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
一个死囚在中山公园悠然独酌。旁有韭菜四碟,美酒一瓮。空气死寂,鸟儿归林,只有死囚不时发出朗朗笑声,且曰:“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酒毕,他高唱《国际歌》徐步前往刑场。经过街衢之口,见一瞎眼乞丐,回首一顾,似有所感。来到刑场,此人盘腿而坐,昂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饮弹而亡,年仅36岁!
这位面目清秀的伟男子,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理论家、文艺家瞿秋白。
瞿秋白于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父亲名世玮,字稚彬,信道教,是一个落魄书生。母亲金衡玉,是一位颇有文艺素养的贤慧妇女,生有五个子女,最疼爱长子瞿秋白,在他年幼时曾给他亲授古典诗词。1916年大年初五,因债务压身,金氏用烧酒吞下两匣火柴头,自杀身亡。母亲之死对瞿秋白打击极大,有《哭母》七绝一首为证: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旧痕新。饥寒此日无人管,落上灵前爱子身。
1917年,瞿秋白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翌年,他领导俄专学生投身到五四运动之中。1920年春,瞿秋白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瞿秋白以《晨报》记者身份访问苏联,写了四本书和大量通讯,包括《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俄国文学史》、《俄罗斯革命论》、《苏维埃俄罗斯之经济问题》、《劳农政府之内政外交之新局面》等,成为中国新闻界全面报道苏俄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党建、工运、农民、民族等问题的第一人①①参见杨之华的《回忆秋白》第30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在苏俄期间,瞿秋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是张太雷。
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国,接编了《新青年》杂志,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做宣传工作的同时,他兼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主讲社会科学概论和社会哲学。上海大学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合办的一所大学,校长是于右任,邓中夏是总务长。下设三个系:社会学系、中文学系、英文学系。教师队伍堪称一流:张太雷讲政治,蔡和森讲家庭、私有制之起源,沈雁冰讲希腊神话,俞平伯讲宋词,田汉讲英美诗,陈望道讲古文,邵力子讲《易经》……但同学们公认瞿秋白是最好的教员。
上海大学是瞿秋白情感历程上的丰碑,因为在这里,在丁玲的帮助下,瞿秋白与丁玲的女友王剑虹恋爱并结婚。不幸的是,瞿秋白的第一个爱人因病早夭①①引自丁玲的《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回忆与随想》,见《忆秋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也因为在这里,瞿秋白结识了后来的妻子——杨之华。“我和秋白是在上海大学认识的,”杨之华女士回忆说,“他穿着一件西装大衣,手上拿着一顶帽子,他的头发向后梳,额角宽而平,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与他的脸庞很相称。他和蔼亲切地微笑着,打开皮包,拿出讲义和笔记本,开始讲课了。他的神态安逸而从容,声音虽不洪亮,但即使站在课堂外的同学也能听到。……同学们都说秋白讲得好,内容丰富极了,有的说他有天才……①①见杨之华的《忆秋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这时的瞿秋白只有二十五六岁,才华横溢,风度翩翩,是一位干练的社会活动家。他口诛笔伐,与国民党右派炮制的“戴季陶主义”和中共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作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均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在汉口主持召开党的“八七”会议。出席会议的有24人,包括共产国际代表、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监察委员、共青团代表、湖南、湖北代表和军委代表。瞿秋白和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作了报告。瞿秋白代表临时中央常委所作的《关于将来工作方针》的报告,强调党的基本策略是独立的工农阶级斗争,要建立革命军队,要以军队发展土地革命,组织农民暴动。他宣读了《最近农民斗争的议决案》、《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党的组织问题议决策》和《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号召全党同志继续斗争,发动湘、鄂、赣、粤四省农民举行秋收起义。在这次重要会议上,组成了以瞿秋白为首的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向忠发、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彭湃、任弼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彭公达、张太雷、张国焘、李立三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由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这一年,成为党的领袖人物的瞿秋白年仅28岁。
在与斯大林、布哈林等人交换意见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瞿秋白向大会提交了《中国革命与共产党》的长篇政治报告。在这篇洋洋洒洒八万多字的著作中,瞿秋白明确指出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权主义革命,主要是反帝国主义的民权主义革命,而以彻底的土地革命为其社会内容。在这场革命中,中国无产阶级必须争得革命的领导权。由于瞿秋白、周恩来等人作风民主,所以这次大会开得生动活泼,代表们畅所欲言,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浓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84人,候补代表34人。除了瞿秋白,周恩来、刘伯承和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分别作了报告。大会选举了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忠发被选为总书记,周恩来任组织部长,李立三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向忠发、项英、周恩来、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罗登贤等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没有出席大会,仍被选为中央委员。由于共产国际的干预,瞿秋白的领导地位被排斥。
六大之后,瞿秋白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直至1930年6月。他多次为共产国际起草有关中国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等问题的文件,积极宣传中国革命,并进行了大量而有成效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位杰出战士的卓越才干。当时,受他领导的还有张国焘(驻共产国际代表)、邓中夏(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王若飞(驻农民国际代表)、陆定一(驻少共国际代表)等。瞿秋白在共产国际期间,非常关注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主张“努力巩固农民的游击队,努力扩大游击战争,尤其是朱毛的部队”,并高呼“毛泽东红军万岁①①见丁守和的《瞿秋白思想研究》第36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从苏联回国后,瞿秋白于1930年9月24日在上海主持召开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停止了组织全国总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计划,恢复了党、团、工会的组织工作。李立三公开承认错误,并离开了中央的领导岗位。由于瞿秋白在党内的威望,三中全会后他实际领导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但是,共产国际决意更换中共领导层,用它培养的“年轻干部”王明取代瞿秋白。1931年1月7日,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根据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报告和王明《两条路线》小册子的论调,集中批判瞿秋白的所谓调和路线。瞿秋白被撤掉党的领导职务,开除出政治局。王明宗派集团占据中央领导岗位后,对瞿秋白穷追猛打,手段极其卑劣。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身心饱受摧残的瞿秋白在上海同鲁迅一起,参与并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瞿秋白与鲁迅的相识,是由于茅盾和冯雪峰的介绍。他们心神相契,结下了深厚而真挚的情谊。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缉捕,瞿秋白经常躲到鲁迅家中。每到危难之际,鲁迅总是无畏地伸出救援之手,尽其所能地安排好这些战友的住宿和生活。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对这一位稀客,款待之如久别重逢有许多话要说的老朋友,又如毫无隔阂的亲人(白区对党内的人都以亲人看待)骨肉一样,真是至亲相见,不顺拘礼的样子”。当时,鲁迅住在北四川路附近的一个公寓里,“四周都是外国人住着,比较寂静的,正适宜于我们迎接这样一位过着地下生活的革命者”①①引自许广平的《瞿秋白与鲁迅》,见《忆秋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瞿秋白与鲁迅可谓无话不谈:文学创作,翻译技巧,文坛斗争,政局,战争,苏区,生活。他们相互赞赏,相互学习,相互之间展开真诚的切磋和批评。
1933年底,临时中央决定调瞿秋白到江西中央苏区工作,出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兼教育部长和苏维埃大学校长。行前,瞿秋白特地去和鲁迅叙别。许广平回忆说,“这一次,鲁迅特别表示惜别之情,自动向我提出要让床铺给秋白同志安睡,自己宁可在地板上临时搭个睡铺,觉得这样才能使自己稍尽无限友情于万一”。瞿秋白把编成的文稿交与鲁迅保存,不期成为永诀!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左倾宗派主义分子故意让长期患有肺病、身体欠佳的瞿秋白留下打游击,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用心极其歹毒。据伍修权回忆,“有的为左倾路线领导者不喜欢的干部,则被他们乘机甩掉,留在苏区打游击,如瞿秋白、何叔衡等同志,身体根本不适宜游击环境,也被留下,结果使他们不幸被俘牺牲……①①《伍修权同志回忆录》,见《中共党史资料》,第1辑,1982年出版。转引自丁守和著的《瞿秋白思想研究》,第56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留下来领导游击战争的陈毅把自己的一匹好马送给瞿秋白,让他赶上长征大部队,瞿秋白却表示要服从组织的决定。
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等人由江西转移至福建省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小径村,突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何叔衡壮烈牺牲,瞿秋白不幸被捕。敌人对他刑讯多次,瞿秋白都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他佯称自己叫林其祥,是军医,在国民党里供职,与红军作战时被俘虏过去。但是,叛徒把瞿秋白供了出来。瞿秋白哈哈大笑,说:“我就是瞿秋白。这算是演了一幕很滑稽的戏!”蒋介石派人劝降,被瞿秋白断然拒绝。据周建人称,瞿秋白被捕后,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中央高级干部会议,讨论要不要处死他。蔡元培说像秋白这样有天才的人,在中国不可多得,主张不要杀他,但戴季陶等国民党反动分子坚决要杀害秋白①①参见杨之华:《忆秋白》,见《忆秋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瞿秋白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使敌人无计可施,蒋介石下令:“劝降不成,就地枪决。”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长眠于长汀西门外罗汉岭盘龙岗的一块草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