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世纪的中国对外关系卷
1711200000002

第2章 举起反帝旗帜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

一、列强侵略激起人民的反抗

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领土的第一天起,就不断遭到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在长达几十年的西方殖民者侵华史中,中国人民和侵略者进行了广泛的、长期的英勇斗争。特别是在直接遭到帝国主义武装侵占的地区内,当地人民亲眼目睹西方殖民者的种种暴行,面对西方侵略者的优良的武器毫无畏惧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给西方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完全不同于清朝统治者的鲜明态度。他们勇敢地开展保卫祖国、维护主权的武装斗争,并迅速引发起影响中国和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斗争锋芒首先指向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教会。初期的斗争形式就是反洋教运动。在中国,从16世纪开始,就有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在境内进行宗教活动,但那时还未出现过分的行动。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力日衰,地方行政管理松驰,来华传教的各种宗教的传教士数目骤增。他们仗着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到处霸占地产,广建教堂,滥收教徒,纵恶行凶,与中国人民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不断高涨。1897年(清光绪23年)发生了“巨野教案”,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占领并强租胶州湾,攫取了在山东筑路开矿的特权。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洋教士欺凌之苦的山东、直隶一带民众,在民间原有“义和拳”秘密结社的基础上,广泛联合,组成义和团,反抗帝国主义和教会势力,最后形成了规模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在中国人民和外国侵略者,中国人民和封建统治者之间这两种矛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随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愈演愈烈,民族矛盾超过了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义和团也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并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1900年初,义和团已从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义和团是中国农民自发的反帝运动,虽缺乏科学的思想武器,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使用最原始的方法,但是它的起因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它斗争的主旨是“灭洋”。所以,势力已发展到京津的义和团风暴,迅速推动了全国特别是北方人民的反帝斗争的发展,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从北到南,全国20多个省,都点燃了各族人民愤怒的反帝斗争烈火。

1900年4月,英、德、美、法等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令在短期内将义和团剿除净尽,同时各国都增派兵舰云集在大沽口海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如果清政府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剿灭义和团,他们就要自己派兵来镇压。又一次更大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就要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

二、清政府的两面政策

在义和团运动开始发展初期直到1900年初,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镇压要求无不遵守。然而,清政府却难以扑灭义和团点燃的反帝烈火。在义和团发展到北京以后,清政府开始对帝国主义的无理要求有了一些不驯顺的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在“百日维新”中,英国等国暗中支持光绪皇帝,引起慈禧太后一派的不满。到此时,清政府内部在如何对待义和团问题上意见不尽一致,光绪皇帝及一些帝党官僚、东南沿海的地方督抚主张镇压义和团,而以载漪、刚毅等为首的后党,由于列强阻挠西太后垂帘听政,反对立溥□为大阿哥等原因仇视洋人,想借助义和团的“神力”,驱逐洋人在华势力。

5月下旬,各国政府以“保护使馆”为名,派军队进入北京、天津,使京津地区的局势更加紧张。6月10日,英国海军可令西摩尔联合俄、德、法、美、日、意、奥国部队组成联军,从天津出发进攻北京,在廊坊车站受到义和团和董福祥甘军的阻击,被迫退回天津。但这时,大沽口外国兵舰上的各国军队已组成联军,向大沽炮台猛攻。

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义愤。6月13日起,天津义和团也开始进攻教堂、租界。自16日至19日,慈禧连续召开了4次御前会议讨论时局和政策。会上,战、和两种意见激烈争论,相持不下。19日,联军攻陷大沽口的消息传来,慈禧大吃一惊,此时又接到各国联名要其归政的照会(载漪等人伪造的),因而恼羞成怒,命令许景澄照会各国公使,限24小时内离开北京。21日,清政府正式颁布与八国宣战上谕。同时,发放粮米2万斤、银20万两给北京义和团,命庄亲王载勋、协办大学士刚毅率领义和团和部分清军,攻打外国使馆和教堂。

但是慈禧的宣战只是图泄一时之私愤,并没有作认真的战争准备。宣战以后,她又任命李鸿章回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就任,为与联军议和留下后路。同时,又任命宋庆帮办北洋军务。宋上任后,立即捣毁了天津义和团的全部坛口。清政府的这种既怒又怕、战和不定的态度,必然导致战争的失败。

事实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八国联军开始进攻后,慈禧太后就作出明显的求和表示,7月14日天津失陷后,她更急于求和。为此,她从7月20日起连日派人给使馆送西瓜、蔬菜和米面等物,并派清朝官员去慰问。8月6日,杨村失守。次日,慈禧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向侵略者乞求投降。但八国联军侵略气焰正高,未加理睬。8月15日,北京被攻破时,她挟持光绪皇帝逃出北京,经太原去西安,留下李鸿章、奕劻向侵略者进行投降交涉。至此,彻底暴露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卖国贼的真面目。

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义和团运动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气焰。几个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便集合起来决定武装侵华,妄图扑灭义和团运动和打击清政府。

1900年4月,美、英、法、德四国公使发出联合照会,要求清政府在2个月内将义和团“剿除净尽”。否则就要直接出兵“代为剿平”。同时,在4月12日,俄、英、美、法等国舰队齐聚在天津大沽口外,威胁清政府:“若于两月以内不能镇抚,则各国联合以兵力伐之。”5月28,英、美、日、俄、德、意、奥等国公使正式会议决定组成八国联军侵华。6月2日,八国海军陆战队450多人,以“保护使馆”的名义从天津抵达北京使馆区。这时,在天津租界内已集结侵略军2千多人,在大沽口海面集中军舰24艘。6月10日,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千多人,乘火车向北京进犯,八国联军侵华正式开始。

但八国联军一出天津即遭到义和团和清朝中抵抗军队的痛击。从6月14日——26日,八国联军在廊坊一线受到董福祥的甘军和义和团的重创,最后狼狈逃回天津。

在大沽口,帝国主义在6月16日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守军在次日凌晨2点交出炮台,遭大沽守将严辞拒绝。侵略联军在俄海军中将希尔德布兰特指挥下,在17日零点50分向大沽炮台猛烈进攻,清军与之交战6小时,击沉敌舰6艘,终因实力相差悬殊,后援断绝,炮台陷落。

这时,由于在废立光绪问题上,慈禧太后一派和西方列强矛盾增多,慈禧在6月16日至20日召开了4次会议,决定利用义和团对抗西方列强军队,既教训西方列强不要逼她太甚,又达到削弱义和团的目的。21日,清政府发布向“各国宣战谕旨”,命令在京津进攻使馆区和外国租界,并命令清军进军天津,与团民共同收复大沽口。并命令各省将义民召集成团,借御外侮。

表面上看,慈禧和清政府这次似乎要真的抵抗侵略军了,但实际上她虽愤恨列强以武力相逼,并想利用义和团帮她出气,实际上处处为投降准备后路。从6月26日起便在给李鸿章的函电中作出求和表示。

但帝国主义并不理睬清政府的求和表示,而决心用武力攻下北京,迫使清政府彻底屈服。8月4日,八国联军约4万人从天津向北京进攻,一路上没有遇到清军的认真抵抗。8月14日攻入北京,15日,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出北京,留下李鸿章、奕劻等代表清政府求和投降。9月7日发出上谕,对义和团“非痛加铲除不可”。完全暴露了投降派的真面目。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16日,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的战斗被迫停止。9日后,清军开始剿除义和团,要求斩尽杀绝。八国联军到处杀人放火,北京街头尸体倒地,无人掩埋,惨不忍睹。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宣告失败。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清朝统治者无耻地和外国侵略者相互勾结、出卖人民和国家利益的时候,义和团和广大的中国人民,却在英勇地进行着保卫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反对侵略者侵入家园的殊死斗争。在义和团英勇抗战的爱国精神感召下,清军中部分将士也表现出不怕牺牲、勇敢善战的精神。义和团在京津地区英勇杀敌的壮举,得到全国人民的坚决支持。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城市乡村都出现了杀教士、烧教堂、抗击侵略者的行动,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全国规模的反帝大起义。

义和团运动虽然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但广大的中国人英勇不屈、毫无畏惧、敢于斗争、不怕强敌的伟大斗争精神,却使帝国主义深感震动,使他们有意无意地认识到中国人民是无法征服的,中华民族蕴含着无穷的生机和潜力。这场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也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彻底暴露了清政府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真面目,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一大批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开始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伟大斗争。

四、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签订

20世纪的第一年,中华民族就蒙受了空前的屈辱,自己国家的首都在这年夏天被8个国家的侵略者占领了。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曾将北京划分为俄、英、法、美、日、德等几个占领区,在占领区内实行残酷的镇压措施。此外,八国联军还扩大侵略,东到山海关,西到娘子关,北到张家口,南到石家庄,烧杀抢掠,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马上暴露。他们看到清政府腐败无能,都想趁火打劫,尽可能地多捞取侵略利益。但在对待清政府的态度上,各国却都很蛮横。所谓议和,实际上是列强之间的分脏,中国代表被丢置在旁边,毫无主权国家的地位。

1900年12月24日,俄、英、法、德、意、奥、美、日8国,再加上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共11国向清政府提出了《议和大纲》12条。

由于“议和大纲”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祸首”。她甚为满意,便于27日复电“应即照允”。清政府在批准“议和大纲”后,还发出上谕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议和大纲”被接受后,帝国主义开始讨论细节问题,以便在签订正式条约时付诸实施,并在赔款和惩凶两个问题上争论了几个月时间。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个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丧权最多、对中国社会危害最大的条约。共12款19个附件。条约规定中国要偿付战争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总计本利达9.8亿两。这笔巨大的赔款是清政府的财政不堪负担的。因此,战后清政府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一般都以中国铁路矿山的修筑、开采权作为抵押,从此中国的经济命脉就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手中,中国的财政处在帝国主义严密的监督之下。这些赔款最终又被分摊转嫁到下层民众头上,“八国联军之役”以后,各省上交清政府的钱税都增加了,如江苏每年要增交250万两、四川220万两、广东200万两。全国的盐、茶、烟、酒都增税30%。这样一来,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国内矛盾更加尖锐。

条约规定:设立帝国主义联合侵华的中心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中国人不许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山海关沿线炮台一律拆毁,北京至山海关的12个军事要地由各国派兵驻守。这些规定不但把使馆变成了“国中之国”,而且中国的首都也处于帝国主义直接的军事威胁之下,京城和北方沿海无险可守,完全裸露在帝国主义的枪炮之下,列强随时随地可对清政府采取军事行动。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武装监视,随时监督着清政府的一举一动。

条约还规定: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为清政府的首要职责。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主战的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性质的组织,一旦发生立刻镇压,地方官即行解职,永不叙用;派专使赴德、日两国赔罪,为死去的德国公使克林德、日使馆书记生杉山彬树碑纪念。这些条约旨在磨灭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和爱国意志,迫使清政府的官员对帝国主义更加俯首贴耳,唯命是从。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受到空前的屈辱。在进入20世纪的头一年,国家首都被8个敌国占领,肆意胡为,所谓中央政府在枪口下签订史无前例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已经将中国直接置于它的刺刀下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的地位进一步加深,中国的民族灭亡危机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