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语录
16555700000023

第23章 思想家管人语录(5)

林肯果然去见史丹顿,他知道自己签发了一项错误的命令,于是收回了命令。只要是有诚意的批评,是以知识为根据而有建设性的批评,林肯就非常欢迎。

马修·布拉许是华尔街四十号美国国际公司的总裁,早年他对别人的批评也很敏感。他说他当时急于要使每一个人都认为他非常完美。要是他们不这样想的话,就会使他忧虑。只要哪一个下属对他有一些怨言,他就会想法去取悦他。可是他所做的讨好这个下属的事情,总会使另外一个人生气,然后等他想满足那个人时,又会惹恼另一个人。最后他发现,他越是想讨好别人,以避免别人对他的批评,就越会使他的敌人增加。所以最后他对自己说:“只要你超群出众,你就一定会受到批评,所以还是趁早习惯的好。”

这一点对他有很大帮助。从那以后,他决定尽他最大能力去做任何事情,把他那把破伞收起来,让批评他的雨水从他身上流下去,而不是滴在他的脖子里。

但是,当你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时,你是回骂呢?还是“只笑一笑”呢?

林肯要不是学会了对那些骂他的人置之不理,恐怕他早就承受不住内心的压力而崩溃了。他写的如何处理别人对他的批评,已经成为一篇文学上的经典之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麦克阿瑟将军曾经把其中经典的话抄下来,挂在他总部的写字台后面的墙上;而英国首相邱吉尔也把这段话镶成镜框,挂在他书房的墙上。

所以,当你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时,请记住这样的原则:“尽你最大的可能去做,然后把你的破伞收起来,免得让批评你的雨水顺着你的脖子后面流下去。”

只有缺乏智慧的人才会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强词夺理。这样做,只能使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而一个勇敢的、豁达的、能承认错误的人,往往能赢得他人的谅解和敬重。

独具风格的作家艾柏·赫巴就很懂得这个道理。他那尖锐犀利的笔触常常引起一些人的强烈不满。但是他总是以独特的处理矛盾的方式,使他的敌人成为他的朋友。有一次,一位读者写信把他痛骂了一顿。他把信读了好几遍,然后给这位读者写了一封回信。他在回信中说:“回想起来,我也不能全部同意自己的观点。我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昨天写的东西,今天就不一定很满意了。我很高兴你对我的作品的看法,在你方便的时候,我欢迎你驾临,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感谢你的诚意。”

面对这样一个对待批评的人,你还能说什么呢?

当你是正确的时候,不妨试着用温和的、巧妙的方式使对方同意你的看法。而当你一旦错了,你就要迅速而诚恳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千万不要忘了这句古话:“用争辩的方法,你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结果;用让步的方法,你的收获会比你预期的要多得多。”

作为领导应当正视别人的批评,不假思索就予以拒绝,只能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克里斯·阿吉里斯管人语录

马可用来拉车,牛也可用来拉车,但却不可让牛和马同拉一车。

——〔英〕克里斯·阿吉里斯

克里斯·阿吉里斯:

剑桥大学行政科学教授、系主任,人文学家,社会学家,终生以著述、教学为主。主要著作有:《个性与组织》、《人际关系能力与组织效率》、《思想与未来》。

赫胥黎曾指出:“如果个人不得自由发展,社会必定无法进步;如果个人发展逾越范畴,社会必定衰退。”社会如此,公司或部门等社会的缩影亦是如此。所有组织都应该珍惜、呵护、鼓励个性,其实就是我们不断追寻的“独特性”。这并不代表我们鼓励特立独行,因为这种心态只会如赫胥黎的预言,招致组织整体的衰败。真正的“个性”,其实是对整体合作关系付出不凡贡献所必要的那份“对自我的肯定”。每个人都能为大局提供旁人所无法仿造的贡献。如果我们不相互鼓励彼此养成这样的“个性”,无疑丧失了个人所拥有的最重要资源。

所谓的“团队精神”,并不等于“惟马首是瞻”或“唯唯诺诺”,也不是盲从权威的领导,更不是不问对错,不辨黑白。正好相反,团队精神讲究的是个人在心理与行动上都处于最佳状态,结合各人特有的才能,共同创造出任何人无法单独达到的成就;讲究的是个人向大团体负责,将个人的进取心延伸到合作关系中,彼此分享价值、前景与资源,坦然接受指正,相互学习,彼此支持鼓励。众人同心奉献各人才能、经验与精力,携手为共同认可与珍惜的大环境贡献一己之力,这才是最佳的团队阵容。

19世纪英国政治哲学家米尔说:“不管名号多么冠冕堂皇,扼杀个性就是****。”办公室里不能因为强调团队合作,而磨灭了个人的创意思考与主动的精神。

而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十分注意东方哲学的思想又太过推崇“合一”,造成为了顾全大局而过度牺牲自我。将“独特性”与“融合”这两大人类的基本精神需要,维持在平衡又不失活力的状态,才能作为精神力量的资源。我们所需要的“合一”,是自己与外界都能展现独特的合一状态;我们所需要体现的独特性,是能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外界对自我特质的肯定与尊重。个人与外界的融合,正是个性展现潜力的舞台;“独特性”也是个人为整个大团体增添色彩的神奇特效。“独特性”与“融合”这两个基本精神需要,必须保持紧密而活跃的互动,维持适度的平衡,以获得众人所乐见的结果。而不是表现出相悖的一面,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将极大地损害全局的利益。

在日本松下公司,桥本的出身,和当时大多数中小企业主不同。后者多是学徒出身,而桥本是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桥本毕业后在一家大公司担任工程师,不久升为主任工程师。他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后,毅然舍弃高薪与高位,自立门户,创立自己的公司——桥本电器。

桥本的优势,绝非那些缺乏理论知识的企业主所能比拟。桥本创业,适逢其时,收音机成为热门商品,桥本用人造树胶制造收音机零件。当时同业中,很少有人掌握这门技术,竞争的人少,所以能卖高价,赚钱容易,桥本确实赚了不少钱,员工近百,被誉为成功人士。

桥本聪明反被聪明误,竞争者增多之际,正是他走下坡路之时。若是松下,会采取与他截然不同的经营风格,即使是独家产品,也要通过大批量生产而达到最低售价推向市场。这样别的厂家就不敢轻易参与竞争,即使有人竞争,也不怕。松下的经营风格,如果单看表面不究实质,往往会被视为十分愚蠢,这恰恰又是松下的大智若愚之处。

电池车灯就是鲜明的例子。仿造的技术并不难,但要卖得便宜却很难,市场已被松下占领,很难实现二次瓜分。

1929年5月,一位朋友向松下透露信息:“明石的桥本电器陷入困境,若想合作经营或收购下来,正是时候。”

当时松下电器正在研究人造树胶,结果不尽人意。松下一听,觉得是一个机会,若连厂带技术买下,一切都是现成的。

松下委派井植薰前往调查,而且特别关照井植薰了解桥本电器的经营状况。

调查结果,桥本的人造树胶产品是一流的。他一直奉行“高价政策”,最初利润高达200%。遇到竞争,他被迫把价格一降再降。因为原来赚钱容易,疏忽了管理,价格下降,立即捉襟见肘,发生财务危机。加之不景气加剧,桥本负债累累,陷入困境。再这么下去,必定会破产倒闭。

如是别人,很可能会等桥本破产再去收购,一来桥本彻底死心,二来只需出低价就能得手。但松下不是这么想的,他觉得这样不人道。所以指派井植薰,立即去与桥本商谈收购。

桥本正值束手无策、坐以待毙之际,于是立即答应井植薰可以考虑谈判。井植薰把每次谈判结果都向松下汇报,松下渐渐对桥本产生了浓厚兴趣。松下去看桥本,立即觉得他是个全才:懂理论,有实践,精技术,能管理。胜败乃兵家常事,他的失败,只是一念之差。

人才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在最后的谈判中,松下作了较大的让步:把桥本的工厂改成隶属松下电器的股份公司,股份价值10万元,松下占6成,桥本占4成,松下出资6万元现金买下所占的股份,让桥本拿去偿还债务。松下委派龟山担任股份公司的董事长,桥本出任总经理兼厂长。难办的是,桥本的经营作风与松下电器背道而驰。松下关照龟山,只能循序渐进地推行松下的经营作风,改造好这家工厂,既教育了桥本,对龟山也是锻炼。松下说:“你尽可谦谨礼让,但绝不可丢弃原则,凡是隶属松下电器的厂,就必须贯彻松下电器的作风。”

龟山处处谨慎谦让,还是与桥本屡屡发生冲突。毫无疑问,责任在桥本一方。桥本在心底折服松下的经营作风,但他的自尊心接受不了,他故意找茬,发泄内心的不满。

好几次,桥本工厂的工人围攻龟山,辱骂龟山,高喊:“龟山王八蛋滚回去!”到夜里,有人向龟山住的房间投掷石块。桥本或许不会指示工人这样干,但肯定与他的敌视情绪有直接的关系。

龟山形容他那时的心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龟山顶住压力,不屈不挠,硬是把松下的经营思想逐步灌输到桥本工厂的员工中去。龟山慢慢赢得了员工的尊敬和爱戴,桥本工厂开始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循环。

这大概是桥本所不希望看到的,这证实了他奉行的一套彻底行不通。桥本觉得脸上无光,尽管工厂赢利对他有好处,他还是宣布退出合作经营。

松下的态度是不强留,并关照龟山要好合好散,不要因为桥本单方面毁约而刁难他。

松下想,同是人才,有的是将才,有的则是帅才。判别这两种人才,不可看其能力的大小,而是看他们的野心。桥本是个野心勃勃、独立意识强的人。这种人宁可放弃大公司经理的高职,而心甘情愿做一名小企业的老板。当初,桥本同意合股,是被债务逼迫而选择的权宜之策,他不会永远满足于在他人的羽翼下过安稳日子。

松下电器的许多职员谴责桥本过河拆桥,背信弃义。松下说:“人心难留,随他去吧。如果他继续留在这,可能两败俱伤,对谁都不利。”桥本留下的工厂,后来成了明石地区的模范工厂,也是松下电器经营状况良好的工厂之一。龟山显示出出色的经营才干,这算是松下另一个重大收获。

俗话说:“在一个槽子上不能拴两头叫驴”,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了,它警示管理者既使是两个最优秀的人才,但他们的观点、行为相悖,也不适合在一起共事。否则,不但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对事业发展不利。它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人才也要合理使用,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出现人才能力的内耗。

亨利·法约尔管人语录

每件东西都有一个位置,每个东西都应放在它的位置上。

——〔法〕亨利·法约尔

亨利·法约尔: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最杰出的代表,在75岁时才发表了他的划时代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1841年法约尔出生于法国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860年毕业于圣艾蒂安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进入法国一个采矿冶金公司,从此,他的一生就和这个公司联系在一起。1888年,法约尔被任命为总经理,当时公司处于破产的边缘。他按照自己的管理思想对公司进行了改革和整顿,运用他的才干和知识,把原来濒于破产的公司整顿得欣欣向荣。这段时间法约尔致力于普及和宣传他的管理理论工作。他退休后不久就创建了一个管理研究中心,并担任领导工作。

法约尔在管理方面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公共精神的觉醒》、《管理的一般原则》、《国家管理理论》等。

管理者为了事业的发展,有必要求贤若渴,但是有了“贤”还要会用“贤”,能让他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而不是把他安排在一个错误的位置上,埋没他的才干。

管理员工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工作顺利开展。而理顺任务与人员的关系正是实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保证。总的说来,做出有效的人员配置有以下几个重要步骤:

首先,要仔细考虑任命的核心问题。

任命之前,起码要先搞清楚任命的原因和目标,并物色适合的人选。当面临着一项挑选一个新的地区营销主管的任务时,负责此工作的人,应首先弄清楚这项任命的核心:要录用并培训新的营销员,是因为现在的营销员都已接近退休年龄?还是因为公司虽在老行业干得不错,但一直还没有渗透到正在发展的新市场,因而打算开辟新的市场?或是因为,大量的销售收入都来自多年如常的老产品,而现在要为公司的新产品打开一个市场?根据这些不同的任命目标,就需要不同类型的人。

其次,要确定一定数目的备选人才。

这里的关键是有相当的人才储备以供挑选。正式的合格者是考虑对象中的极少数,如果没有一定数目的考虑对象,那选择的范围就小,确定适宜的人选难度就大。要做出有效的人员配置,管理者至少应着眼于3~5名合格的候选人。

候选人能做什么,长处何在,是否与目标相切合是关键。核心的问题是:“每个人所拥有的长处是什么?这些长处是否适合于这项任命?”短处是一种局限,它当然可以将候选人排除出去。例如,某人干技术工作可能是一把好手,但任命所需的人选首先必须具有建立团队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正是他所缺乏的,那么,他就不是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