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位鼎鼎有名的科学家:
诺贝尔曾努力寻找硝化甘油爆炸的引爆物,经历了许多失败,以至于他的父亲和哥哥嘲笑他固执,他不急躁,不灰心,耐心地分析失败的原因,经过锲而不舍的反复试验和细致分析,诺贝尔终于发现了用少量的一般火药导致硝化甘油爆炸的方法,由此他第一次获得了瑞典专利权。一年秋天,他开始用雷酸汞引爆剂,失败了几百次。成功的那一天,“轰”的一声巨响,诺贝尔的实验室被送上天,他自己也被炸得鲜血淋淋。以鲜血为代价,诺贝尔获得了成功,由此,他发明了雷管。
更可怕的事情发生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住宅附近的实验室,硝化甘油爆炸事故使从事实验的5个人死于非命,诺贝尔当时不在实验室,得以幸免于难。这次事故使他极为悲痛,对他的毅力和理智都是一次严峻考验。许多人开始对他的研究进行责难,连亲人也劝他放弃这危险的实验,但诺贝尔绝不愿半途而废,他决心完成对硝化甘油在爆破工程上实际应用的研究,使炸药能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在他不懈努力下,硝化甘油终于可以用于实际的应用。
其实,这样的例子我们还能举出好多。有趣的是,正是在那些别人评价很低的方面,这些伟人们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比如口吃的成了演说家,文科太差的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接着,再来看一些不那么著名的人物,但他们也许对年轻人更有启迪意义,而且也更感兴趣——他们是文体明星、演唱组合。
利文·尤里曼,两次被提名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演员的候选人,当年投考戏剧学院时,却没有被录取,因为主考人认为她没有表演才能。
滑雪教练员彼得·塞伯特首次透露他将开创一个新的项目时,大家都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站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一个山顶,塞伯特表述了那个从12岁开始就伴随着他的梦想,开始向世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进行挑战。塞伯特的梦想——高台跳雪——现在已经成为现实。
1962年,四名少女梦想开始专业歌手的生涯。她们先是在教堂中演唱并举办小型音乐会,后来灌制了一张唱片,但未获成功。接着又灌制了一张唱片,但销路极差。第三张、第四张、第五张直至第九张唱片,都未能走红。1964年,她们因《侦探克拉克的表演》而小有声名,但这张唱片也是订货寥寥,收支仅仅持平。那年年底,她们录制了《我们的爱要去何方》,结果荣登金曲排行榜榜首。黛安娜·罗丝及其“超级者”组合开始赢得人们的认可,引起乐坛轰动,声名鹊起。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办不了的,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刻苦攻读,成为一代大文学家;诺贝尔历经千难万险仍坚持研究,终成一代科学伟人。
要避免半途而废的办事方法,就要克服畏难思想,树立无坚不摧的信念,还要讲究方法,选定一个目标,锲而不舍。老虎和绵羊的实力简直不可比拟,虎落羊群,羊儿四散溃逃,老虎只盯一只追,这样就不会盲目地瞎跑,可以说十拿九稳;如果没有固定目标,那么每一只羊都会精力充沛地逃生,而老虎却因换来换去而耗费体力,结果可能一只也追不上。
伏尔泰曾经说过:“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离手。”任何人成功之前,都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阻力,甚至是失败的打击。这时,如果你放弃了,也许你就真的失败了,所谓“功败垂成”、“功亏一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自古以来,那些所谓的英雄,并不比普通人更有运气,只是比普通人更有坚持到最后的勇气和信念。
吃多少饭,用多大碗
办事要量力而行,对自己做不到的事,要说明情况,不要勉为其难。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不会拒绝别人,他们对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都回答“好”,或者“没问题”,结果却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
有一个小品,男主人公与人见面时总是说一句“有事您说话”,于是大家有事就真地去找这位热心人,而且找的人越来越多,最后使他陷于窘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极限,谁也不是万事皆能的全才。俗话说,覆水难收。话一出口就没有挽回的余地,后果就需要自己去承担。一旦失利,失去的不仅是做成这件事的机会,还有他人对你的信任。试想一下,一个只会说不会做的人,谁会喜欢。因此,当遇到他人的请求时,不要把话说得太满,要给自己一个回旋的余地。
应当承认,在当今的社会交往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不合理的要求或请求,这时候如果盲目地逆来顺受,就会造成心理、精神上的压力和负担,影响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说“不”,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拉姆这几天明显有些睡眠不足,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可是,当邻居杰妮请他过去帮忙弄一下电脑时,他说:“OK!”
哈特请他帮忙抬电子琴到楼下时,他说:“Yes!”
菲迪问他能否帮忙照看一下自己的小孩时,他说:“of Course。”
嘉莉要他为她的派对做张海报时,他说:“All Right!”
拉姆的特点是几乎从不说“No”;而欧利在这方面的习惯却与拉姆大不相同。
早上,露茜阿姨打电话来,问欧利能不能陪她一起去看“苏富比”拍卖的中国古董。欧利说:“不!”
中午社区报纸打电话问欧利能不能为他们的征文颁奖。欧利说:“不!”
下午圣若望大学的学生打电话来,问他能不能参加周末的餐会。他说:“不!”
晚上,《华盛顿晚报》有传真来问欧利能不能写个专栏。他说:“不!”
当拉姆说四个“是”的时候,欧利说了四个“不”!
有人或许认为欧利不近人情,可当事人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欧利很讲究方式和技巧。当他说第一个“不”时,同时告诉露茜阿姨:“下次拍卖古董,我会去。至于今天,因为我对家具、器物、玉石的了解不多,很难提出好的建议。”欧利说第二个“不”时,他说:“因为我已经做了评审,贵报又在最近连着刊登我的新闻,而且在一篇有关座谈会的报道中赞美我,而批评了别人。如果再去颁奖,怕要引人猜测,显得有失客观。”欧利说第三个“不”时,他说:“因为近来有坐骨神经痛之苦,必须在硬椅子上直挺挺地坐着,像是挨罚一般,而且不耐久坐,为免煞风景,以后再找机会!”欧利说第四个“不”时,他以传真告诉对方:“最近已经寄出一篇文章,专栏等以后有空再写。”尽管欧利说了“不”,但是说得委婉。他确实拒绝了,但拒绝得有理。因此能够取得对方的谅解,自己也落得清闲,而不像拉姆那样使自己睡眠不足。
这世界上确实有许多人不会说“不”,他们或是不敢,或是不好意思。他们顾虑重重,唯恐一个“不”字会拒人与千里之外,怕失去合作伙伴,怕引起上司的误解,怕丢掉眼看到手的生意……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说“不”的技巧。
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难以拒绝别人,其中原因之一是不愿看到别人失望的表情。面对一个人的要求,我们的拒绝会令双方之间的愉快气氛一扫而空,所以我们要学会把说“不”时的不愉快感受擦拭掉。同时,要让对方感受到我们很想帮助,只是无能为力,没办法做到。
当听到冰冷的拒绝时,谁都难免心中不是滋味。如果我们拒绝后立即给予对方以“补偿”,会使对方本来因你的拒绝产生的不满、失望的感情得到补偿,把对方的关心导向那个补偿替代物上面。虽然“替代物”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但在心理上则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美国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就十分善于运用这种技巧。一天,卡耐基的一个好朋友受一所大学委托,盛情邀请他周末到那所大学演讲。然而卡耐基的计划都排满了,无论如何也抽不出时间来。于是他对朋友说:“很抱歉,我实在排不出时间来。”紧接着,他推荐别的演讲者,还附带加上一句话:“某某先生说不定是比我更适合的人选呢。”
当然,在拒绝他人的时候,我们可能找不到“替代物”,也不能做出什么“努力”。这种时候,我们就要毫不犹豫地拒绝。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不”,也可以抓住对方否定性的语意加以反击。比如,对方说“东西不错,虽然价格稍贵”,“请你加点班好吗?虽然你也许很累……”,“借我点儿钱好吗?尽管我知道你也不富余……”等的时候,我们就要以此为回击的基点“嗯,的确太贵”,“是的,我的确太累了……”,“我是不富余,这不,过几天就要交房租……”这样,由于借助了对方自己也承认的事实,所以对方会逐渐失去反驳的依据。
总之,做事要量体裁衣,自己感到难以做到的事,要勇敢地鼓起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让对方有个了解的空间,对自己也有一个缓和的余地。要勇于说“不”。试想一下,如果硬撑着答应,将来误了事儿,那才不好收场。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真正会办事的人。否则,在能力之外的事情还勉强地答应,那么将来丢脸的肯定是自己。在工作中,领导让你做某事时,你要认真地考虑好,这件事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把自己的能力与事情的难易程度以及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结合起来考虑,然后再作决定。
不要忽视小事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而偏偏就在实现这些理想与目标的过程中,不愿去做那些所谓的“小事”,总认为这些小事不足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年轻人雄心万丈,一踏入社会就想做大事、赚大钱,恨不能三年五载甚至更快就成为比尔·盖茨第二。而他们并不知道,一切“大事”都是从小事积累起来的。
有句话说的好:“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有时候看似很小的事情,最终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做事考虑细节,是人们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人只要一心一意地做事,世间就没有做不好的事。这里所讲的事,有大事,也有小事,所谓大事小事,只是相对而言。很多时候,小事不一定就真的小,大事不一定就真的大。关键在于做事者的认知能力。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讨厌做小事。只要有益于工作、有益于事业的事都是应该做的事。那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常常对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然而,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大事是很难成功的。大事往往都是由做成一件件小事而成就的,我们要放下架子,不要对小事不屑一顾,而是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
世界上许多富翁都是从“小商小贩”做起的。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一串来:李嘉诚最初是卖塑料花的,王永庆最初是卖大米的,松下幸之助最初是卖自行车车灯的……就连现在年轻人的榜样比尔·盖茨,他创业初期的一单大买卖好像也不过5万美元。这说明,只有扎扎实实地从小事情做起,你所从事的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比尔·盖茨说:“你不要认为为了一分钱与别人讨价还价是一件丢人的事,也不要认为小商小贩没什么出息。金钱需要一分一厘积攒,而人生经验也需要一点一滴积累。在你成为富翁的那一天,你已成了一位人生经验十分丰富的人。”当然,“做大事”的志向并没什么错,有了这个志向,你就可以不断向前奋进。但社会上真能“做大事”的人并不多。这是因为,要想有高起点,当然要有好基础,问题是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含金衔玉而来的人,毕竟太少了。所以,当你条件普通,又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时,那么“先做小事”,绝对没错!
“先做小事”,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在低风险的情况之下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也可以借此了解自己的能力。此外,“先做小事”还可培养自己踏实的做事作风和金钱观念,这将使我们终生受益。
美国一名13岁的学生萨赫特,曾经替人照看婴儿以赚取零用钱。他留意到家务繁重的婴儿母亲经常要紧急上街购买纸尿片,于是灵机一动,决定创办电话送尿片公司,只收取1美元的服务费,便会送上纸尿片、婴儿药物或小件玩具等商品。
最初,萨赫特只给附近的家庭服务,很快便受到左邻右舍的欢迎,于是他印了一些卡片四处分送。结果业务迅速发展,生意很好。但由于萨赫特还在上学,只能在课余用自行车送货,于是他用每小时6美元的薪金雇用了一些大学生帮助他。现在,萨赫特已拥有多家规模庞大的公司。
也许,萨赫特在我们看来不够权威,那就让我们再看看仅次于比尔·盖茨的美国第二大富翁沃伦·巴菲特。无独有偶,此公也是“做小事”起家的典型。巴菲特从11岁就开始投资股市,历经几十年坚持不懈。因此,他认为,他今天之所以能靠投资理财创造出巨大财富,完全是靠近60年的岁月,慢慢地创造出来的。巴菲特强调,千万别自大地认为你是个“做大事”的人,而不屑去做小事。要知道,连小事也做不好的人,别人是不会相信你能做大事的!如果你抱着这种只想“做大事”的心态去投资做生意,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很高。
吉邦搬家中心总公司创办于1989年,仅用了九年时间,它的年营业额就增加356倍,达到了110多亿美元,并从一个地区性小型公司,发展成覆盖全美近60个城市、拥有众多分公司或联营公司的大型企业。欧洲一些国家还争相购买它的搬家技术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