能抓住可能随时降临的大机会。

不管你的能力如何优异,一旦和组织集团的群体力量比起来,终究是小巫见大巫,无法相提并论。对那些自己很欣赏的职员,要懂得去巩固彼此的关系,只有平日就能够跟部下用心交往的上司,才有办法缔造出“双向”的人际关系,早用这层人际关系早获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