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寻访闻所未闻的秘境
16582900000026

第26章 千古难寻的曹操墓

曹操墓的传说

200年前的一个盛夏,人们一直在盛传,漳河的水怪又开始吃人了。不听劝阻在河中洗澡的人们,洗着洗着就突然被什么东西拽入河底。不久河面上就会浮现一条胳膊或者半个脑袋。人们惊恐万分地注视着水面,发现河底接近悬崖的地方有个黑影在不停地晃动,村民们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水怪,就再没有人敢接近这条河了。

当地的县令知道了这件事情,为了探个究竟,他趁枯水时节把河流上游的水截住了。可是当河水落下去之后,却没发现什么怪物。不过在山崖底部,发现了一个很深的洞,这个洞的四周架着一排水轮转刀,把刀撤下来,走进这个洞,看到一个石碑,石碑的上面清楚地写着:曹孟德之墓。打开墓室,里面奇珍异宝无数……这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聊斋志异》讲的都是一些子虚乌有的民间传奇,而关于曹操墓这个故事,却并不完全是捕风捉影。

关于曹操墓的故事有很多,流传最广的是:曹操生性多疑,为了防止后人挖掘他的坟墓,他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4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然而究竟哪个棺椁,哪座墓地是真正的曹操墓,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于是寻找真正的曹操墓,成为考古学家一直在探究的一个课题。

寻找曹操墓

著名相声演员李嘉存认为:“曹操的阴宅一定会非常豪华,因为古人对阴宅是非常重视的,孔夫子讲过‘唯送死者以当大事爷,就是说送死人是一档子大事。坟地的位置、布局关系着子孙后代是否兴旺。由此可以推论曹操对于墓地的安排一定不会马虎。

而事实上,曹操一生节俭,甚至连随葬衣物都打着补丁。在曹操所做的《诏令》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他要求将自己葬在“瘠薄之地”,同时他也对丧葬规格作出了明确要求,即“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就是要穿着平时常穿的衣服下葬,不准用金银珠宝来做陪葬。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是历史上提倡薄葬的王侯之一。而后人分析,他嘱咐薄葬的用意:第一是为了节约国家开支,安定军民之心,免遭怨恨,为自己留下个好名声;第二是为后代及其他大臣树立一个榜样;第三是免得叫那些盗墓者大发横财;第四,据传曹操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他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因此也为防止自己死后出现这种惨状而为之。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第五,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丧葬从简,可不兴师动众,各地驻军仍能坚守岗位,严防吴、蜀两国趁机入侵。

于是还有人猜测,由于曹操不肯为自己的陵墓多花钱,所以他死后几年时间,陵上的祭殿就已经损坏了。因为没有贵重的金银珠宝等随葬物品,连盗墓贼都懒得光顾。

事情果真像后人推论的这样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历史上越是有争议的帝王,他的陵墓好像就越扑朔迷离。曹操的墓太多了,让人分辨不出真假。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元朝所有帝王的陵墓都下落不明。而武则天的墓,你即便找到了,也不好挖。看来历史上的疑冢还真不少。

著名史学家、北大历史系的刘华祝教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元朝,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贵族们死后,因怕被盗墓者打扰,他们采取这样一个方法:让后人牵着成群的马匹把这个突出的坟头全部踏平,一场大雨过后,新土上会长出很多野草,使人无法辨认出哪儿是草哪儿是墓地。这种下葬方式就叫做“马踏青冢”。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成吉思汗的遗体在运往安葬目的地的时候,为了防止别人知道他的陵墓位置,护送人员将沿途看到的所有人和动物全部杀掉,作为殉葬品。但是,他们唯独留下了一头待产的母骆驼。为什么要留下它不杀呢?是因为他们怜悯它腹中的小骆驼吗?

其实留下这头母骆驼的最终目的,是等这头母骆驼把小骆驼生下来之后,在秘葬之地,当着母骆驼面把小骆驼杀死,这时母骆驼就会十分悲痛地号叫,并且记住秘葬的位置。他们正是想利用骆驼的这种特殊的记忆力,帮助大家来年祭祀时能够找到墓葬的确切地点。

骆驼识途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按照这种说法,等到这个母骆驼死去之后,就没有人再能找到这个墓地,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至今都找不到元朝皇帝陵墓的原因。

那著名的“马踏青冢”只为古人安静于地下吗?难道“下落不明”又是古人众多防盗措施中另一种方法?

说到盗墓事件,古代十国军阀混战时期,一队人马出现在渭北高原,他们是割据长安的节度使文涛的手下,这批人刚刚制造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盗墓事件,他们的目标是唐十八陵中的最后一座,也是位置最西的乾陵,这里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埋葬着两位帝王的陵墓,在它下面的玄宫中,并排躺着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就在贼人们寻遍山梁,怎么也找不到墓道口的时候,突然间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大家吓得都住了手,认为这是老天显灵了,正因为这样,乾陵也成为唐十八陵当中唯一一个没有被盗过的陵墓。

不过在1958年,几个农民放炮炸石头的时候无意中炸开了乾陵的墓道口,至此乾陵墓道之谜就大白于天下。人们发现,乾陵的墓道内都是用石条封堵的,并且用铁栓板、铁栓棍等上下左右牵拉,缝隙处还用锡铁浇灌封死,如果不是采用现代化设备,很难在短时间内打开。

刘华祝教授说:“郭沫若老先生曾经说希望在有生之年把乾陵打开。因为郭老既是史学家,又是考古学家,还是艺术家,他对文字的欣赏能力也很强,他希望能够看一看里面的文字。可是学术界大多数人是不同意挖掘的,因为不光是中国,大概全世界,保存文物的技术还很落后。秦汉时期挖出的彩绘陶俑,保存得就不是太好,彩绘都没了;而那些丝制品,更不好保存了。所以学术界认为:第一,挖掘的投资太大了;第二,目前我们的保存技术还不行,与其这样,还不如先搁在地下,把文物保护好,等技术过关了,再让我们的后代去挖。

而李嘉存主张打开陵墓,他说:“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国宝级的学者,郭沫若郭老走了、季羡林季老百十来岁了、文怀沙文老90多了,还有很多老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留下的已经不多了。这些‘国宝爷如果都走光了,到我们这些现代人,说不客气话,都不会写毛笔字了,对中国汉字的研究都知之甚少了,能够承接这么重大的课题吗?我觉得当务之急是,趁这些老先生都健在,把这些国宝请他们给鉴定了,对后人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的确,陕西方面一直是努力地争取打开乾陵,据说里面光珍宝就有500吨。

至今乾陵仍然沉眠于地下,千百年来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永恒居所,煞费苦心地设置了层层机关。古人在陵墓上的防盗手段,从简单的目障法发展到毒气(水银、沼气等)、沙石、水挡、火烧、弩机,甚至还有咒语等,真可谓是流沙积石明枪暗箭,阴森的墓室中暗藏着道道杀机。那么,真的能挡住盗墓贼吗?

2000年,一群盗墓贼发现了汉代大将霍去病的墓葬,炸开盗洞后,迂回挖下去80米深,想绕开防盗沙层,结果还是没能进入。因为近百米深的地下缺氧,一名盗墓贼没来得及爬出洞口,就命丧地底。据说盗贼们千方百计想绕开的防盗沙层其实是储水积沙构造,一旦在挖掘过程中打穿“防盗层”,就会产生“沙漏”,引起大面积塌方,盗墓人根本没有生还可能。

“让皇帝”李宪的惠陵,是唯一新中国成立后被开挖过的唐帝王陵,早年被盗,但是有人认为墓室不在封土(大坟头)的中心点,而且墓室也容纳不下帝后的棺材,所以猜测后面还有另一个真正的墓室。

会不会像金字塔一样,有好几个墓室作为防盗措施?

陕西蒲城唐玄宗父亲李旦的桥陵,历史上记载被盗过,可是考古人士前去调查,发现墓道口的条石没有被扰动过的痕迹。史书上的记载可靠吗?被盗的可不可能只是陪葬墓?

《史记》里确有相关记载,为了防止有人盗墓,秦始皇命令工匠在墓室门口设置了机关暗箭,一旦盗墓者走近触动机关,箭就会射出来。这里用的就是机械控制的弩机。

有考古学家考证说在秦始皇陵中至少有100吨水银。一方面,可以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另一方面,汞本身是剧毒物质,一旦吸入一定浓度的汞气,即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擅自闯入的盗墓者。

河南上蔡郭庄大墓在经历了12次盗掘之后还能留有大量珍贵文物。这座墓的防盗措施主要有三绝:首先这座大墓是典型的积石积沙墓,大墓深达17米,其中10米多埋的都是沙子,在沙层中间,安置了700多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其次是造假棺迷惑,在主棺的正上方和侧方,加修了两个假棺材,里面甚至还散落放置了一些小件陪葬品,迷惑盗墓贼;三是这座大墓的墓道不像通常的大墓一样直达墓底,盗墓者顺墓道而下却不见大墓,容易摸不着头脑而慌了手脚。

另据宋代《太平广记》记载:一群盗墓贼发现了一座坟墓,挖了好几丈,挖出了一个大石门,等把石门打开,里面射出好多箭,射死了好几个人,有经验的人就说得往里面扔石头,于是他们就拼命扔,直到没有箭向外射了才进去。

可刚走了没几步,就被旁边许多手持利剑的木人扎伤了,再往里走才发现一个很大的棺材,用铁链悬在半空,在棺材的正下边堆满了奇珍异宝。于是大伙都争着去抢,可就在这时,整个棺材突然掉了下来,而且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很多的沙子,眨眼间就把这群盗墓贼埋在里边了。

而清西陵的雍正泰陵,政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组织挖过好几次都以失败告终。

人们不禁要问:那些埋藏了几百年的暗道机关真的不会失灵吗?传说中的道道杀机到底是真是假?现在的高科技手段,真的打不开古老的坟墓吗?

刘华祝教授认为:“古墓中确实存在种种机关。比如弩机,它是一种半自动的弓箭,只要你碰到它,它就可以把你射死。还有一种就是小说里经常描写的‘流沙积石爷,也就是在墓快封完顶的时候,砌上沙子以及密石。只要盗墓者一凿下去,所有的沙子、碎石头就会流下去,把盗墓的人以及整个墓都给埋了。

还有一种就是毒气,有些古墓里有一些水银,见到空气,它就会产生一种化学反应,就会熏死人。还有一种就是我们今天农村使用的沼气。沼气是什么呢?

沼气就是拿东西沤出来的。墓里也可能有很多的沼气,小毛贼们要不懂的话,他只要一点火,就能把自己烧死。当然这个要阻挡今天的考古工作者,肯定不可能,考古学家拿推土机一推不就完事了吗?”说了那么多墓,我们还是回到曹操的墓上来。

前两年一位考古专家发现了曹操墓所在地的一个重要的新证据:在河北临漳发现了一个南北朝时期的古墓,这个古墓上的墓志铭清楚地写着,它就建在曹操墓的旁边,据此可大概判断出曹操墓的位置。

但是我们国家有规定,禁止挖掘帝王的陵墓,所以,虽然曹操生前没有称帝,但是死后却被追封为魏武帝,所以这个考古工作就没有继续下去。看来百姓传说的在河底发现过曹操墓的说法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曹操陵墓至今还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