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集
1708900000003

第3章 经济热点面对面(2)

毫无疑问,为应对国际市场整体缺粮的状况,中国需要保持国内自给自足的粮食供应局面。然而2008年最新的调研显示,2008年中国产粮区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下降,播种面积较2007年实际面积减少超过1个百分点,加之雪灾影响(雪灾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绝收2530亩),让粮食供给产生风险。食品类价格在我国CPI权重中占比1/3,若粮食价格加大幅度上涨,就会加大通胀恶化的态势。

即使没有暴风雪的短期影响因素,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大量占用土地、耕地问题也将长期导致粮食减产。在供给减小的情况下,受国际粮食价格高涨的驱动,2007年以来部分粮食商品出口增长迅猛,2007年我国粮食的总出口量991万吨,进口不到160万吨。

周立:如何看待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粮食问题

粮食是维持生存的基本品。每个国家都有一个立足于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和消化体系。但伴随工业文明的进程和资本在农业领域的扩张,诸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和消化体系被破坏了。而这种体系被破坏源于粮食援助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国际粮食援助,使得许多亚非拉国家不需要生产粮食。原有的土地多数转为发达国家需要的咖啡、香蕉、香料等作物的生产用地。

另外,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低价将其经过高额补贴的商品粮在全球范围内倾销,使其他粮食出口国家无利可图。由此带来了大规模种植结构调整和土地兼并。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受挫,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下,农民逐渐和土地分离,成为工业化的边缘人群。这样,独立粮食生产体系被破坏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粮食上产生了对美国的依赖,其食品消费体系也抵挡不住美国建立在廉价粮食基础上的工业化食品体系的强大竞争力,因而被取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立认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消化体系实际上也正走进上述图所显示的过程之中。为什么中国的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业产业化、粮食市场化、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农民似乎种什么,什么不赚钱;养什么,什么不赚钱。就这样农民丧失了生产积极性,因此,中国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开始被破坏。随着生产体系的削弱,中国的本地化食物体系会逐渐被替换成产业化、全球化的食物体系。这样,中国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就难以在农业全球化的环境下独善其身了。在全球爆发粮荒时,中国也难以幸免。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隐患,粮食安全问题才成为中国人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虽然从短期看,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粮食消费,还是由本国满足的。但是,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市场环境已经形成,中国也已经在农产品自由贸易的领域中与美国比拼财力,以维持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所以长期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不能一味乐观。

从2007年开始的全球粮荒看,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粮食危机甚至社会危机和政治动荡,与这些国家失去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密切相关。因此,周立认为,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对策,是尽力维系一个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体系,以及促进食品安全的本地化食物体系。保证体系的安全才能保证粮食安全。

从粮荒爆发后的情况来看,许多受此轮粮价上涨打击的发展中国家,采取行动恢复粮食生产体系。“幸免于难”的中国应吸取这些国家的教训,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本国出现粮食危机。

张晓山:守住耕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曾在央视经济栏目中表示,只有守住耕地中国才能确保粮食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必须有地,才能够长出来,所以要保证耕地。18亿亩耕地是一个红线,是一个警戒线,不能逾越。如果按照1996年政府的粮食生产、粮食问题白皮书里讲的95%的自给率,我们2010年和2030年就分别需要18.24亿亩和18.5亿亩耕地,但是我们的耕地到2006年,已经降到18.27亿亩。所以中国的粮食实际上已经达不到95%自给的标准了。因此18亿亩是一个拼死也得守住的红线。

我们的耕地,每年还在往下减,因为整个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必然要一部分农地转为非农用地,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当然会新增长出来的一部分地,复垦。中部崛起,开发西部也是要促使这些地区尽快地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尽快地促进它们城镇化进程。我们的耕地保护,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而且涉及很多利益关系,涉及很多地区的发展,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应该探索一种机制,用来保证耕地能够被有效地利用。一方面保证不再被侵蚀,另一方面使欠发达地区、落后地区能够在顺利地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有效利用新增出来的耕地。另外,怎样提高耕地的土地产出率,把一部分中低产田改造好,怎样使现在的产量上一个台阶,用有限的耕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都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中国的粮食出现问题,那么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拯救中国。因此,为了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要守住耕地。而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环境下,这显然需要尽快研究出一种有力的机制。

(来源:CCTV《经济热点面对面》)

中国“油改”时机已经来临了吗

国际油价持续回落,使得国内原油与成品油价格倒挂的幅度显著缩小,早在国际油价下跌到95美元左右。就有观点指出,国内外油价终于迎来接轨的时刻,中国应抓紧时机,进一步理顺成品油价格机制。但在定价机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这种接轨只是被动结果。只要国际油价在当前的水平维持一段时间,实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或推出燃油税,都将迎来比较好的时机。而截至10月底,油价已经跌到61美元。在油价大幅波动的情况下,中国油改将如何进行呢?

国际油价降到100美元以下,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就存在下调的可能。此前曾有过测算,只要国际油价降到95美元,国内炼油企业就不会亏损。但是,这一盈亏平衡点持续的时间太短,国内油价仍维持在6月20日调价后的水平。

以美国普通无铅汽油全国平均零售价格3.795美元为例,减去燃油税后相当于每升5.71元人民币。而国内最常用的93号汽油价格在6月20日调整后上涨到6元以上,已高于美国的汽油零售价格。

目前全球经济比较低迷,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对世界经济更是一次沉重打击。在未来一两年内,世界经济增速将可能放缓,这意味着石油需求将减少。同时,中国需求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如果国际油价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维持在100美元以下的水平,那么中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深入改革将到火候。无论国际油价过高或是过低,都不利于国内油改。过高的话,社会成本太高;太低的话,石油企业承受不了。1998年,当时国际油价只有10美元,国内很多油田被迫关闭油井,因为开采得越多亏得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改革难度同样很大。

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内的油价改革仍须谨慎而为。当油价处于较低水平时,燃油税推出的压力比较小,但并不是说接轨时机现在已经到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助理姜鑫民指出,政府在推出一项涉及价格的新政策时,不会仅考虑国际油价这一个因素,还需要综合判断CPI、国民经济、老百姓承受能力等诸多因素。

在高油价背景下,政府承担了巨大的补贴压力。随着油价下滑,这种压力会有所减轻。同时,油价回落对两大石油集团尤其是原油进口量较大的中石化集团来说也有一大好处,它们的炼油亏损将减少。

房价下跌影响了谁

随着年初万科大张旗鼓的“降价潮”开始,上海楼市降价,从老百姓的一种心理预期,变成了一种普遍真切的市场现象。自从1998年到现在,房价就一直看涨,政府一直在说调整房价,但房价从来就没跌过,至少从来没跌到消费者的心理价位。但是从今年开始,关于房产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房价将大幅下跌、不少深圳市民已经选择了主动断供等话题持续充斥着媒体。

从年初以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急转直下和股市连续下挫,部分投资者或准购房人的资金被套牢,使大部分购房需求无法实现。

股市下挫导致资金套牢最终影响购房者购房计划或付款进度的,约占整个购房比例的25%。这使得原本坚持房价仍旧坚挺、能顺利度过低迷期的申城开发商,在僵持了近半年后不得不面对现实——商品房成交量大幅下滑,成交价上涨势头被遏制。一时间习惯于快速开发、销售的开发商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回笼过慢局面。正当部分中小开发商由于资金回笼过慢转而想在银行寻求贷款时,央行从今年伊始起实行了资金紧缩政策,无疑让这些开发商雪上加霜。近期,央行一次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00个基点,达到了17.5%。

房地产市场开始了一系列微妙变化。其中,从“土地为王”到“资金为王”的转变最为明显。今年4月初,上海土地交易市场成立后举行首场土地竞拍。在出让的八幅土地中,两幅流标,三幅只有一个竞买人。其中,最受关注的南汇区惠南镇金粤广场储备地块的成交楼板价不到去年高峰时期的一半。最近,曾经以11.04亿元成为普陀区“地王”的长风生态商务区4号东南地块,又传出了被开发商退地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