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球景观探奇
16584100000025

第25章 大洋洲景观探奇(2)

1849年,普通蛋白石在澳大利亚首次被发现。1915年在库伯佩迪发现了珍贵的蛋白石。1930年和1931年,在安达摩卡和民塔皮相继发现了蛋白石矿,并成为主要矿场。虽然蛋白石的开采规模依然较小,但它每年给澳大利亚经济创造了约3000万美元的财富。

乍一看来,库伯佩迪和其他僻远矿区非常相似,脏兮兮的公路穿越矿区,尾矿废石成堆,但没有钻机,矿井上没有旋转的传动装置,事实上,连建筑物也没有。然而中心带洞的环形土墩营造了一种尘土飞扬、小火山密布的火山区外貌。十分确切地说,要在库伯佩迪找到矿井和矿工,你必须走入地下。每一个小土墩都有一个进入独立的地址界的通行井。沙漠中柔软的砂岩能轻易地用铁锹和丁字镐挖掘,有时也使用炸药。大多数蛋白石出现在地下24米处,而许多工作面则更浅。有些蛋白石在岩石内不显眼的小矿体中找到,但多数出现在矿脉中。每个矿工都有一个工作小区,他们抱着找到一个能使自己致富的大矿脉的希望,在给定的作业范围内采挖,以自己的技术去碰运气。关于来库伯佩迪挖矿的人,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一无所获,钱财耗尽,悻悻离去的故事不胜枚举。有时候,在同一个地区工作的有些矿工发现了丰富的矿藏。这些矿工是很幸运的,因为只有相当少的人以此致富。

岩石盖层吸收了大量灼热的沙漠地区的阳光。大约在6米以下才相对凉爽些。早期的蛋白石矿工很快就意识到,居住在几乎不用花什么钱建造的地下寓所里可能会相对舒服些。而今天的矿工及其家属舒服地生活在现代化的地下室里。许多寓所十分宽敞豪华。有的甚至还建造了地下游泳池,充分利用其上与地表相距很近,阳光能无情地晒烤下来的条件。蛋白石矿区的生活仍很艰苦,有许多矿工及其家属最后又返回别的地方过更安逸的生活。

下渗在矿物中的地下水经常是很丰富的,饱含碳酸钙的水渗进石灰岩形成钟乳石和石笋。这可能是人们最熟知的例子。在适当条件下,饱含碳酸钙的水不是简单地、不加区别地将其所含矿物从溶液中淀积下来,而是会在小矿体和矿脉中集中沉积下来。

对于蛋白石的形成,地理学家有这样的说法:作为非晶形二氧化硅水合物,蛋白石的含水量通常不到10%。它是通过富含二氧化硅的水淀积而成的,也可能来自二氧化硅的胶体。换句话说,它比石英要柔软得多。在其固化过程中从腔体中凝结出许多极薄的薄膜,这就是在蛋白石宝石中产生出火焰般闪光和色彩的东西。富含二氧化硅的水也许以多种方式存在,最常见的形式是存在于含硅的热泉中。因此,在清澈的、非硫黄温泉附近的许多沉积物中都含有适量的蛋白石。但是含蛋白石的沉积物和属于珍贵宝石的蛋白石是大相径庭的。蛋白石的颜色从稀有的黑色一直到白色,但是,也许最着名的是红色或橘黄的闪光蛋白石。当一块优质蛋白石对着光线旋转时,从其内部发出的无数反射光使得其内部充满生气;一块优质橘红色的蛋白石,看上去像充满闪烁不定的焰火一样。这样的宝石才能主宰珠宝市场上的高价,在市场上,它们一般被切割成凸圆形。

变化莫测——艾尔斯岩

艾尔斯岩位于澳大利亚干热中心——北部地区的西南角附近。这块巨大的、黄褐色巨石长2.4千米,宽1.6千米,屹立于周围的沙漠平原之上,高达34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裸露地表的独块石头。一条内陆土路从艾丽斯温泉通向大独石附近的汽车旅馆,使观光者有时间攀登巨石,体验随早晚变化的光线而展现的巨石奇观。它犹如落日余晖时的景象:巨石看来像从光球内部发出的白光一样,在逐渐暗淡的光线中,在其变成黑色的轮廓前,巨石从白天橘棕色变成浓浓的深红色。对于那些早起观景的人们,拂晓的光线使得大独石展示出更加美丽而朦胧的色调。攀登巨石并不难,但是澳大利亚沙漠的酷热使登山成为一项危险的事情。随身携带的最重要的物品就是水。要是没有它,人就会脱水、中暑和热衰竭,还要冒长时间暴晒而引起过量紫外线辐射的危险。

1872年,一欧洲人首先发现了艾尔斯岩,当时这名澳大利亚探险家欧内斯特·贾尔斯正在穿越该地沙漠。然而,早在欧洲人来到澳大利亚之前,英国人就开始在此殖民和运送囚犯。当地的土着人把大独石称为“尤卢鲁”,环绕大独石基部有许多土着壁画,它是土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样,大独石也赋予西方的艺术家、诗人和摄影师以灵感。

艾尔斯岩之所以令人难忘,主要是因其规模巨大。而其西部约24千米处的奥尔加山则因其美丽而闻名。这原始的独石在这里被大自然雕凿成一个孤山群——一处由小型独石混杂在一起组成的迷人景色。奥尔加山比周围平原高出457米,海拔高度为1069米。孤山群约有30个圆顶山丘,总称为奥尔加独石群。欧内斯特·贾尔斯把这些山丘命名为西班牙皇后。但是,几个世纪以来土着人一直把其称为卡塔朱塔,贴切地将这些山丘描述为“多头山”。

在这个面积为28平方千米的小山群中,意志坚定的旅行者们会遇到历经几百万年的暴雨刻蚀而成的深切峡谷与沟壑。陡峭的悬崖位于路堑两侧,提供了一条免受沙漠灼热之苦的凉爽遮阴的步行道。使旅行者有可能不受太阳炙烤的威胁,以松弛的身心欣赏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美景。

艾尔斯独岩和奥尔加独石群形成于冰碛岩,一种似乎与其目前炎热沙漠中部位置很不一致的古代冰川沉积物。然而。独石大约是在6.8亿年前形成的,当时澳大利亚位于更高的纬度。古冰川形成的岩石在南半球国家的许多地方同样都有发现,这表明过去地质时期曾有多次冰期。这样的岩石是重要的气候指示器,有助于确证用古磁学等其他方法测定的从前的大陆位置。

艾尔斯岩的地层接近垂直,而奥尔加山的地层接近于水平,这一反差可以用来解释两个露头之间侵蚀方式的差异。两大主要侵蚀方式影响了两个地区:

雨水侵蚀区和热力侵蚀区。尽管,它们都地处沙漠,但每年都有几百毫米的降水,而且趋向于每隔几年降一两次大暴雨,当强烈洪水急流直下岩壁时,冲走了沿途的疏松物质。热力侵蚀是由灼热的白天与严寒的黑夜之间的气温极端变化引起的,当岩石不停地膨胀和收缩时,终于引起岩石碎片的脱落。

景色超凡——大分水岭

大分水岭是澳大利亚东部新南威尔七州以北山脉和高原的总称,位于新南威尔士州以北与海岸线大致平行,自约克角半岛至维多利亚州,绵延约3000千米,宽160~320千米。它的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230米,是全国的最高点。

在此以西发源的河流注入卡奔塔利亚湾和印度洋,以东发源的河流注入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

大分水岭南北走向,纵贯澳大利亚东部,它的北部处于热带气候区,中部处于副热带气候区,南部地处温带气候区。

这绵长的大山系像一座天然屏障一样,挡住了太平洋吹来的暖湿空气,使山地东西两坡的降水量差别很大,生长的植物也迥然不同。东坡地势较陡,沿海有狭长平原,降水充分,生长着各种类型的森林。西坡地势缓斜,向西逐渐展开为中部平原,这里降水较少,常年干旱,呈现一片草原与矮小灌丛的景象。

大分水岭南段悉尼西郊的蓝山是一处着名的观光胜地。大分水岭的主峰科休斯科峰又称大雪山,这里有一处巨大的水利工程,被称为世界奇迹之一。大雪山水利工程就是建筑大小水坝,控制融化的雪水。在大雪山水利工程的施工范围内共建造了16座大小水坝,7所水力发电厂,为人类创造了变荒漠为绿洲的奇迹。

巍然壮观——波浪岩

在澳大利亚西部谷物生长区边缘的海登城附近,有一个名叫海登岩的巨大岩层。在它的北端有一个向外伸悬的岩体,称为波浪岩,高出平地15米。波浪岩的命名,是因为它的形状很像一排即将破碎的巨大且冻结了的波浪,长度约100米。虽然波浪岩屹立在光秃、干燥的土地上,但它过去(大约在27亿年以前)可能部分在地下,渗入地下的水将这侧面平直的岩石底面侵蚀掉了。后来,岩石周围的土壤被冲刷掉,风随之而来改变着岩石的外形,风挟沙粒和尘土的吹蚀把较下层的外表挖去,留下成蜷曲状的顶部。雨水将矿物质和化学物沿岩面冲刷下来,留下一条条红褐色、黑色、黄色和灰色的条纹。黑色在早晨的阳光下显得特别亮。

耸立在西澳洲中部沙漠的波浪岩是澳洲知名的观光景点,距离西澳首府珀斯350千米,车程约5小时。波浪岩属于海登岩北部最奇特的一部分,高低起伏,就像一片席卷而来的大海中的波涛巨浪一样,相当壮观。每年有大批的欧美观光客慕名而来,为的就是一睹波浪岩奇特壮观的景象。近一年来,从亚洲来的游客中主要以自由行的年轻人为主。

波浪岩是由花岗岩石所构成的,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大自然力量的洗礼,将波浪岩表面刻画成凹陷的形状,加上日积月累风雨的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渐渐地侵蚀成波浪岩的形状。整个侵蚀进化的过程十分缓慢,但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景观如此壮观,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巨大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