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提高思考记忆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16726000000032

第32章 遗忘曲线给人的启示

在学习的过程中,令孩子深感头痛的是,知识总是记不牢,明明昨天记住的东西,今天考试时又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不能不提及记忆的“敌人”——遗忘。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例如英文学习中的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有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注重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殊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这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年),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地再认和错误地回忆,这些都是遗忘。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 等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的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另一天又丢掉几个,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

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很多。

那么,遗忘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消退说。强调生理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

第二,干扰说。强调新旧材料之间互相干扰,遗忘是由于记忆材料互相抑制,使所需要材料不能提取出来。

提到干扰说,会涉及两个概念——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称前摄抑制。在无意义材料的记忆中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极大,是造成大量遗忘的重要原因(有意义材料受其影响要小些)。举例来说,一个人做了大量物理习题后再记忆英语单词,另一个人没有做物理习题只记忆英语单词,在24小时之后,前者较后者所记住的英语单词肯定要少。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称后摄抑制。曾有科学家观察被试学生,在识记一些无意义音节之后,经过6分钟休息,可以回忆起一半的音节;如果在间隔时间内做了其他事情,再进行回忆则只能记起1/4的音节。所以学习时不做其他活动,不易遗忘,而睡眠也只有很少的遗忘,假如后学材料是前学材料的重复,即是复习,不产生后摄抑制。阅读一篇长文章,总是首尾印象深刻,中间部分不易记住,这是因为开始部分只受后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分则同时受到两种抑制的影响。

第三,压抑说。认为由于某种动机所引起的遗忘,是人们压抑痛苦的或不愉快的事,以免引起焦虑的后果。

第四,同化说。这是奥苏伯尔提出的较为独特的见解。认为遗忘是学习到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可以代替低级的,使低级的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的量,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相反,原有知识不巩固,新旧知识辨析不清,或者旧观念代替貌似相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或者对新知识作曲解,从而导致记忆错误,这是一种消极的遗忘。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应用同化一词,用来解释认知发展。皮亚杰与奥苏伯尔都认为,学习者头脑里储存了某种知识结构,它可以吸收新的信息,而新信息的吸取,会使原有结构发生某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