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菜根谭
1719100000063

第63章 人在顺风顺水时要提醒他,在不顺利的时候要鼓励他

[原文]从热闹场中出几句清冷言语,便扫除无限杀机;向寒微路上用一点赤热心肠,自培植许多生意。

[译文]在名利聚集之地说出几句冷静客观的语言,就可以肃清许多妄念贪心;在穷苦艰难之处掏出一点热心肠,自然可以让许多人继续生存下去。

对于得意忘形,有所成就的人,可以给他浇一浇冷水,避免他头脑发热,做出不该做的事情来。

对于正经历不幸或不如意的人要给其鼓励,洒一点“热心肠”。

人与人的互动会产生冲突,都源于没有转换立场看人事。换个角度看人事,伤人的言语就能避免,伤心的人事就不会伤人。

孩子放学了,妈妈去接他。

“今天考算术了吗?”妈妈问。“考了!”

“考了!”

“你考几分?”

儿子支支吾吾了半天说:“五十分。”

妈妈大吃一惊,本来想劈头一巴掌:“你要死了啊?我回去好好揍你一顿。”但是怕孩子当街哭起来,丢人,于是压下怒火,一路想:我该怎么说?

孩子显然怕了,低着头,跟平常有说有笑的样子判若两人。妈妈看在眼里,有点心疼。到家,气也消了。

先叫孩子洗手,喝杯果汁,又叫他:“拿出试卷,给妈看看。”看完,妈妈平静地说:“十题,错了五题,另外几题怎么错的?看!有些是粗心,粗心最不应该,也最简单,下次细心,多检查几遍,应该就能不粗心了。这两题不会,也好,来!我教你下次就会了。”

考得不好,孩子心里也不好受,这时候如果再劈头盖脸地臭骂一顿,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不仅亲子之间如此,诚挚的热心所传达的温情,对处在寒微路上的人,不但不会造成伤害,而且能使人得到尊严。

第三十七节 当下人都追求的,未必是正确的;当下人都不以为然的,未必没有价值

[原文]师古不师今,舍举世共趋之辙;依法不依人,遵时豪耻问之涂。

[译文]学习古圣先贤的行仪,不学习现代人时髦的做法;依法理处理人事,不依人情处理人事,只走时下志得意满之士不愿问津的路途。

现代人追求的未必都是科学的。以宝石为例,如果当代人对它普遍、过度追求,这种天然矿产就会在我们这一代或几代人手里完全挥霍掉,从而剥夺子孙后代的消费权。还有,富人过度占有豪宅(例如在不同地方拥有别墅、城堡、森林、草地、海岛以及高档公寓等),不仅挤压着平民的生活空间,而且还压缩了人类的朋友动物的生存空间,威胁着生态平衡。

自有人类出现以来,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为了生命的长久和生活的快慰,人类总是在吃、穿、住、行、用五个方面追求所处时代的科技、文化、生产发展所能提供的最大限度优裕的生活质量(即最佳消费质量)。当然,由于各自然人在社会所处的地位、分工不同,事实上每个人、每个群体由于拥有的权力或财富不同,因而消费的水平也决然不同。在奴隶制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和一般的老百姓所拥有的消费资源、能力是根本不同的,因此,皇帝可以在皇宫中过着天堂般的生活,而贫苦老百姓仅维持着衣蔽体、不饿死的“消费水准”。

皇帝和富人为了长寿,为了生活得快乐,追求吃得好,住得舒服,一切使用的器物最好,还有各种人侍候,自己不需要出力出汗干体力劳动,他们认为这样便可不再生病,从而延长自己的寿命。

但遗憾的是,皇帝和某些富人的过度超水平消费往往并没有使他们长寿,有的帝王在锦衣玉食的奢侈消费中反而过早得病死了。例如魏文帝曹丕,他当上皇帝后,极尽奢华,在后宫过着糜烂生活,仅当了七年皇帝,四十一岁便去世了。清朝的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其“消费水平”都极高,但寿命也都不长。

当下人都不以为然的,未必没有价值。比如清心寡欲,比如吃素,这对人的生活和健康都很好,虽然一时没有大鱼大肉吃着痛快,但从长久来看,是有好处的。

一个人,只可以给自己的父母下跪,只可以对自己的老师鞠躬,绝对不应当对权贵与金钱低头。但如今,大多数人正好反了。

在处理人事的时候,要理性,不要掺杂太多个人感情在里边,否则,容易失去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