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菜根谭
1719100000199

第199章 慎独

[原文]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

[译文]肝染上疾病,眼睛就看不见;肾染上疾病,耳朵就听不清。病虽生在看不见的内脏,但症状却发作于能见的地方。所以君子要想表面没有过错,必须从看不见的细微处下慎独功夫。

汉代枚乘在《上书谏吴王》中说:“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所以儒家教人修养品德,必须要从慎独功夫做起。所谓慎独,就是指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也绝对不做任何见不得人的坏事。

中医认为,假如一个人肝脏出现了问题,那么视力也会受到牵扯,假如肾功能出了问题,也会影响到耳朵的听力。虽然病变的内部别人看不见,但是疾病影响到的部位,别人是能够看得见的。所以,假如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希望别人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了那句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古人讲修身不是说表面上让自己完善,无懈可击,关键是对自我道德的完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问心无愧。他们认为,人欲无错、无祸于世,不能只靠外表的完善,关键是内心不能有犯罪的念头。

其实,这才是君子的聪明过人之处。

历史上这样的聪明人很多。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宰相,名叫公仪休,非常明智,他懂得勤政廉洁是本,职位俸禄是末。他心里明白:他人送礼给他是因为他有职权,想从他的职权中得到好处,而他的职权又是由他的勤政廉洁、为国效忠获得的。

公仪休有一个爱好,就是非常喜欢吃鱼,所以鲁国有一些为了谋求个人利益的人,争先恐后地买好鱼来送给他。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献上了一条鱼。按咱们今人的“理解”,一个堂堂相国,收人一条鱼算什么,让人直接拎到厨房去得了。可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坚决不受,来人最后只好把鱼带回去。

公仪休有个弟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跑去问公仪休:“大哥不是很喜欢吃鱼吗?他们既然诚心送给你,为什么不收呢?”公仪休笑了笑,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坚决不接受这条鱼的。你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这条鱼而导致有朝一日丢了相位,虽然我喜欢吃鱼,却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如果我不收这条鱼,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够长久地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他的弟弟听了公仪休的这一番话,十分佩服哥哥的为人,更对哥哥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慎独是人生修养的较高境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里,要做到并非易事。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要当心,即使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别人面前更知耻。”

别以为黑暗可以成为罪恶的温床,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