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约公元1330年—公元1400年),名本,一说名贯,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罗贯中的生平事迹多不可考。仅知他“与人寡合”,与《录鬼簿续编》之作者贾仲明为忘年之交。相传罗贯中曾师从施耐庵;一说是施耐庵的门人。他曾参与施耐庵《水浒传》的修改加工工作。罗贯中生活在元明政权更迭的动乱时代。他曾参加过反元斗争,和元末义军首领之一的张士诚有过联系,或谓其参与张士诚的幕府,有志于辅佐帝王,成就大业。朱元璋统一全国后,罗贯中难以得志,转而从事小说、戏曲的创作和改编等。
罗贯中一生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状态之中。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复杂,烽火连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罗贯中也被迫东奔西走,并于漂泊历程中感受到黎民生计艰难,了解到社会的黑暗。他十分厌恶统治集团“争名利使尽奸猾”,便用演义形式抒发自己的各种感受,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表明对统治者的不满。
罗贯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全力创作通俗小说的作家。经他改编、润色、加工的长篇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等三种,但后二种已亡佚。罗贯中的词曲创作也造诣颇深,他还会制作谜语。然而今天所留存的他的小说,都是经过增删和修改的,其中《三国演义》和《三遂平妖传》保留了原作基本面貌,改动不大。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中最杰出的巨著,开章回体小说之先河,在中国文学界享有盛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国演义》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刊印的嘉靖本,共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节,每节有七言单句回目。继嘉靖本后,新刊本大量涌现,它们均以嘉靖本为主,只做了一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的增删、卷数和回目的整理工作。明末《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将原书二百四十节合并为一百二十回。到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全书回目和情节、文字都作了全面的加工润色,并且添上评语。因而毛本《三国志演义》成为清以来最通行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