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1740200000046

第46章 作者点评

谢灵运一生崇尚奢侈,纵情山水,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尤其长于山水诗。他在政治上没有多大才能,但却“自谓才能宜参权要”。他数次遭贬,常怀愤惋,晚年造反,被当朝所杀。毛泽东在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南史·列传九》中,仔细阅读圈点了有关谢灵运及其家族的历史资料。他对谢灵运的生平事迹十分了解,因而能够透过谢灵运创作时的最初情景去体味其内容,并从中揣摸他的创作心态,读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特殊信息。《登池上楼》是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所作。“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反映了他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所以毛泽东说他“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当然,谢灵运的造反,是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引起的铤而走险,毛泽东的批注,说他的矛盾是“想做大官而不能”,对他的政治行为并非持同情态度。

但毛泽东并不以诗人的政治品德而否定其作品。在《古诗源》中,收有谢灵运的24首诗,毛泽东作了圈画的有22首。在编者注释中,评价谢灵运的诗“一归自然”、“匠心独运”、“在新在俊”等处,都有毛泽东画的线和圈。其他如《昭明文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谢灵运的诗,毛泽东也圈画了不少。这些都表明,毛泽东对谢灵运的诗是欣赏的,只可惜直接的评价太少。

谢灵运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七个皇帝,饱尝了晋宋之际这个动荡不安时代的痛苦和不幸。作为高门望族的旧士族子弟,他有着强烈的门第优越感。他本来就瞧不起武将,更何况刘裕所统率、赖以发迹的北府兵又为其祖父谢玄一手创建。要谢灵运向自家门下的一个“老兵”摧眉折腰而又心甘情愿,在事实上是办不到的。在晋宋这场易代之变中,谢灵运及其家族的同情倾向于司马氏晋室一面,但刘宋新贵集团的崛起,来势迅猛,无法抗拒,他们只好随波逐流,表面敷衍,以保全家业。谢灵运和刘宋王朝的关系就是建立在这种脆弱的基础上的,谢灵运被视为文学侍从之士,而不被授以权要,致使他“常怀愤愤”,流露出对刘宋王朝的极端不满。但作为一个封建文人,他对刘宋王朝的不满多表现为不理政事、放纵恣肆、寄情山水等消极对抗上,一直到最终被逼上梁山,方才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这充分反映出他软弱的一面,也是魏晋以来很多文人的共同特点。

谢灵运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工诗文、善书画、通史学,还精通佛老之学。他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可惜大多散佚。今天所能见到的,除《大般涅泳》之外,还有诗九十多首和文四卷。但他的主要成就,则在于诗歌,尤其是山水诗。

魏晋时代崇尚清谈,这种风气浸袭到诗歌创作的领域里,造成了玄言诗的盛行。这些玄言诗淡乎寡味,近似于老庄哲学的有韵注疏,既谈不上缘情言志,也谈不上风华辞采。东晋后期,描写山水的作品逐渐增多,诗风开始转变,但真正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完成这一转变,使山水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的人,则是谢灵运。

谢灵运的山水诗,描写范围很广,浙东的永嘉、会稽和江西的庐山、鄱阳湖等著名风景区,都进入了他的视野。他的山水诗,比较真实地再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某些诗篇如《夜发石关亭》、《石门岩上宿》等,叙事、写景、抒情三者完美结合,不仅山水形象鲜明如画,而且诗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坎坷身世的感慨。因此我们欣赏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要注意山水的性情、气象,同时更应该注意诗人的性情、气象在作品中的印痕,方能深入理解其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谢灵运在山水诗的艺术技巧和风格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由于山水诗是新的艺术形式,过去的作品中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技巧,所以作家必须自铸新辞,精心刻镂。谢灵运在山水诗的创作中,采用了多方面的艺术手法,准确地捕捉大自然的各种形象,形成了鲜丽清新的艺术风格。鲍照说:“谢五言如初发英蓉,自然可爱。”同时,谢灵运的山水诗,在神理、气韵上亦往往高人一筹,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百川赴巨海,众星环北辰”等诗句,气韵充沛,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方东树说:“谢诗力厚思深,语足气完,字典句浑,法密机圆,气韵沈酣。”在其他诸如形象塑造、结构布局等方面,谢灵运皆多所建树,积累有宝贵的经验,给后人提供了有益的艺术借鉴。

当然,由于谢灵运一生颠簸于政治斗争的风浪之中,隐而复仕,仕而复隐,隐逸和佛老思想一直陪伴着他。他将这种思想带入到他的作品中,表现为明显的缺点,如玄言词句多,辞藻堆砌多,往往有句无篇,甚至有些词句流于艰涩险怪。而且,由于他在政治生活、个人品德以及思想意识上都有许多可以非议的地方,这使他的诗篇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很少看到值得肯定的进步理想,纵使有对时政的不满,也不过属于个人的怨望。

尽管如此,谢灵运仍然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在促使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化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他之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过营养,以山水为题材的山水诗、山水游记也源源而出,这些绚丽多彩的作品,使中国文学宝库增添了奇光异彩,光芒四射。

(傅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