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16695600000054

第54章 中医帝用康复方法(5)

四、捏拿类手法

捏拿类手法是以挤压提捏肌肤的方法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

(一)拿法

术者用拇指和示指、中指的指腹,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腹,对合紧挟治疗部位并将其肌肤提起。捏法、拧法、扭法、提法是与拿法动作相似的手法。“捏法”是用拇指与示指或拇指与示指、中指挤捏肌肤。“拧法”、“扭法”,是用拇指末节指面和示指中节的桡侧面,或将示指、中指略屈曲,用其中节挟住肌肤,提起扭转。“提法”是在拿法、捏法、拧法、扭法的操作过程中,把挟住的肌肤再用力往上牵拉。主要适用于肩背及四肢部。

(二)捻法

术者用拇指的指腹及示指桡侧面挟住治疗部位,如捻线状来回捻揉。多施用于指、趾处。

(三)抓法

术者五指分开,满掌拿捏治疗部位,着力点在五指之端。常用于头顶部及肌肉丰厚处。以掌统握者,称为“擒法”。

五、捶振类手法

捶振类手法是以拍击的方式作用于机体,或使机体产生振动感应的一类手法。

(一)拍法

术者手握空拳,以虚掌有节奏地拍打治疗部位。如用掌根或拳背部击打治疗部位,称“击法”)用桑枝棒进行击打,又称“棒击法”)用空拳有节奏地击打治疗部位,称“捶法”;用手掌尺侧部击打,称“劈法”;用合拢的五指指端敲击治疗部位,称为“啄法”;用屈曲的示指或中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的背面进行叩击,称为“捣法”。主要适用于肩背及四肢部。

(二)振法

术者用指端或手掌置于治疗部位上,使手臂发出的震颤波传递到机体。指振法,常用于头面及胸腹。掌振法主要用于胸腹。也可用一手手掌按在治疗部位上,另一手握空拳有节奏地叩击按在治疗部位上的手背,使其局部深层有振动感觉,称为“振动法”,常用于胸背部。

(三)抖法

术者用手握住患肢远端,用力作上下抖动,使患者肢体呈波浪式抖动,可放松肌肉关节。

六、活动关节类手法

活动关节类手法是对患者的肢体关节进行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牵拉的一类手法,也称为被动运动。其形式可根据关节的结构特点和病症治疗的需要选用。操作时患者肌肉要尽量放松,活动关节的幅度、力量要恰当。不可突然强力牵拉,以免加重肌痉挛和引起损伤。

(一)摇法

术者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手在关节的另一端对可动关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亦称“运法”。应用于颈、腰及四肢关节部。

(二)拉法

术者固定肢体一端,并持续用力牵拉肢体的另一端。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腰部。使用这类手法,应缓慢、持续地牵引,切忌用爆发力。

(三)背法

术者与患者背靠背站立,用双肘挽住患者的肘弯部,然后弯腰、屈膝、挺臀,将患者背起,使其双脚离地。同时,术者以臀部用力颠动,牵伸患者的脊柱腰段。背法的作用与拉法相同,使关节的间隙拉开,适用于腰部。

(汤方旺韩同卫)

(第七节)推拿疗法异常情况的防治

推拿是一种安全、有效、一般无不良反应的医疗方法,但是如果手法运用不当,患者体位不适或者精神过分紧张,也可出现一些异常情况。

一、晕厥

晕厥是在推拿治疗过程中,患者发生晕倒、昏厥的现象。

1.临床表现患者在接受推拿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胸闷泛恶。严重者,发生四肢厥冷,出冷汗,甚至出现惊厥、昏倒等症状。

2.发生原因

(1)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或者体质特别虚弱。

(2)患者正当饥饿状态,或过度劳累,大汗出后。

(3)治疗时患者体位不当。

(4)医者操作时手法刺激过重、过强。

3.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手法治疗。

(2)将患者平卧于空气流通处,采取头稍低位。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茶后即可恢复。

(3)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配合掐水沟、老龙、十宣,拿肩井、合谷等,即可恢复。

(4)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4.预防措施

(1)首先应该注意患者的体质情况、精神状态以及对手法治疗的耐受性。

(2)选择正确、舒适,且能持久进行推拿手法治疗的体位,一般以卧位为好。

(3)治疗时,手法刺激不宜过强,治疗时间也不宜过长。

(4)饥饿状态、过度疲劳的患者,应待其进食、恢复体力后,再进行推拿手法治疗。

(5)初次接受推拿治疗和精神紧张的患者,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6)注意保持诊疗室内的空气流通新鲜,防止晕厥现象的发生。

二、瘀斑

瘀斑是推拿治疗中和治疗后皮下出血的现象。

1.临床表现患者在接受推拿手法治疗中以及治疗后,治疗部位的皮下出血,局部皮肤肿起,并出现青紫、紫癜及瘀斑现象。

2.发生原因

(1)初次治疗时手法刺激过重,时间过长。

(2)患者患有血小板减少症。

(3)老年性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3.处理方法

(1)局部小块瘀斑,一般不必处理。

(2)局部青紫严重,可先止动、冷敷,待出血停止后,再在局部使用轻柔的按揉、摩、擦等手法治疗。同时加湿热敷,以消肿、止痛,促进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4.预防措施

(1)若非必要,治疗不宜选用过强刺激的手法。

(2)老年人使用手法必须轻柔,特别是在骨骼突起的部位,手法刺激更不宜太强。

(3)急性软组织损伤患者,不要急于手法治疗和使用湿热敷,一般在皮下出血停止后1—2小时,方可配合使用。

三、疼痛

疼痛是指患者推拿治疗后局部皮肤产生疼痛的现象。

1.临床表现患者经推拿手法治疗后,特别是初次接受推拿手法治疗的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疼痛、肿胀、麻木等不适的感觉,夜间尤甚,用力按压,疼痛加重。

2.发生原因

(1)医者手法操作时,技术不熟练。

(2)局部施术的时间过长,手法刺激量过重。

3.处理方法

(1)一般不需要作特别处理,1—2天内此种症状即可自行消失。

(2)若疼痛较为剧烈的,可在局部施行轻柔的按法、揉法、摩法、擦法等,并配合湿热敷。

4.预防措施对初次接受推拿手法治疗的患者,应选用轻柔的手法治之,同时手法的刺激不宜过强,局部施术的时间亦不宜过长。

四、骨折

骨折是指在推拿治疗过程中,因手法不当引起骨折的现象。

1.临床表现患者在接受推拿手法治疗时,特别是在做被动运动或较强刺激的按压手法后,突然出现“喀咯”之声,并出现局部疼痛、运动障碍(如肋骨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股骨颈骨折等)等症状。

2.发生原因

(1)患者年老骨质疏松,或患者骨质病变以及骨折假性愈合。

(2)患者接受手法治疗时,体位选择不当。

(3)施术时手法使用不当,压力过重,刺激过强,运动幅度过大以及手法生硬粗暴。

3.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手法操作。

(2)止动、包扎、固定,并作X线检查以明确诊断。

(3)作必要的针对性处理,及时进行整复和固定。

4.预防措施

(1)手法治疗前,特别是被动运动类手法操作,先作必要的X线检查,排除骨折及骨质病变。

(2)被动类手法操作必须在正常生理许可范围内进行,幅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大,不可粗暴。

(3)老年人患者手法压力不宜过重。

(4)体位的选择必须舒适、正确,有利于手法操作。

五、破皮

破皮是指手法操作时出现皮肤破损的现象。

1.临床表现患者在手法治疗时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疼痛、起泡等皮肤表面擦伤、出血、破损的现象。

2.发生原因手法使用不当,如按揉法操作时,用力过重,幅度过大,或捻动皮肤;拍法、擦法运动时没有紧贴皮肤,向下用力太强产生冲击力所致;一指禅推法、t衰法操作时没有吸定,产生异常的摩擦运动等所致。

3.处理方法

(1)损伤处立即停止手法治疗。

(2)做好局部皮肤的清创,防止感染(局部涂上红药水、紫药水等)。

4.预防措施

(1)加强手法训练,熟练地掌握各手法的动作要领、要求。

(2)在使用擦法与按揉法时,可配合使用介质,防止破皮。

六、疲乏

疲乏是指在手法治疗后产生疲倦的现象。

1.临床表现有些患者在接受手法治疗时,或在手法治疗后,感到气短、疲乏、乏力,甚则昏沉欲睡。

2.发生原因

(1)因患者体质虚弱,过度劳累。

(2)治疗时患者体位不适。

(3)手法剌激过强。

3.处理方法一般不需处理,患者休息片刻后即可恢复。亦可配合头面部手法操作,如推抹前额,抹眼眶,按揉太阳、风池,拿肩井等。

4.预防措施

(1)患者在治疗时,采用较为舒适的体位,并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治疗。

(2)对年老、体弱或者精神较紧张的患者,尽可能采用卧位,同时手法的剌激亦不宜过强。

七、烫伤

烫伤是指湿热敷不当出现的烫伤。

1.临床表现患者在使用湿热敷的过程中和热敷后,局部出现水泡,而发生皮肤烫伤。

2.发生原因

(1)医者技术操作不熟练。

(2)患者皮肤过敏。

(3)患者感觉迟钝,局部麻木不仁。

(4)湿热敷时毛巾太湿。

3.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治疗。

(2)轻者局部涂抹些针对性油类、制剂,能自愈。

(3)出现水泡后,可用生理盐水冲洗患处,而后用消毒注射器抽出水泡内的液体,不必剪去表皮,以免感染,再涂以甲紫或蓝油烃等,并加压包扎。

4.预防措施

(1)须熟练掌握湿热敷使用方法,并注意观察,及时调整。

(2)湿热敷毛巾要厚实柔软,热敷时要平放整齐。

(3)湿热敷毛巾不宜太湿,越干越好。

(4)湿热敷后可涂抹少量药物,不可使用其他手法。

(韩同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