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趣味心理学:最神奇的意志提升课
16585900000018

第18章 不要轻易被诱惑,让自己拥有超强的定力(1)

有人说,没有不被诱惑的人,只有不够力度的诱惑!所以,你能不能抵御诱惑是一个人有没有超强意志力的体现。人生有很失败和灾难都是因为“忍不住”。从某种程度上说,避免诱惑就是避免失败或灾难。

真的是“就放纵这一次”吗

在面对诱惑时,你们是否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就放纵这一次,从明天开始就好好工作或者好好学习。

你发现接下来的工作任务很重,在时间上有点紧张,所以计划在周六、周日加班。但是周六时,你发现自己非常不想工作。起床的时候,只想好好再休息一下;吃完早饭后,只想玩玩游戏、看看小说,来放松一下自己。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想:“今天就先放松一下自己,明天再努力工作。大不了在工作日的时候不再偷懒,好好工作,估计也能够完成。”于是,你在这种想法之下放弃加班,顺从了自己的欲望。

其实,很多人在遭遇诱惑的过程中都有过类似的体验。他们都想着;“反正也就这一次,以后管好自己,不再放纵自己就行。”

但事实上,当人们再次面对诱惑时,依然很难拒绝,很有可能作出同样的行为反应。比如,你在周日再次面对休闲欲望时,可能会想:“工作日再好好地专心工作吧!”

因此,当你面对诱惑说出“就放纵这一次”的时候,真的只是放纵这一次吗?你能够保证下一次面对诱惑时,能够控制自己、拒绝诱惑吗?

通过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了宽度对矛盾识别的影响。而关于一致性对矛盾识别的影响,也有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菲斯巴赫的观点是,当个体强调目标的追寻时,个体就会想到面对诱惑时自己行为的一致性,更倾向于采取自我控制策略。而当个体将目标和诱惑放在一起权衡考虑时,个体就倾向于考虑暂时先满足自己的欲望,再去追寻自己的目标。而不会考虑到面对所有诱惑时行为的一致性。

菲斯巴赫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代表健康的胡萝卜和代表不健康的巧克力,以两种方式呈现给不同的被试者,并要求被试者从两种食物中选择一种。其中一种方式是将胡萝卜和巧克力分开放在两个碗里,另一种方式是将两者放在同一个碗里。

菲斯巴赫设想,分开呈现时,个体会更加清楚地看到两种食物代表的不同健康目标,即胡萝卜代表健康,巧克力代表不健康;而同时呈现时,这种不同的健康目标就会被弱化。个体看到的将是两种食物之间的相互补充。因此,菲斯巴赫猜想,在两种食物一起呈现的条件下,个体应该会更加难以看到巧克力和健康目标之间的矛盾,更倾向于选择巧克力。

最后,菲斯巴赫统计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下,选择胡萝卜和选择巧克力的人数,发现分开呈现条件下选择胡萝卜的被试者人数更多。

实验结果证实了菲斯巴赫的猜想:当目标清晰时,人们更加有动力进行自我控制。而当人们将目标和诱惑放在一起权衡考虑时,他们自控的动力会减弱。

这个实验解释了人们在面对诱惑时的行为选择与自我控制。而在解答其他方面的自我控制问题时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思维、情绪上的自我控制。因此,这些实验所证实的观点受到了一些心理学家的批评。

所以,在自我控制的过程中,为了加强自我控制的动力,最好将自己的目标和面对的诱惑分开考虑。

假如你在执行一个身体锻炼计划。计划执行中途,你非常想偷懒,想要通过休息放松一下自己。比如,今天你不想去锻炼了,想要在家里玩游戏。

按照菲斯巴赫的观点,这个时候,假如你考虑到锻炼自己的身体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而在家里玩游戏是让你身体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行为,比如电脑辐射对身体不好,玩电脑会耽误锻炼身体的时间等。你将会更加明确自己对健康目标的追寻,从而拒绝在家里玩游戏的诱惑,坚持自己的身体锻炼计划。

但是,假如你将在家里玩游戏与坚持身体锻炼计划放在一起考虑,认为玩游戏和锻炼身体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两种活动方式。你将会难以意识到自己是在面对一个难以拒绝的诱惑,而下次、下下次面对这个诱惑的时候,你依然会难以拒绝。你可能会觉得在坚持锻炼的同时,也需要适当地休息和放松。从而,你就更容易接受在家玩游戏的选择。

因此,从这个理论来看,我们在进行自我控制时,可以将面临的某些诱惑分开来看。不要将它看做我们行为控制中的一部分,而是将它看做与我们的自我控制目标相反的另一部分。这样有利于我们坚持自我控制。

从菲斯巴赫的理论中,我们还可以得到另外一个启示:加强自己面临诱惑时行为一致性的意识,可以帮助我们加强自我控制。

很多人因为无法正确地估计自己在面对诱惑时的一致性行为,从而在面临诱惑时,更加难以控制自己抵抗住诱惑。们在面临诱惑时,出现的“只放纵这一次”的想法,就是对自己行为一致性的估计。只不过,他们认为自己下一次能够成功地拒绝诱惑,不相信自己还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再次面临诱惑时,依然不具备足够的抵抗力。因此,在面临诱惑时,不要低估自己行为一致性的力量。适当地认识到自己下次还会有同样的行为,有利于我们成功地抵抗诱惑。

为什么你总是禁不住诱惑

说起自我控制,大部分人都会想到诱惑。因为很多人都有过抵制诱惑的经历,而抵制诱惑的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这种成功和失败可以在一个人或者不同的人身上得到体现。比如,你成功抵制了甜食的诱惑,但是你有可能无法抵制一双昂贵的新品鞋子的诱惑。这是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的对不同诱惑的抵制结果。

在面对同一种诱惑的时候,不同的人也会出现不同的抵制结果。

康奈博士曾经是一个烟瘾很大的人,由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康奈博士开始戒烟。几乎每天吸掉一包香烟。但是,一开始谁也没在意。但后来,康奈博士真的把烟戒掉了。周围很多吸烟的朋友都表示很惊讶,因为他们也曾多次尝试戒烟,但总是在戒烟过程中因为经受不了烟草的诱惑而导致戒烟失败。

可见,同一个人对于不同的诱惑,以及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诱惑的抵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那么,这种现象是怎样造成的呢?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提高自己对于某种诱惑的抵抗力呢?我们来看一项实验,这个实验的结果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在延迟满足实验中,实验者让一群孩子选择是即刻吃掉眼前的一颗诱人糖果,还是等待20分钟之后吃上两颗糖果。结果,两种选择各有人选。其中,选择“即刻吃掉眼下的一颗糖果”的被试者,被称为低延迟者;而选择“在等待20分钟之后吃上两颗糖果”的被试者则被称为高延迟者。

40年后,另一批实验者为了进一步研究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将当年参与糖果实验的孩子们重新召回实验室,进行了新一轮的实验研究。

在实验中,实验者同样需要一些引起被试者失控的因素。但是很显然,40年前使用的软糖对于成为大叔大妈的被试者已经没有作用了。所以,实验者选择了一些脸孔代替软糖来刺激被试者。

具体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实验者给被试者们随机呈现一些男性和女性的面孔,要求被试者们对这些脸孔的性别进行辨别,通过按键作出选择。

实验者对所呈现的脸孔图片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前后呈现的脸孔图片在表情上存在巨大差异。实验的前半部分,实验者呈现给被试者们的脸孔都是没有表情的,实验的后半部分,实验者所呈现给被试者们的脸孔都带有一定的表情,有些是积极的表情,如高兴;有些则是消极的表情,如恐惧。

实验者猜想,个体在看到一些带有表情的脸孔时,会不自主地被吸引(有实验研究证实过,带有表情的脸孔更具吸引力),被试者的注意力会被转移分散,这个时候,被试者们时脸孔性别的辫认就会受到影响,他们的按键反应会变慢,而按键反应的准确度也会降低。

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会记录下每个被试者按键反应的准确度。除此之外,实验者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还同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对两组被试者大脑中跟延迟满足相关的神经系统进行了监控与观察。

最后,实验者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从被试者按键反应正确率的统计中,实验者发现:低延迟者与高延迟者在实验的前半部分(即出现的脸孔都是没有表情的实验部分),其按键反应准确度没有差异;但是到了实验的后半部分,低延迟者比高延迟者出现了更多错误。尤其是当出现的脸孔带有积极的情绪时,低延迟者的错误率更高。

对比被试者们的神经活动图,实验者发现,在实验的后半部分,当被试者们看到有吸引力、带有表情的脸孔时,高延迟者的大脑中跟抑制冲动和自我控制相关的右前颇叶脑回的活动非常活跃,且其活跃程度远远高于“低延迟者”此区的活动。但是,低延迟者大脑中也有一个比高延迟者更加活跃的地方,那就是大脑中负责处理积极和奖励信号的腹侧纹状体部分。

实验者对于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高延迟者和低延迟者在实验的前半部分中按键反应准确率几乎没有差别,这表示两者在面对正常刺激时,反应速度和准确度几乎没有差别,即两者的反应水平相当。但是,两者在面对带有表情的脸孔时,其按键反应却出现了差别,这说明两者在面对诱惑时的自我控制能力有所差异。而两者的神经系统成像图又反映出,在面对具有吸引力的脸孔时,高延迟者的自我控制中枢非常活跃,说明高延迟者正通过意志力抵制诱惑。而低延迟者的腹侧纹状体部分很活跃,这说明低延迟者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更加兴奋,想要奖励自己。

这个实验结果为我们之前提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解释:一个人对不同的诱惑具有不同的抵抗力,可能是因为一个人对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敏感度;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诱惑的抵抗力不同也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东西的敏感度不一样。

一个人越是敏感的东西,在产生诱惑时候,他就越难抗拒。而从实验中高延迟者和低延迟者的区别可以看出,两者不仅在意志力上有差异,对于诱惑也有不同的敏感度。延迟能力越低的个体,即意志力能力越低的个体,其对诱惑的敏感度就越高。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诱惑的敏感度会对他在抵制诱惑时的意志力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对诱惑的敏感度,则应该从一个人的体验和平时对诱惑的意志力来判断。假如,面对一种诱惑的时候,你非常兴奋,而且对于这种兴奋感你根本就无法抵抗或者说没有想过抵抗,那基本上可以说明;你在此刻对于这种诱惑非常敏感。面对这种敏感的诱惑时,你的意志力会变弱,变得难以抵抗。所以,假如你正在抵制某些诱惑,或者想要防止自己被某种诱惑干扰,但是你对这些诱惑又非常敏感,那么你最好避免这种诱惑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以此来防止自己在诱惑面前失控。比如,你正在减肥,但你对美味的甜点一直没有抵抗力,为了避免自己在减肥过程中被甜点所诱惑,上下班时最好避开路上的甜点屋,并且提前跟你的好友打好招呼,让他们不要叫你一起出去买甜点。

状态不好,抵制诱惑的意志力变弱

什么时候我们最不能抵抗诱惑呢?哈佛大学的希金斯教授结合自己的经验,将其大体分出两种情况:一是当自己意志力薄弱的时候,即意志力被大量消耗掉的时候,比如在忙了一整天之后;二是当自己正处于对被诱惑对象极度饥渴的时候,比如一个有烟瘾的人,全天都没吸烟的时候。事实证明希金斯教授的观点是可信的。

希金斯教授回忆道,自己曾去******地区工作了一年,在这一年之内他没有沾过荤腥。过年回家的时候,他母亲端出来一碗米粉肉,他一口气都吃掉了。试想,要是在随随便便都能够吃到肉的时候,希金斯教授怎么会一见着米粉肉就扑上去吃一大碗?即便再想吃,估计也能忍上一阵。所以说,当一个人本身处于一种对某种东西极度饥渴的状态时,他更容易被其诱惑。

诱惑是意志力研究中的一项重点内容。通过观察和研究,心理学家认为,诱惑能够消磨个体的意志力,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个体需要意志力驾驭自我控制的行为。

在研究诱惑对个体的影响的过程中,有心理学家提出了两种相反的理论。第一种理论认为,诱惑会影响个体的认知,使个体认为“服从于诱惑才是正确的选择”。比如,戒烟者面对香烟的诱惑时,可能会想到“我要是不吸烟,就没有精神工作”,这会促使吸烟者心安理得地选择吸烟。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诱惑影响了个体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会促使个体出现非理性行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诱惑出现时,会引发个体的自我保护机制,立即产生警惕和抵制。比如,给戒烟者一根香烟,他脑海里立即会产生“我正在戒烟”之类的想法,从而拒绝接受香烟。

在这两种观点的影响下,有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诱惑对一个人的影响与其当时所处的状态相关。对此,希金斯教授专门进行了实验加以验证。

希金斯教授选择了50个关系亲密的男学生作为实验被试者。实验中,他们被随机分成了两组。第一组被试者被希金斯教授安排去观看一部成人影片;而第二组被试者被希金斯教授安排去看一部关于时装秀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