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皇宫情殇
16536200000026

第26章 断袖之癖,封建帝王的同性恋(2)

据性学家考证,同性恋在中国始终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唐朝与五代史籍所记载的同性恋资料缺乏,因此有人认为,当时男色之风渐衰。但到宋朝同性恋又兴盛起来,男子公然为娼,聚集成风月作坊,招揽皮肉生意。到了宋徽宗时,不得不立法禁止,但宋徽宗本人又是个同性恋者。元代男色之风又衰,明、清两代又复兴。明清两代法律皆禁止官吏嫖妓狎娼,但问题并未根除,男宠之风照刮不误。在清朝,皇帝养男宠的现象不多见,但一些士大夫喜欢美男,他们所狎男色,多是梨园中的青年戏子,这些戏子一个个细皮嫩肉,眉目传情,使士大夫们感到他们不逊于美女,因此逛戏园、狎戏子成了他们的一种时髦生活。

此外,“相公堂子”也是清代士大夫们消费男色的地方。清代盛行私寓制度,高官富商蓄养相公成风。这些有权有钱的大户人家,到乡下买来眉目清秀的小男孩供主人玩赏,时称“男风”,小孩被称为“相公”或“象姑”。据潘光旦先生考证,“相公”的称呼,原先只限于男伶而演旦角的戏子,后来则成为男伶而同时是同性恋对象的人的一种称呼。后来,有人认为“相公”之名不雅,又改为“象姑”,声音相近,义更贴切。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描写同性恋的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等文学名著,都有同性恋人物。《品花宝鉴》一书,则是一部完全描写梨园界同性恋的专著。到了近现代,同性恋之风在福建、广东等地为甚,故称“男风”,又称“南风”。男同性恋者互称契哥契弟,女同性恋者则结拜金兰。令人费解的是,清代对同性恋比较宽容,而对异性恋反而严厉起来。这大概是封建礼教毒害太重的结果。

皇帝男宠的悲惨结局

皇帝的男宠同太监一样,尽管得势一时,跟着皇帝享受荣华富贵,有的甚至因宠得官,身居高位,但随着皇帝的死亡和他们自身的色老株黄,他们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鸠占鹊巢,必然引来后宫怨妇的妒恨。试想,那些成百上千渴望得到皇帝宠幸的宫女无不双眼盯在一个皇帝的身上,而个别男宠则整天同皇帝上床,她们还不把他们恨死吗!二、男宠都是以貌取胜,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朝臣士人皆不齿,他们受宠的皇帝一旦死去,他们就大祸临头,死路一条。

春秋时期的卫国,有个叫弥子瑕的美男子,靠青春美貌成了国王卫灵公的男宠。他依仗着国王的宠爱,经常洋洋自得,不拘小节。有一次,他私自驾着国君的专车回家探望生病的母亲,卫灵公知道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夸他孝顺。还有一次同国王一起游果园时,弥子瑕忘记了君臣之礼,将自己吃剩一半的桃子递给了卫灵公,卫灵公也不介意,还称赞他吃桃不忘记别人。但过了若干年后,随着这位美男子的逐渐衰老,卫灵公终于抓住他的一个把柄要清算他了,弥子瑕不知何故,吓得直哆嗦,卫灵公反而诘问他:“以前你僭越使用我的专车,把沾着唾沫吃剩下的桃子给我,这难道是小罪吗?”于是,就让人结果了他的性命。由此可见,同性恋和同性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性友谊经久不衰,愈久愈珍贵,而同性恋则吃青春饭,一旦色老株黄,就会被皇帝抛弃,常常断送了生命。

文才武略皆备的汉武帝刘彻有两个男宠,一个是韩嫣,一个是李延年。武帝与韩嫣公然上床,毫不隐晦。依恃皇帝的宠爱,过着王公贵族一般生活的韩嫣,根本不把宗室成员放在眼里,从而引起了江都王等人的反感和忌恨。江都王特地跑到太后面前痛哭流涕,说堂堂大汉皇帝竟如此喜欢男色,成何体统,既不符合儒家礼法,也有悖圣贤之言,祈望太后干预。太后听后大怒不止,但又不能当面教训皇帝使其颜面扫地,只好赐韩嫣一死!韩嫣死后,汉武帝悲观失望,又不好怪罪太后,只好潸然落泪,常常吟颂《落叶哀蝉》:“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美丽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那个受到汉哀帝无比宠爱的男宠董贤,在其主子汉哀帝于26岁死后,也落了个人亡家败的结局。据说,汉哀帝驾崩后,董贤与董昭仪入哭皇帝寝宫,太皇太后王政君召大司马董贤问丧事应如何调度,这位平日只知吃喝玩乐的大司马哪里晓得,只好免冠谢罪。太皇太后一看此人形状便有了主意,急召她的侄儿、办理过汉成帝丧事的新都侯王莽入京。王莽入京后,立刻掌握了兵权,架空了董贤。接着王莽唆使人弹劾董贤,指责他任大司马以来天灾人祸连年不断,请罢免他的官职。太皇太后于是剥夺了董贤出入宫廷的自由。愚昧无知的董贤感到大祸临头,站在大门前,脱去官帽,赤着双脚,向内谢罪。不久,王莽假太皇太后之命,收了董贤的印绶,让他罢官回家待罪。董贤素知王莽一不做二不休,不会轻意放过他。于是,夫妻二人抱头痛哭一场,先后自杀而亡。

董贤夫妻死后,王莽对其开棺验尸,发现董贤用沙金画棺材,涂上四时之色,左苍龙右白虎,上面镶满了金银打制的日月之象,还有玉片做的衣服,棺壁四周缀满了珍珠。王莽据此指责董贤僭越王制,将其尸体抛出棺外,剥去衣服饰物,用一张草席裹起来,草草埋在荒郊野外。董贤的家属俱受株连,家产抄封,一败涂地。

王莽作为汉元帝的妻侄,最终废去汉帝,自建新朝,历史学家大都对他持否定态度,认为他是个乱臣贼子,但他在处理董贤一事上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才能,因为把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男宠放在大司马的位置上,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不过,王莽做得也太绝了,尤其是不该株连董贤的家人。况且,董贤的得势根源并不仅在董贤自己,而在于皇帝老儿的断袖之癖。

小结

综上所述,同性恋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性爱现象和行为。说他“普遍存在”,是指这一现象古今中外都有,并不是说它普遍存在于每一个地方和每一个人群。如果是后者,就难免言过其实了。

同性恋比例到底有多高?至今尚无确切的答案。美国近年来的一个调查数据是,10%左右的男性是同性恋或双性恋。但一般数字没有这么高。中国可能更低。笔者当了30多年新闻记者,走遍了黄河内外、大江南北,所接触的各色人物和听到的奇闻异事不可胜数,但从来还没听到某某人是同性恋的说法,更没有见过一个同性恋者。所以,对同性恋的比例不能估计过高,尤其在中国,同性恋毕竟寥寥无几,少之又少。这可能同中国人不太追求新奇怪异的传统文化有关,也可能离不开中国人的遗传基因。

从历史资料和现实生活来看,人类对同性恋的态度也在剧烈地变化。基督教认为同性恋属于“违犯人类天性的罪恶”。这一思想统治了1000多年,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松动。20世纪初,德国性学家赫兹菲尔德首先提出了“第三性”概念,认为在性爱问题上,除了男性和女性这两性之外,还存在一个非男非女的第三性,即同性恋者。这一新概念的要义是将同性恋者置于与男女两性平等的第三性的位置上,使之受到法律的保护,享有与男女两性相等的权利。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文学家弗洛伊德,否定了同性恋是犯罪和不道德的观点,并认为同性恋不是精神疾病,无须到医院治疗。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弗洛伊德的观点终于被多数精神科医生所接受。目前,不少国家对同性恋采取了既不认定是病也不认定非病的折衷办法,其用心是尽量避免对个人自由的干预。

由于受赫兹菲尔德和弗洛伊德两位大师的影响,现代人对同性恋多持认同和宽容的态度。国外的一项专门调查表明:48%的人反对同性恋,8%的人忽视同性恋,27%的人接受同性恋。可见反对的人仍然占多数,但也有相当的人表示接受和认可。

人们对同性恋的普遍宽容,表明社会的进步。但近年来同性恋遭遇************和报复。医学界的临床实践表明,近些年才流行起来的被称为超级癌症的艾滋病患者,大都有吸毒和同性恋的背景。据此医生认为,禁止吸毒,减少同性恋,是防治艾滋病的有效途径。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的性病,性生活方式的科学性是不可忽视的。既然大自然不喜欢同性恋,并用艾滋病来惩罚和提醒人类,我们人类就要敬畏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的安排,千万不要同大自然对着干,否则人类就要吃大亏、受大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