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鸟兽寻踪
16606400000020

第20章 兽类世界巡游(5)

母海象虽然并不像海豹那样,视子如命,但仍是一位称职的“妈妈”。母子相依为命,互相嬉戏。“妈妈”用前鳍抱着“孩子”,有时让小崽骑在背上,搂着脖子或睡在“妈妈”身上。如果小海象受伤死了,“妈妈”还会千方百计地把它弄到水里安葬。有一次,一个爱斯基摩人在冰沿上打死一头小海象,当他拿着猎获物要走时,猝不及防地遭到后面窜出的母海象的袭击;当他转身弄清是怎么回事时,母海象已带着小海象的尸体潜入水中。如果母海象被捕捉,小海象也会喊叫着寻妈妈,跟在猎船后不忍离去……

白鳍豚

几千万年前,长江堪称东方的亚马逊。在这里生活着一种极为珍贵的动物,那就是白鳍豚。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晋朝学者郭璞对中国最古老的辞典《尔雅》作注时详细描述了白鳍豚。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间进入了爱情故事,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作“长江女神”,还说它能预测坏天气。

清朝小说家蒲松龄更把白鳍豚拟人化了。在其名著《聊斋志异》中,有一则动人的故事《白秋练》。描写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白秋练,与一个名叫慕生的小伙子相爱,结为伴侣。

而洞庭龙君却要纳白秋练为妃,逼白母交出秋练,白母不从,遭到龙君惩罚,结果现了原形——原来是白鳍豚的化身。

作为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物种,白鳍豚大约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有“活化石”的美称。

白鳍豚从原来的陆生转为后来的水生,为适应水中的生活,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在外形上已完全改变。它的后腿已退化消失,仅留下后肢骨骼的痕迹,前肢演化成鳍肢,像鱼类的胸鳍;游动和鱼类一样靠的也是尾鳍,因此有人误认为白鳍豚属于鱼类。

事实上,白鳍豚这一美丽的生灵是兽类。白鳍豚的祖先原是和牛、马一样生活在陆地上的哺乳动物。在七千多万年前,由于地球气候环境的剧烈变化,冰川期的出现,陆地上的动物找食非常困难,鲸类便从陆地移居到水中。白鳍豚进入长江生活,大约在距今二千五百万年前,此后世世代代便在长江繁衍生息至今。

白鳍豚可谓“大自然的杰作”。它的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光滑如缎,背部为青灰色,腹部则为灰白色,尽显优雅气质。

人们称白鳍豚为“长江女神”“水中大熊猫”“活化石”。它全身灰白,体态健美,呈流线型。眼睛很小,嘴似长剑,背鳍为三角形,尾鳍又大又扁。圆圆的鼻孔长在头顶,形若海豚。在水中,白鳍豚来去倏忽,翩若惊鸿,可望而不可即。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以为白鳍豚属于鱼类。其实,它是兽不是鱼。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

它的尾鳍不像鱼一样上下垂直,而是从水平方向分成两叶,可以上下摆动,从而推动躯体前进。加之它是标准的流线体型,皮肤构造特殊,所以游动速度特别快。它还能发出叫声,据科学界最新研究,不同的声音反映其不同的感情。

额头上的一对眼睛小如绿豆。它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风雨之前常频频露出水面,所以被渔民看做可以呼风唤雨的“神鱼”。

白鳍豚喜欢群居,通常两三头以上一起出没,幼豚游在中间,大而壮的豚在前后左右相伴,如同长辈呵护着子女,一家几口和谐相处,尽享天伦之乐。

总鳍鱼

大约三亿年前,陆地上一片荒凉,海洋里却热闹得很。生命从海洋里孕育出来,又在海洋里蓬勃生长,如火如荼,好不兴旺。海底像个大花园,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如同一棵小树,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长成一个花坛模样,红黄蓝白,拼成各式图案。海百合腰肢袅娜,随着海水摆;各类水藻,粗大茁壮,像蛇一样漂动着。看见那鹦鹉螺了吗?叫做直角石的像一个个蛋卷冰淇淋,只是细长些;叫做弓角石的像牛角,只是小得多。它们的圆口上都长了很多触角,像是大胡子,好不滑稽。这个世界的主角是鱼类。当时已有很多种鱼。

它们自由自在地游,和现代的鱼一样活泼快乐。

其中有一种身体修长,游得很快的鱼,就是总鳍鱼。总鳍鱼有两对肉质鳍,可以支持身体,在海底爬行。看它们在浩渺的碧波间游得多畅快!

经考证,鱼和两栖动物是有联系的,他们在动物化石中发现,总鳍鱼的化石和古代两栖动物很相似,总鳍鱼的头已经可以转动了,四肢也慢慢长出来了,这一切好像完全适应了陆地上的生活。例如,必须在水中产卵、孵化,幼体在水中生活且用鳃呼吸,经慢慢变化,长出四肢后才能在陆地上生活并用肺呼吸。

既然总鳍鱼是两栖动物的祖先,那么总鳍鱼是怎样进化为两栖动物的呢?

水陆变迁,生活环境的变化,在总鳍鱼演变为两栖类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由于环境的改变,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的鱼类就会不断死去,另外一些使自己不断适应环境,逐渐建立了适应陆上生活的形态结构,由用鳃呼吸变成了用肺呼吸,胸鳍和腹鳍也就变成了四肢,最终演变成了两栖动物。

总鳍鱼类的最早代表是泥盆纪中期的骨鳞鱼。从它身上,实际上已经可以看出一些早期两栖类动物的“苗头”了。

骨鳞鱼的头骨和上下颌完全是硬骨质的,而且许多骨块的成分、位置和形状都与早期的两栖类相似。骨鳞鱼的牙齿是“迷齿型”的。也就是说,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牙齿横切面时,可以发现釉质层褶皱得很厉害,形成的图案就像迷宫似的。有意思的是,早期的陆生两栖动物的牙齿也是这种迷齿型的。

最有意义的是骨鳞鱼偶鳍内部的骨骼结构,不仅不像肺鱼那样特化,反而其中各个骨块的结构、位置和形状,甚至骨块之间的关节都与早期的两栖动物非常相似。

矛尾鱼是总鳍鱼类中至今还生存的唯一鱼类。在过去的50万年里,人们一直认为这种鱼已经灭绝了。直到1938年和1952年,先后在非洲东南海岸发现并捕获到这一物种。它们一般体积很大,体内骨骼的排列近似陆生脊椎动物的肢骨。尾鳍中间叶状突出呈矛状,所以称矛尾鱼。它口内有齿,是食肉性动物。

目前它是研究鱼类进化史的极其珍贵的标本。

扬子鳄

两亿年前,地球是爬行动物的天下。但由于环境的变化,恐龙等爬行动物灭绝了,而扬子鳄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它是一种珍稀动物。

扬子鳄的基本体形,长得像条超大的蜥蜴。它的嘴巴特别长,里面长着几排锋利的牙齿。背部呈暗褐色,有的也呈深青色,腹部是灰色的。皮肤上覆盖着许多大鳞片。扬子鳄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它的四肢粗壮,尾巴特别长,其长度超过头和身体的总和。

因为扬子鳄的外貌非常像“龙”,所以俗称“土龙”或“猪婆龙”。20世纪70年代,它被携出国门,云游欧洲,名扬世界。

鳄类与庞然大物恐龙在中生代曾繁盛一时,独霸天下。可是经历了7000万年的生物大绝灭时期以后,骄横一世的恐龙遭到了灭顶之灾,而扬子鳄却成了残存下来的少数爬行动物之一。为什么扬子鳄能神奇般地生存下来呢?

有人把扬子鳄称为鳄鱼,把它看做是鱼一类的水生动物。其实扬子鳄没有鳃,也不是水生动物,只不过扬子鳄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具有水陆两栖的本领而已。这样,扬子鳄就扩大了生活的领域,使它们容易在生存斗争中成为优胜者。

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

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打洞打穴的工具。

俗话说“狡兔三窟”,而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度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敌害而幸存下来。

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有时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敌害或追逐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