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国孀
16748700000022

第22章 夫妻合照

后来的后来,胡大海一直没有再见到过钟永鑫,也没有在自己的妻子李晓梅面前提起过钟永鑫,他作为一个丈夫,只是尽可能力所能及地给他们母子提供最好的生活。

“小蝶,我又梦见他了,我想去找他。”李晓梅奶奶终于说出了压在自己心头77年的话。

女人最怕寂寞,胡大海在世时,李晓梅是不孤单的,但是,现在这个老伴也走了三年多,钟永鑫的英容笑容和那句“等我回来”的永世承诺,又一点一点地浮现在她的脑海中,而且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痛彻心痱。

“好的,奶奶,我陪你一起去,咱明儿天亮就出发。奶奶。”胡蝶一边顺着她的意思,一边服伺自己的奶奶躺下。

好像,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共和国第三代,大概,大都没有吃过什么大苦的原因,在情感方面都挺脆弱的。

天熬着熬着也就亮了,胡蝶依旧在晨跑归来后,为许继元和朱绮贞买好了早点,招待这两位一奶同胞的贵客。

“不好意思,我和奶奶,要去南京了,所以,你们?”胡蝶姑娘试探性地问道。

“南京?好啊,我正想去看看呢,当年,不是志清先生做梦都想回南京么?”许继元说道,接着不怀好意地望了望在一旁一心一意啃大包子的朱绮贞问道:“诶,小拖油瓶,你怎么打算?是去南京,还是打道回府啊?”

“嘿嘿,那还用问,当然是你去哪儿?我就跟着去哪儿了?就还用问?”朱绮贞毫不害躁,美滋滋地回答道。

“不要脸!”许继元说完,大大地白了朱绮贞一眼。

“嘻嘻,我就是不要脸,不服,你咬我啊!”朱绮贞说完,又扮了个可爱的鬼脸,然后,对一旁的大电灯泡胡蝶姑娘说道:“姐姐,照片做好了,你拿给奶奶看看,满意不?”

这是一张特殊的夫妻合照,左边站着的是一脸严肃穿着嫁衣年轻貌美的李晓梅奶奶,右边的是穿着军装戴着军帽,不过同样年轻不苟言笑的钟永鑫。

虽然拼接的痕迹很明显,但是,当把照片交到李晓梅奶奶手中时,她还是心疼地将照片抱到了手心里,然后羞涩地背过了身去,偷偷地抹起了眼泪。

77年了,整整七十七年了,她终于又一次看到了自己的丈夫。

由于,御林军87师的资料全部被保存在台湾,所以那张钟永鑫存世的唯一照片,许继元和朱绮贞也是通过秘密的渠道好不容易才搞到手的。

为了保险期间,三人先带着李晓梅去医院仔仔细细地做了一个整体检查,毕竟是年近80岁的老人了,如果稍不注意,光旅途上的颠簸,也会危她的生命安全。

索性,在体验报告显示,李晓梅奶奶,并没有得那些限制出行的恶性隐疾。

于是,在小儿子和胡蝶的陪同下,一行五人乘坐MZ387航班,来到了钟永鑫曾经浴血战斗过的南京城。

77年后,物是人非,77年后,沧海桑田,77年后,勤劳智慧的南京人,又将南京城建设成了一个美丽富饶的江南新城,然而,77年前,留下的悲与痛,依稀还在,77年前的那道疤是永远也无法愈合了。

“奶奶,这里就是光华门了,当年,他和259旅大部都牺牲在这里。”胡蝶指着光华门遗址道,因为,胡蝶姑娘并不是钟永鑫的直系后代,没有一点点血缘关系,所以,她只能用“他”来称呼末未谋面的钟永鑫。

“不,小蝶,他是你爷爷,你应该叫他一声爷爷,没有他,就不可能有你。”李晓梅奶奶用十分强硬的语气,更正了自己孙女的不孝。

“对不起,奶奶,我错了,爷,爷爷当年就牺牲在了这里。”胡蝶有些羞愧地更正道,虽然此时的她称呼一个陌生人还很生硬。

“永鑫,我带着我们的孙女来看你来了。”李晓梅奶奶弓着腰,满脸笑意地对着残破不堪的光华门城楼遗址说道。

钟永鑫是钟家的三代单传,李晓梅奶奶一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没有能够给自己的丈夫生下一儿半女,以至于到如今,钟家已经绝后了。

哎,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保卫战,再到八年后的抗战胜利,又有多少后人真正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呢?

“来,我们一起给爷爷磕几个头吧。”许继元倡议道,然后冲着光华门双膝而跪。

见许继元跪了下来,在他一旁的朱绮贞和胡蝶也跟着跪了下来,最后,李晓梅奶奶的小儿子,敬了三支香后,也跪在了三位年轻人的身边。

“好,好,好,你们都是孝子贤孙,都很乖,都很孝顺,好啊,好啊。”李晓梅奶奶欣慰地说道,但人已经哭成了一个泪人。

旅游大巴进入光华门后,过了南京夫子庙,便是通济门和西水门,然后,波光粼粼的莫愁湖便映入了众人的眼帘。

77年前,安华旅长和最后一支259旅的十余名官兵,为了掩护金陵大学的女学生撤退,全部牺牲在了这里。

旅游大巴的终点站是南京金陵大学,听说爱心奶奶要来,金陵大学的蔡校长,特意派了校际大巴免费接送。

蔡校长是一个有点矮的中年胖子,但是为了很是热情,他一路上都涛涛不继地向李晓梅奶奶介绍着金陵大学的历史和这些年的变化,走着走着,一行人,便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一尊铜像面前。

“小蝶,她是谁啊?”李晓梅奶奶,好奇地问道。

“奶奶,这是特琳女士,我们台湾也知道她,她当年救了很多南京人。”朱绮贞抢答道。

“是啊,她是我们南京人的活菩萨,我们南京人应该永永远远地怀念她。”蔡校长用崇敬的语气补充道。

这个后来被南京人民,铸成雕像的圣母,就是美国人特琳女士,时任南京金陵女子学院院长,同时还在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任职。在日本疯狗部队的南京大屠杀期间,她与其他20多位传教士一起,组织难民区,不顾日军的屠杀与威胁,救助处于危难中的南京难民,收容和保护的妇女儿童的人数超过了10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