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海洋魔鬼:世界海盗传奇
16875300000014

第14章 通往东方的黄金之路——印度洋海盗(1)

在长达5000年的时间里,由印度和中国来的船舶通过霍尔木兹海峡驶往波斯湾、阿曼,由那里又把货物沿幼发拉底河运往巴比伦,之后再由驮运商队运往地中海各港口。自从达·伽马发现富饶的印度以后,东方航道也开始繁忙起来,许多海上的亡命之徒也把他们的虎视鹰瞵转移向了东方。

诱人的东方航道

自从达·伽马发现富饶的印度以后,东方航道也开始繁忙起来,许多海上的亡命之徒也把他们的虎视鹰瞵转移向了东方。开始是印度和阿拉伯的土著海盗,到17世纪初,欧洲海盗也在东方航道上出现:荷兰和法国的船只在莫桑比克海峡游弋,葡萄牙海盗潜伏在桌湾,丹麦海盗则顺着“海盗风”向南行驶……

不过,最早来到这片海域的欧洲海盗还是英国人。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都曾经特许,领到了“缉私船”证书的海盗船主,可以“从好望角到中国和日本,包括红海、波斯湾和科罗曼德尔沿海一带”为所欲为。

在这片海域航行的大多数是穆斯林船只,它们满载着财宝和朝圣者,定期来往于印度莫卧儿帝国和阿拉伯圣城麦加之间。

在当时的基督教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君王的财富,可以和莫卧儿大帝相比。贾哈国王富丽堂皇的孔雀御座,满饰着红宝石、石榴石、钻石、珍珠和翡翠,当时的估价是600万英镑。这当然只是他所有用具中的一件。1665年11月,在世界享有盛誉的法国钻石鉴赏家和珠宝商让·巴蒂斯特·塔瓦尼尔到印度游览,莫卧儿六世皇帝奥兰扎布特许对他收藏的珍宝——莫卧儿大钻石进行鉴定,塔瓦尼尔测出这颗钻石重280克拉。就在这一天,他看到了奥兰扎布的臣民们每年一度向他进贡的礼物,都是些“钻石、红宝石、翡翠、金银线的织锦缎和其他物品”。

这些物品的价值几乎是与他同时代的皇帝英王威廉三世几年后经议会批准的70万英镑个人年薪的4倍。

传说,莫卧儿大帝每年两次公开测量自己的体重,一次在自己的生日,一次在新年。称完之后,他就拿出和他体重相等的黄金分撒给穷苦的平民。

莫卧儿王朝的大部分财富来自于他们和中东穆斯林伙伴的贸易。莫卧儿船队从印度的西海岸出发,穿过印度洋,把五光十色的纺织品、象牙、香料和宝石运往波斯湾和红海,然后再由商队将这些印度货物销往开罗、亚历山大港和地中海沿岸。它们返航时则载着大量黄金和白银。无论是来程或者去程,这些北非穆斯林的船只都是海盗袭击的最佳目标,尤其是后来莫卧儿帝国的国势日益衰落的时候。

东方航线上的另一个诱人目标是,航行在东方海域上的英国、法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其中最大、最富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它经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钦许,成立于1600年,在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孟买设置了非常繁荣的贸易驿站。他们的船只也都装满了丝绸、象牙和珠宝,以及英国货在印度市场售出后换得的金银。这家东印度公司有自己的海军,不过根本没有战斗力,一听到海盗吆喝,就浑身发抖,缴械投降。

此外,还有从印度果阿开出的葡萄牙商船,从锡兰和亚洲其他贸易区开出的荷兰商船。因此,海盗们在东方航线上有非常广阔的活动天地。他们可以往北驶往红海海口,在那里等待莫卧儿王朝的船队;或者,直接到印度东西两岸沿海一带,袭击那里出入港口的商船;或者,干脆以逸待劳,在马达加斯加沿海和留尼汪岛附近,拦截荷兰、葡萄牙和英国的船只。

东方海洋的诱惑力对海盗来说是不可抗拒的。1701年,东印度公司有关海盗的一份材料就这样说过:“有关可以抢劫到大批财富的传闻,刺激了那些老的海盗帮,使他们都转向了东方。”

这份材料接着说,这些海盗“有从英国来的,也有从我们美洲殖民地来的,他们都成群结队地集中在那里”。而只要到了那里,抢劫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取得成功”。

海盗们的抢劫激怒了莫卧儿大帝。这不仅因为他失去了许多财宝,还因为他们袭击了去麦加朝圣的船只,从而亵渎了神灵。由于大多数海盗都是英国或美国殖民者,奥兰扎布指责东印度公司和海盗勾结,并下令把包括公司经理在内的50名英国人投入监狱,直到证明他们确系无辜时才释放。与此同时,奥兰扎布还下令,所有的欧洲商人——包括荷兰人和法国人,都要对莫卧儿船只的安全负责。这些公司都不得不答应,派装备精良的东印度船只为莫卧儿的船队护航。

随着时间的推移,莫卧儿王朝的国力每况愈下,最后沦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傀儡。到1858年,这种名义上的统治也结束了,印度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那颗“柯依诺尔钻石”也比以前小了——在英国人干涉印度的那些年月里,这颗钻石被切割到只重186.5克拉,后来被镶嵌在英国王冠上。“莫卧儿”也只成了英文中的一个单词,意思是一个拥有无限权力和财富的人。

辉煌一时的托马斯·图

在红海可以轻而易举发财的消息,很快就在欧、美两洲流传开了,人们都引用别人的话说:那里的钱“就像满地的沙石一样多”。

从前的武装民船船长和行为不正的商船船长,都成批地投入了海盗事业。成千上万的徒工、合同工,以及负债累累的破产者,纷纷涌向成倍增长的海盗船上签约入伙。波士顿、新港、纽约和费城等北美洲港口城市的大商人们也为之动心,他们热情地出钱资助海盗船长,以期能分到一份赃物。

托马斯·图本来就是英国的一位有经验的武装民船船长。1692年12月,一伙百慕大商人和官员与他合伙,共同装备了一艘70吨的“友谊”号快帆船。他招募了60名志趣相投的船员,并出高价在百慕大总督伊萨克·里奇埃那里买到了一张“武装民船”的委任状,授权他去袭击非洲西海岸上的某一个法国贸易驿站。当时,英国同法国正在打仗,这种委派状实际上成了抢劫的“护身符”,因为万一被捕,他就可以凭这纸委任状来为自己辩解:他想要抢劫的只是国王的敌人,至于在茫茫的公海之上,发生一点小小的“误会”,那也是在所难免的。

有了这份“抢劫许可证”撑腰,托马斯·图就率领着“友谊”号开始横渡大西洋。几天之后,他把船员召集在一起,宣布了他的计划。建议大家放弃这次航行的原来目的,把船开到东方去发财。托马斯·图“循循善诱”地说:

“我的意见是,你们应该把思想集中到怎么才能改善你们的生活境况上来。如果你们都同意的话,我带你们走一条能使你们后半生得到安逸和富裕的航程。事成后你们可以各自回家,这样不仅没有什么风险,反而会获得很好的声誉。”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没有谁表示反对,船员们齐声高呼:

“是福还是祸,我们全听你的了!”

于是,他们的船绕过好望角,直奔印度洋和红海。

经过几个月的海上奔波,终于遇上了一个值得一抢的目标。这是一艘属于印度莫卧儿大帝的船只,它正行驶在由印度到红海必经的航线上。虽然船上有300名印度士兵,可是当海盗们手持滑膛枪、挥舞着大刀登上船时,他们基本上未作抵抗。没有一个海盗伤亡,他们搜得的财物满足了他们的野心和梦想。

他们把船开到非洲马达加斯加沿海一个小岛圣·玛丽岛停泊。按照海盗的规矩分赃:每人一份,船长双份,担负重要职务的头目们,如舵手、船上的外科医生等各得一份半。

第二年,也就是1694年4月,托马斯·图一帆风顺地把船开回了他的老家——罗得岛(英国最早的北美殖民地之一)。

对于托马斯·图船长来说,这是一次愉快的凯旋。当他的装有8尊大炮的“友谊”号刚刚停靠在他的家乡——罗得岛的新港码头时,这个海上小镇的居民一下子就欢腾起来了。托马斯·图以前在这儿是个默默无闻的人,现在突然成了众人瞩目的显赫人物。住在山顶上俯瞰海港的当地上流社会把他捧为名流。码头附近的店主、商人和酒店老板争先恐后地为花钱满不在乎的船员们供应美酒、女人,以及在海上生活了15个多月的船员们所需要的一切。

当新港居民的竭诚欢迎告一段落后,托马斯·图就带着家眷启程去纽约了。在那里,他受到英国总督本杰明·弗莱彻上校的盛情款待。总督评价这位船长说:

“他是一位非常风趣的人,所以有时候,当我结束了劳累的一天之后,总想听听他讲讲海上的故事,这既是一种消遣,也便于了解海上的情况。”

托马斯·图的妻子和两个女儿也出席了总督官邸的豪华宴会,她们穿着华丽的东方丝绸服装,佩戴着耀眼的镶嵌着东方宝石的首饰。总而言之,尽管他初来乍到,却已成为富有的殖民贵族当中的显赫成员。

不久之后,他又回到新港,筹备“友谊”号的再次远航。这又引起了第二次歇斯底里的热潮。一位目睹者这样写道:

“奴仆们都纷纷离开自己的主人,儿子辞别了双亲。”

他们从四面八方前来投奔托马斯·图,热切地要求参加下一次的远航。甚至一些颇有名望的富家子弟,也企图偷偷地登上“友谊”号出航。而传教士们则站在讲坛上声嘶力竭,用鞭笞和地狱火海来威胁,力图阻止他们。

但是,传教士的愤怒并没有减弱镇民们的热望和整个社会的赞许,托马斯·图的财富效应比传教士的说教更有说服力:价值10万英镑的黄金和白银,还有一位国王用来赎身的象牙和香料,许多箱珠宝,成包的柔软、闪亮的丝绸。每个船员分到的财物价值1200英镑……所有新港地区不满现状和放荡不羁的年轻人,都渴望和托马斯·图一起从事第二次海盗航行。至于良心和道德,他们无所顾忌,因为他们认为去抢劫异教徒不算罪孽。

由于托马斯·图的成功,人们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红海和印度洋的发财之路。一些有关海上冒险和在东方可以找到巨额财富的故事,在北美沿海、英国以及加勒比海的海员中间掀起了一股“红海热”。

1694年11月,托马斯·图再度出海,他还是和上次一样谨慎地取得了一张“武装民船委任状”,这回是以300英镑的代价,从贪污腐化的纽约总督弗莱彻那里弄到的。1695年9月,在红海准备袭击一艘印度商船时,他被打死了。正如丹尼尔·笛福所叙述的那样,托马斯·图的死是血淋淋的:

在战斗中,一颗子弹把托马斯·图的肚子打开了花,他是手里捧着自己的肠子过了一会儿才死的。

这就是一个辉煌了一时的海盗的下场。

当托马斯·图的死讯飘过大洋传来时,并没有引起已做好出航准备的海盗船们的丝毫犹豫,因为红海和印度洋一带满载财宝而抵抗力又很薄弱的船队,对他们的吸引力太大了。

整个17世纪90年代,海盗人数猛增。

印度洋上的劫掠——阿拉伯海盗

当地中海和加勒比海的海盗们以各种传奇的方式缔造大航海时代的辉煌时,东方阿拉伯世界的海盗也悄然崛起。他们在印度洋上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阿拉伯海盗与欧洲海盗分踞东西,交相辉映。

众所周知,阿拉伯人善于经商。也许是由来已久的游动生活方式使阿拉伯人有着与生俱来的经商头脑,他们的商路从西欧到东方的中国,横跨整个亚欧大陆。同样,阿拉伯人的手工业也颇值得称道,他们创造了种类繁多的工艺品,其工艺之高超,令西方世界望尘莫及。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阿拉伯造船业日趋先进。发达的商业和造船业造就了阿拉伯世界繁荣一时的海上贸易活动。

阿拉伯人将东方世界特有的精美手工业产品、丰富的农牧业产品通过红海、波斯湾送出,经印度洋,沿着非洲东海岸航行,在非洲以高价卖出,再购买黑人奴隶运回阿拉伯。如同大西洋的“金三角贸易”一样重要,这是一条属于阿拉伯人的海上黄金商道。

17世纪,阿拉伯人在东非地区建立了多个帝国,自此,非洲与西亚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随着贸易的拓展,阿拉伯人在东非沿海逐渐建立起一条固定的海上商路,即从西亚的阿拉伯沿半岛航行,经过东非的莫桑比克海峡,绕过好望角,最后向美洲航行。

千百年来,无数的海上商路充满财富,也充满了海盗的威胁,这条商路刚一通行,海盗们就对之垂涎三尺。这些海盗大部分是东非地区的阿拉伯人,他们潜伏在东非沿岸的海峡,伺机抢劫过往的阿拉伯商船。就是在这条黄金商路上,阿拉伯商人与阿拉伯海盗都获得了不菲的利益。

提到阿拉伯海盗,就不能不说著名的海盗蒂皮·蒂普。蒂普生活在17世纪下半叶,活跃于阿拉伯人的海上黄金商道。蒂普一面贩卖奴隶,一面驱使他的船徘徊在马达加斯加岛附近的海峡,打劫那些同他做着相同生意的商船。成功的生意和在海上的幸运使蒂普成为一名大富豪。当然,在那个海盗肆虐横行、无所不在的时代,这样的大海盗比比皆是。蒂普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并且让自己的故事流传上百年,是因为他曾经即将拥有一大笔财富,却又失之交臂。

1870年的一天,一支由12艘商船组成的阿拉伯船队从小亚细亚出发,穿过印度洋,向东非驶来。经过桑给巴尔时,却被蒂普盯上。由于商船的队伍过于庞大,蒂普不敢轻易下手,经验丰富的他只是悄悄地尾随其后,伺机下手。当商队到达肯尼亚东岸时,意外触礁,其中一艘商船的甲板被撞得粉碎,眼看难逃沉船的厄运。这支船队上除了有大量价值不菲的阿拉伯世界商品外,还有100桶金币。商船上的商人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将这100桶金币转移到一艘受风浪冲击较小的船上。触礁事故使商船元气大伤,他们无法继续航行。无奈之下,商人们决定将金币藏到隐秘的地方,等下次商船经过时再取走。他们搬着沉沉的金币来到附近一个叫做盖地的港口城市,寻到一个隐蔽之所,便迅速掩埋。然而,这些商人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所有行动,都被一个恶魔海盗看在眼里。

商人们正准备返回,就被蒂普的海盗船劫持。为了保住这100桶金币的秘密,蒂普毫不犹豫地将所有商人杀掉。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是他一生中作出的最错误的决定。蒂普杀掉商人后,带领海盗们上岸,冲进盖地城,四处寻找金币。商人将金币隐藏得太过隐秘,海盗们寻找了很久也没能找到。最后,暴跳如雷的蒂普只能望洋兴叹,后悔杀了所有的商人。就这样,一大笔财富与蒂普擦肩而过。

蒂普和那个海盗时代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小城盖地却名声大噪,无数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拥到这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100桶金币。这里成了探险家的天堂。也许真的是阿拉伯商人藏宝的本领太过高明,也许这100桶金币只是空穴来风,200多年间,寻宝者读遍了相关的文献记载,搜遍了盖地城内每一处相关的遗迹,全都空手而归。可寻宝人仍旧孜孜以求,盖地城的名声愈来愈大,阿拉伯海盗的故事也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