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朝纷争之英雄辈出
16641400000015

第15章 楚将项燕

项燕,下相人,项燕其家族世代为楚国将领,受封于项,后用为姓氏。公元前224年,秦王倾全国兵力,以王翦为将,率六十万大军大举攻楚,楚国危亡在即。王翦攻取楚国陈以南至平舆之间的地域。楚国则倾一国兵力迎击秦军,以项燕为将,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王翦因势而变,采取坚壁固守的方针,避其锋芒。楚军多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两军相持日久,楚军以为秦军将长期驻守新占领土,于是撤军东归。王翦伺机起兵追击,令勇壮军士为先锋,突袭楚军。楚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结果大败,项燕在兵败之下自杀。秦军乘胜攻占了楚国大片地域。

项燕(前279年——前223年),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人,战国末年楚国着名将领。他是抗秦名将项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曾大败秦将李信。

公元前225年,秦将李信率20万大军进攻楚国,为楚国大将项燕所败,秦军几乎全军覆没。公元前224年,秦国大将王翦又率60万大军进攻楚国,王翦采用了坚守不出的战术,导致项燕防备松懈之后偷袭项燕军,大破楚军,攻下楚国首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项燕失败退到了长江以南,立昌平君为楚王。

公元前223年,秦军进攻到蕲(今安徽宿县东南)南,他兵败,留下遗言“楚然有三户,能把秦灭亡的一定是楚!”于是,自刎而死,他自刎的宝剑也是后来,项羽在乌江边被刘邦围困时自刎的宝剑。

项家在楚国,世代为将。这个从西周时期就称霸数百年的超级大国,在战国时代简直变成了秦国爪牙下颤抖的一头肥猪。直到项燕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切。公元前225年,强横不可一世的秦王政,已经灭掉了韩、赵、燕、魏四国。中国版图上,只剩下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在瑟瑟发抖。秦王政锐利的目光,投向了楚国。他派出伐楚的主将,是秦国有名的少壮派李信。在灭燕之战中,李信率领数千精兵奋勇追击穷寇,大破燕太子丹的主力,迫使燕王杀了太子丹求和,由此闻名天下。而李信的助手,叫做蒙武,长期担任大秦国尉之职。李信和蒙武率领二十万秦兵,分两路杀入楚境。很快,他们接连击败楚军,攻占了平舆等重镇,一时间,楚地人心惶惶,都以为末日将到。项燕临危受命,统率大军抗秦。他敏锐地发现了秦军的致命弱点:李信是秦军中的少壮将军,而蒙武久做国尉,两人都认为楚国不堪一击,率领的军队只有二十万,根本无法占领广袤的楚国领土。只要等他们锐气耗尽,然后掩击,就能得胜。于是,项燕把一面调集大军做好战备,一面令前线各城自顾坚守。李信深入楚国,转战多时,虽然胜多败少,但也渐渐兵力疲惫。于是,他掉头撤退,准备与蒙武汇合后,短暂休整,再做打算。

项燕等的就是这一刻。他立即率领大军,尾随着撤退的秦军,勇猛追击!一连奔走了三天三夜,终于在边境追上秦军。李信扎下壁垒,负隅顽抗。项燕挥军猛攻,击破了李信的两座大营,杀死了七名都尉。李信率领的十多万秦兵,损失半数以上。李信拿出吃奶的力气,才在蒙武的接应下撤退回境。这是战国时期,秦军的最后一次大败。也几乎可以算是整个战国时期,楚军第二次大败秦军。

对项燕而言,这场关系国家生死的战斗才刚刚开始。20万军队的败绩,并不足以动摇秦国的根基。更惨烈的战斗还在后头。果然,秦国换上了经验丰富的老将王翦。在之前,他就告诉秦王,灭楚至少需60万大军,李信带20万根本不够。公元前224年,秦王把倾国的兵马60万拨给王翦,浩浩荡荡向楚国压来,在平舆一带扎下大营。

项燕深知,与60万彪悍勇猛的秦军决战意味着什么。或许,借着之前战胜李信的旺盛士气,足以在血战中挫败强敌,保全国家吧。他也调集了全国的兵力,与秦军针锋相对的摆开阵势,杀奔营前挑战。谁知,王翦的老谋深算,却远非李信可比。面对士气正旺的楚军,他竟然下令坚守壁垒,不许出战!项燕使足劲的一拳,如今打了个空。项燕陷入深深的痛苦中。他不敢轻易分兵去攻击秦国其他地方,因为这会削弱主力,遭到王翦的各个击破;他也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担任主将。但就这样耗下去,何时是个头呢?如果,这时候齐国能够出兵,无论是从背后夹击王翦,还是攻击秦国本土,都一定能改变局势吧!可惜,齐国自从几十年前被乐毅打败,就始终亲近秦国,如今更是不可能指望他们了。

在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下,项燕捱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他麾下的数十万楚军开始窃窃私语。他们和对面的秦军不一样,长期在这里待着,又不开打,让他们猜疑和纳闷。再这样下去,军队可能要自己溃散了。于是,项燕下令向东撤退,准备到自己的后方休整。王翦等的就是这一刻。他立刻下令,全军出动,向楚军总攻击!长期的相持不战,耗尽了楚军的精力,却让秦军积蓄了饱满的杀气。加上吃得饱,练得好,勇猛更加了三分。楚国主力被打得大败,项燕亦死于乱军中。不久,楚国灭亡。

对比楚国数百年间庸碌的将领,项燕无疑是出色的。他带领楚军,给了扫荡六合的秦始皇最后一拳。虽然只打掉两颗牙,也聊胜于无。总之,项燕是在秦统一的大势之下,上演了一出平凡人抗拒命运的悲剧。不过,历史的推移,毕竟不是戏剧,不可能有最终的落幕。楚国数百年间遭受秦国的侵凌,在同样彪悍的楚民族心中,写下了血淋淋的誓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而项燕本人,也得以成为楚国反抗暴秦的一面旗帜,一个偶像。甚至,到了十多年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时,还要假借项燕的名义,兴复楚国。在项燕旗号下掀起的这场反秦战争,比当年秦统一的风暴来得更为猛烈。项燕的儿子项梁,扶持楚国王室后裔,在江南竖起了复国大旗。而项燕的孙子项羽,勇猛无敌的西楚霸王,更是成为葬送秦王朝的最大功臣。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楚军摧毁了秦军主力,并将秦大将王离斩杀。而王离正是王翦的孙子。爷爷辈的覆国亡家之恨,以分毫不爽的方式进行了报应。项燕在泉下,也足以瞑目了。

有一句名言叫做棋逢对手,还有一句名言叫做生不逢时,都让项燕给赶上了,不禁令人心生悲叹之情。

项燕遇上的对手是王翦——秦国着名的战神,项燕生活的时代——楚国已经日薄西山,秦国正势不可当,席卷宇内如风扫残云一般。就这样,战国末期两位伟大的军事家遭遇了。在此之前,二人都有着辉煌的战绩:王翦先后参加了秦始皇对赵对燕对楚对魏的战争,拔九城而迫使赵王投降,八年时间灭掉了赵国。荆轲刺秦后,王翦挥师直捣燕都,逼迫燕王喜仓皇逃亡辽东。燕国徒有空名而事实上已经灭亡。接着出兵武关,在江淮一带重创楚国主力,使这个可能与秦国周旋的唯一大国伤了元气。最后又北上击魏,攻克大梁,平定魏国,魏王俯首。就这样,在十几年的时间内,王翦指挥几十场大战,灭掉三个诸侯国,重创荆楚而无一败绩。

项燕也非等闲之辈。虽然楚国已经奄奄一息,但他凭着世世代代的耿耿忠心,硬是不弃不离,苦苦支撑。充分展示了作为军事家的“职业道德”。尽管楚国已经岌岌可危,尽管秦将李信,蒙恬已经把楚国搅的一塌糊涂,狼籍一片,几乎无法收拾。但是项燕仍然耐心等待,寻找机会,苦苦追寻,终于捕捉到良机,运动三天三夜,大破李信,攻克两座营寨,斩杀七名都尉级的将军,使秦始皇的统一战争遭遇了最后一次重大挫折。

就在这时,两位伟大的军事家相遇并且将要进行激烈的碰撞。王翦凭借的平台是强大的秦国,此时占据天下四分之三的土地和人口,更拥有咄咄逼人的军队;相燕具有的是一个衰败的楚国,国都三迁,君臣如惊弓之鸟,军士羸弱,将帅丧胆。双方都清楚各自的优势和短处,但是王翦的忧患“伴君之难”通过做小人以解其疑虑,很快就得以化解,而项燕的弱点国势衰微却不是三天五日,一年半载能够扭转的。双方都明白仗应该怎样打,王翦准备以综合国力为后盾,把项燕拖垮,项燕打算挟破李信之威速战速决。同样明镜似的将军,项燕只能对王翦的坚壁不战无可奈何,随着时间的流逝,胜利的太平毫无悬念的倒向了王翦——严格的说,应该是倒向了秦国,项燕选择了自尽……

唏嘘之余,有时人们难免会突发奇想:如果二人调换一下位置又该如何呢?恐怕胜利者和失败者将要易位了。在才干相当的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是他们的平台。强大的秦国造就了统一中国的战神;衰败的楚国,项燕只能是失败的英雄。

据史记记载,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将,其家族被封于项国,是天下项姓的祖先。项氏以封地为姓,故姓项,为周公长子伯禽的后裔。(一说,项姓,原本来源于楚王室芈姓,后被封于项地,所以姓项。)

项燕为安平侯项承的长子。燕为辅楚大将封楚阳侯,燕生七子:从长至幼依次为:荣、梁、乐、权、柱、楫、柏。

燕长子项荣生二子:籍(项羽),箕(项庄);庄妻胡氏,子二:明,昕。明娶吕氏生儿子:彰、隆;隆生二子:镇、次子居济阳;镇封楚胜君娶邱氏生二子:延、安燕次子项梁,娶韩氏生子二:长子简,字正,为春胜君,娶荀氏生子三:暄,曜,眆。项暄生子三,长岸、次峨、三峰。项岸娶雍氏,生子二,叔,叙。搬迁到汶水。叙为中山王相,迎娶吴氏,生子二:张,弼。迁汝南。燕三子项乐,除秦苛政有功,封西咸阳君、楚武功王,娶鲍氏,生子一项它,项它封西平王鲁信君;燕四子项权,为西安王,娶陈氏,生子二;燕五子项柱,东昌侯,娶康氏,生子二,长子项莱,为东平王。次子项英,为汾州王;燕六子项楫,东平君,封济南王,娶钟氏,生子二:长子项元,为安胜君。次子项兑,为安陆君;燕七子项柏,即项佰,为尚书,徐州侯,娶许氏,生二子:长项东,封昭信侯,东生子三:昂,冕,景。次子项本,西安君。

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在秦灭楚的战争中自刎身亡,其祖先项氏多人也是楚国将领。项羽本人据载是重瞳,即双眼各有两个相叠瞳孔,是中国传统上认为的圣人异相,传说舜就是重瞳。项羽身长八尺有余(《汉书》中记载为八尺二寸),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后来项梁因故杀人,躲避仇家,携项羽逃亡到吴(今江苏南部)定居。秦始皇巡游会稽郡吴中时,项羽跟项梁一起旁观皇帝出巡,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吓得项梁急掩其口,从此对项羽另眼相看。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到了九月,会稽太守殷通打算反秦,找项梁商议,但项梁和项羽杀了殷通。史书记载当时项羽在殷通府中杀了数十到一百人左右。项梁在吴中(今苏州)自行举兵反秦,不久便召集了精兵八千人。项梁自任为会稽守,项羽则任裨将。

后来项梁率领八千乌程兵(即是那八千江东子弟兵)渡过长江,得到一些反秦军队的归附,兵力增至六、七万人,进驻下邳。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在民间找到楚怀王嫡孙熊心,立他为楚王,仍号“楚怀王”,以争取楚地民心,并消灭了自立为楚王的景驹势力。

项梁后来在定陶之战中被秦将章邯杀死,章邯其后率军攻赵国,大败赵军,赵王赵歇退至钜鹿。楚怀王迁都至彭城,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并封项羽为长安侯,鲁为采地,故项羽又称鲁公。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宋义军到达安阳后停止前进,在当地停留了四十六日。项羽建议进兵,但宋义不接纳,项羽便矫诏杀了宋义,楚军诸将拥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派桓楚禀报怀王,怀王被迫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前207年,项羽进兵钜鹿,先遣英布、蒲将军两将率二万人渡河击秦军甬道,项羽随后率其余4万楚军渡河,命令部下在渡河后砸碎锅子与凿沈船只,意谓不得胜就没退路,只有死,后世称之为“破釜沉舟”,意谓决一死战的意思;全军仅携带三日干粮,余者焚之。最后项羽九战九胜,据司马迁《史记》记述,楚军无不以一敌十,大破秦军四十万。当时带领援兵的诸侯仅作观战(即成语“作壁上观”),项羽辕门召见时,诸侯全部吓得跪行,无一敢抬头看项羽(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成为“诸侯上将军”,为各路诸侯军队的统帅。

第二年6月,秦将军章邯率领所在部队向项羽投降,项羽担心降兵可能生变,于是命楚军在一夜间在新安城南坑杀掉秦降兵二十余万人。该事件的真实性目前有争议,疑点甚多,因而亦有可能是刘汉政权建立后,为求政权稳固而刻意诬蔑项羽。

末起义打出了扶苏和项燕的旗帜,是因为项燕是抗击秦国武力征服的英雄,扶苏则是反对秦朝****的勇士,二人的行为在秦统一前后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件事留给人们一些深刻的历史启示,即扶苏和项燕是作为正义的化身而被当作反秦起义旗帜的,说明秦灭六国的兼并战争及统一后的残暴统治具有一定的非正义性,并与进步性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平民百姓、六国旧贵族等不同阶级和阶层为反秦****,曾在扶苏、项燕的旗帜下共同奋战,说明这些人具有相对一致的利益,是一种阶级斗争中的阶级合作;陈胜、吴广利用秦统一初期的较大影响尤其是分裂意识,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帜,是一种策略上的需要;秦的暴力政策在统一前后具有一贯性,人们将秦统一前的武力征服和统一后的急政暴虐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对,因此扶苏和项燕的旗帜才可以有效地号召并联合多种反秦力量,推翻秦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