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生下来就是将军。原来,他的祖辈戚祥早年不仅对建立明朝有功,且在追随朱元璋平定云南时阵亡,朱皇帝为他专门颁布了这样一道诏令:任命戚祥的儿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任职登州卫指挥佥事,保留世袭罔替。所谓世袭罔替就是说,只要这家人有儿子,那这个明威将军的职位就一直由他家担任。不过,自此之后,虽然有这个条件,戚家的子孙却能力有限,150多年过去了,也没有出现一个有影响的人物,直到戚继光降生。
据说,戚继光的父亲见到儿子出生时,天刚放亮,便给他取下了“继光”这个名字。父亲才能平平,得儿子时已是50多岁了,所以很快“退休”,戚继光仅长到十几岁便世袭了父亲的位子,来到山东登州上任。
登州是山东海防重镇。虽然驻军很多,但由于长期没有打仗,军士们十分松散,不仅没有战斗力,还很腐败。年轻的戚继光十分不满,他想严肃军纪,可在军人们心目中,才能平平的“戚家将军”根本不被放在眼里,对于戚继光所实行的政策,根本不予理会。阳奉阴违,我行我素,戚继光的整顿军纪成了一纸空文。
现实使他认识到了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自己虽然是个将军子弟,但毕竟不是凭自身能力当上的。于是,戚继光立下了新的目标:他要参加武举考试。果然,经过勤学苦练,4年后戚继光参加乡试中第一,成为武举人。
第二年就去北京参加会试。没想到,这次会试出现了一个中国科举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由于“庚戌之变”,此次所有参加武举会试的人,还没看考试成绩就全部紧急分配到边境加强防务。戚继光被分到了蓟门。3年后,又调回到了山东。
不久,鉴于浙江的宁波、绍兴、台州三地是倭寇来犯重地,朝廷决定在此设参将,经胡宗宪点将,这个职位授予给了戚继光。
在参将位上没过多久,倭寇就来了。戚继光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打好自己上任的第一丈。然而一交战,戚继光慌了,面对人数大大少于自己的倭寇,一交手,明军竟一触即溃,人数众多的明军竟然被几百个倭寇在后面追得四散奔逃,似乎败局已定。
戚继光愤怒了,取出随身携带的弓箭,对着冲在最前面的一个倭寇头目拉动了弓弦,射出了一箭。
十多年的苦练终于有了回报,倭寇头目应声倒地。紧接着,又射出了第二支。随着一道凌厉的风声,第二个头目又倒了下去。就在倭寇稍一发愣的当口,第三支箭又飞过来了,伴着一声惨叫第三个倒地而亡。
这三箭彻底击垮了倭寇的心理防线,他们停止了追击。而这时候,明军士气大增,戚继光还未下令,他们就开始反追倭寇。戚继光松了口气,带领明军向倭寇发起了全面追击。此时,他与队伍脱节了。
戚继光被迫停下,回头问军士:为什么不追了?
军士回答:老规矩了,把他们赶得远一点就行了,哪能真追。
戚继光呆住了,原来如此!这一仗,使他深深感到,靠这帮兵怎么打仗?于是,戚继光上书,要求重新练兵。文书到了胡宗宪那里,又被退了回来,上面写着:浙江兵要能练出来,我还会把你从山东要过来?原来,胡宗宪也知晓手下的能力,他已是无能为力。
戚继光想了半天,直接来找胡宗宪了。他说,我想重新招募3000新兵,就3000,由我亲自训练!被这位英气勃勃的年轻将领感动,这次胡宗宪答应了。
在明朝军事史上,戚继光赖以出名的事迹之一就是练兵。由他招募的这3000名新兵蛋子来到了军营,等待他们的将是魔鬼般的,甚至是有点惨无人道的训练生活。然而,正是在这种严酷训练下,才能造就有战斗力的部队。这种部队如今往往被称作特种部队。
戚继光训练的这3000精兵,人们也送给了他们一个特别的称呼:戚家军。在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以将领名字命名的部队只有两人,除了戚继光,就只有宋朝的岳飞了,他的兵叫做“岳家军”。
在海盗王直被杀后,戚继光和徐渭、胡宗宪想法一致,失去控制的倭寇将会疯狂报复。总的来说,和平解决已化为泡影,必将依靠战争解决。
为了对付即将蜂拥而至的倭寇,戚继光又从以善打架斗殴闻名的义乌扩招了4000精兵。这批兵由戚继光亲自验收,经过训练,这批义乌军也具备了较强的战斗力。然而,通过几次与倭寇交战,戚继光发现,双方伤亡不相上下。这使得戚继光不得不考虑,与倭寇作战,还不能靠肉搏战,还得讲究兵法、阵法。
于是,在这方面他找来了许多兵书,进行了潜心研究,并在王直被杀后与倭寇的一次最大规模交锋中派上了用场。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大约2万名倭寇在宁海与戚家军交锋。戚继光亲临前线,指挥这场“阵法”之战。
他将兵士分成11人一组,一个队长,其余5人一列,分两排站后,分别持有四种不同的武器装备。其中有2名持有盾牌的标枪手,4名长矛兵,2名短刀手,2名狼筅棒手。这11个人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美杀阵。
此战,倭寇败退,留下了200余具尸体,戚家兵只有1人轻伤,余者毫发无损。
在经营仕途的过程中,戚继光始终没有放松对倭寇的打击,多次全歼对手,所以在倭寇当中盛传着一句“遇戚不得活”的流行语。因而,他在浙江时,老牌倭寇们基本不敢再去进犯浙江,而是绕过去,另外开辟一块天地。就这样,倭寇的目标指向了福建。
在明朝抗击倭寇的历史关头,戚继光一次次成功地避开了官场上的纠葛,一门心思进行着自己的抗倭寇战争。在福建,他与另一位猛将俞大猷一起,经过五年的穷追猛打,至隆庆元年终于荡平了为祸中国十多年的倭寇。
400年前的“抗倭援朝”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出兵朝鲜,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但是,距这次抗美援朝360年前的明朝,也打了一场类似的战争。只是“抗美”变成了“抗倭”,“援朝”的主角不变,明军相当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朝军相当于人民军。
事情起源于戚继光去世后。
万历十五年(1587年)二月,抗倭的偶像型人物戚继光去世了,倭寇似乎也随他而去,东南沿海显得非常平静。然而仅消停了4年,万历十九年(1591年)八月,这种平静突然被几封不起眼的奏疏打破了。
福建巡抚赵参鲁奏报:据琉球(即台湾)使节反映,近日出现了百余来历不明者,前往琉球、朝鲜一带收购海图及船只草图,并大量收购木材、火药,用途不明。
两个月后,浙江巡抚也奏报:近日获知,倭酋平秀吉于九州肥前国荒野之上修筑城池,规模很大,意图不明。
倭酋,即倭寇首领。这位平秀吉,全名叫做丰臣秀吉。他建的这座城池众所周知,即日本的名古屋,它已是今天日本的一个重要城市。丰臣秀吉,原名木下滕吉郎,原来在乡下务农,后出去做生意。但这两样他都做得不好,于是就去参了军。种地经商不行,打仗却非常优秀,一步一步地,他从一个小兵当上了步兵队长、大队长、家老、部将,最后统一了日本,说服天皇,自称太阁。
丰臣秀吉是个野心很大的人,而且在他及后来的许多日本将领心中,从来没有什么和平发展友好相处的概念,他们只坚持一个海盗逻辑:抢劫。抢劫比生产好,来得容易。所以,在他统一日本后,很快把抢劫对象转向了中国。
但要进攻中国,必须先拿下朝鲜。于是,他在名古屋筑好城池后,便与朝鲜国王李昖谈判,要求他让路,让他进攻明朝。
但此时的朝鲜并非独立国家,它是明朝的属国。国王是向大明皇帝称臣的,称明朝天朝,明军为天兵,但凡国王即位、册立太子,甚至结婚,都要向明朝报批。所以,李昖当即拒绝了日本使臣的要求。
丰臣秀吉看到谈判不行,决定实行强制政策,先攻朝鲜,再攻中国!
丰臣秀吉彻底疯狂了,这也源于他的自信。客观地讲,丰臣秀吉是个军事天才。他以庶民出身成长为最高军事将领,绝非等闲之辈。据称,他曾指挥过几十次战役,只输过一仗,胜率极高。同时,他之所以决心打这一仗,还与曾在王直海盗集团的一名日本海盗的谈话有关。
当时,为了了解明军的实力,丰臣秀吉找他谈话。此人是这样回答的:“当年,我跟着300多人,到福建抢劫了一年多,无人可挡,最后平安而回…(原话:下福建过一年,全甲而归)”。还说:“唐畏日如大水崩沙,利刃破竹,何城不。”意思是说明朝很害怕日本,日军进攻没有拿不下的地方。
这个倭寇说的第一件事可能是真的,因为当倭寇,就是打一仗换一个地方,抢劫一年多,一回也没碰上戚继光而安然无恙,是可以相信的。但要说中国人怕日本人,而且一打就如大水崩沙,恐怕要打个问号了。但丰臣秀吉听了海盗的话,完全信了。当然他主要考虑的是,自己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有不怕死的兵士,有先进的武器,要进攻腐败、内斗,多年没打过仗的明朝,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会稳胜不输。
于是,万历二十年(1592年)五月二十一日,丰臣秀吉在名古屋下达了登陆朝鲜半岛的命令。
五月二十六日,辽东巡抚急报,“前日(二十四时),倭贼自釜山登陆,进攻朝鲜,陆军五万余人、指挥官小西行长;水军一万余人,指挥官九鬼嘉隆、藤堂高虎,水陆并进,已攻克尚州,现向王京(汉城)挺进”。
六月十三日,辽东巡抚再次急报,“已探明,倭军此次进犯,分九军,共计十五万八千七百余,倾国而来。倭军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分三路进逼王京,朝军望风而逃,王京失陷。国王李昖已逃亡平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