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菜根谭
1719100000267

第267章 功成身退,天之道

[原文]谢世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

[译文]一个人如果想不再过问世事,最好在事业辉煌时急流勇退;一个人平时修养自己的心性,最好去与世无争的清静地方;一个人要积德,须在细微的小事上下工夫;一个人要施恩,一定不要贪图回报。

“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处理不好也会引发祸端。凡事发展到顶峰,随后而来的就是衰退和败落,聪明的人不会贪图虚荣放不下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否则便会招致灾祸。

因而古人奉劝人们趁早罢手,见好即收。

对“功成身退”的理解,古人的理解是颇深的,得益于此的更是不乏其人。

西汉人疏广,任太子太傅。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职五年以后,疏广对疏受说:“我听人说过,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到侮辱,也不会遭受危险,成就了功名隐退,这是一种明智之举。而今你我已功成名就,现在不离开,恐怕是会后悔的。”

他们叔侄二人以身体有病为名,向皇帝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养病,回家安度晚年。皇帝同意了,并赐给他们黄金二十斤。太子赐给他们黄金五十斤。大臣和朋友们在京城外举行送别仪式,送他们的共有一百多辆车子。路上看热闹的人都说:“这两个大夫,真是贤明的人。”

疏广叔侄二人,知道进退,一旦条件有变就退下来,以保全自己已获得的成就。他们正因知道及时归隐,不仅保全了利益,还获得了世人的称赞。

寒尽暑来,变化更替不止,这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然而有些人处在鼎盛时期不知及时醒悟,结果如羊撞在藩篱上一样,进退两难。

比如秦国丞相李斯即是如此。李斯在秦国为官,已经做到丞相之位,可谓富贵集于一身,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然而最终却做了阶下囚。

临刑时,他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不仅丞相做不成了,连做一个布衣百姓与儿子外出狩猎的机会也没有了,这是多么典型的一个事例!

可惜李斯在没有身败名裂之时,没有领会“谢世当谢于正盛之时”的真谛。

任何事都有个度,一个人的爵禄官位到了一定程度就要懂得急流勇退,否则到了否极泰来的时候,后悔已晚。疏广叔侄二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常让后人感叹称赏。而李斯为秦国建大功却死刑加身,发出“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哀鸣,正说明俗语“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的道理,因为权力最能腐化人心,而人们由于贪恋名利,往往会招致身败名裂的悲剧下场。

一个人要修身,最好去与世无争的地方,因为这样才能见实效,否则,灯红酒绿,你争我夺的是非之地很难让自己静下心来修行。一个人要积德,要在小事上下工夫,因小见大,细微之处更能体会道德力量的强大。一个人要施恩,一定要施于不报之人,否则,对方一心想着回报,就会有压力,心理就会发生变化,交往起来也不那么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