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祭祀仪式的传承者
1.曲峧社张乃林
(1)生活经历和传承经过
张乃林,男,生于1927年6月,河北省涉县索堡镇曲峧村人,自幼聪明好学,住在曲峧村磨盘山奶奶庙山脚下,从小爱好戏曲、民间剪纸、纸扎等工艺,善于钻研古庙建筑艺术。从11岁开始,学习庙会值社的组织安排、道具制作、音乐鼓点和娲皇宫朝拜女娲的祭祀活动等。因他多才多艺,乐善好施,德高望重,被周边三乡五里的群众尊称为“张先生”、“张维首”。
张乃林主要从师于本地陈家庄陈书廷,因陈书廷爷爷陈仁是1937年“七七”事变前娲皇宫庙会曲峧社维首,故其跟随师傅陈书廷所学庙会值社各项祭祀活动和庆典礼仪都很传统。1938年、1939年他随其师傅参加过两届娲皇宫庙会值社活动。从1940年至2001年,随着历史和社会变迁,娲皇宫庙会民间值社活动一度停办。2002年农历十一月,随着民间恢复对女娲的朝拜,于2003年农历三月初一恢复民间庙会值社。张乃林与其师陈书廷和本村张银锤、樊三全、高银顺等在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群众成立了娲皇宫庙会曲峧社,筹资5万余元购置了服装道具,并在本村老艺人宋运成的具体指导下,将值社音乐鼓点传承下来,从2003年至今连续举办了多届娲皇宫庙会值社活动。
(2)传承谱系
(3)主要成就
他修改祭祀音乐、鼓点,使之更符合祭典所用。他设计了请神、送神的花轿等道具。他牵头组织举办的娲皇宫庙会值社朝拜女娲活动先后被省、市、县电视台录制报道,为规范民间祭祀活动作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涉县人民政府授予他民间文化艺术工作先进个人和第二届女娲文化节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12月被河北省文化厅评为首批河北省民间文化传承人。2008年6月,被河北省文化厅评为“女娲祭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申报国家级传承人。
2.娲皇社张进庭
(1)生活经历和传承经过
张进庭,男,生于1921年5月,河北省涉县索堡镇高家庄村人,是2002年娲皇社复社以来的维首,涉县女娲祭祀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现已去世。
清末张家为索堡镇的名门望族,家户殷实,世代书香。其曾祖张文选为咸丰、光绪时期的有名士绅,热心公益,是娲皇社高家庄村维首。咸丰二年(1852年)三月十五日,娲皇宫因进香者不慎,山上山下被火焚毁。张文选上下奔走,与众乡邻捐银160余两,并佐当时知县李毓珍主持兴建。民国23年(1934年),乡约补送“恩贡”镏金德望大匾,被人尊称为“张老先生大人”。张家五代均致力于娲皇社,其父张其昌为民国24年(1935年)修·女娲祭典省级传承人张进庭(已故) 补三阁及吕仙等庙的经理之一,张进庭为娲皇社最后一任香劳。2002年娲皇社复社后,老人于82岁高龄又与人一起指导了2003年值社的组织安排、队伍排列及祭祀庆典礼仪等。其家族传承谱系为:1853年传承人为张文选,继其后传承人为张辉之,民国24年(1935年)传承人为张其昌,1940年至2005年传承人为张进庭,2006年至今传承人为张怀柱。
张进庭的实践经历非常丰富。张进庭的师傅是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的父亲张其昌。张其昌1926年~1939年主持唐王峧沟“女娲社”朝拜女娲的民间祭典活动。随后由师傅传授张进庭主持1946年~1966年民祭女娲活动,他很快掌握了祭祀所用的服装、道具并进行值社的组织安排。2002年娲皇社复社后,他亲自指导了2003年值社的组织安排、队伍排列及祭祀庆典礼仪,传授了祭祀音乐、鼓点等,现已传承给其子张怀柱。2003年~2007年指导“娲皇社”祭典女娲活动。现已将部分技艺、组织方法分别传授给“娲皇社”石海中、陈长榜等8人。
(2)传承谱系
(3)主要成就
张进庭的技艺特点包括:A、组织值社有严格的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B、祭祀女娲用的服装、道具、纸扎都具有突出的祭典文化特点。C、祭典音乐、鼓点吸取了民间很多成分,也融入了道教、佛教的祭祀音乐。
张进庭的主要成就是:修改祭祀音乐、鼓点,使之更符合祭典所用;设计了请神、送神的“辇”等道具;2005年12月被河北省文化厅评为首批河北省民间文化传承人(娲皇宫祭祀司仪代表人物);2008年6月,被河北省文化厅评为“女娲祭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另有影响的是陈廷深,男,清末附贡、儒学正堂,民国时期省议会议员,涉县索堡镇高家庄人,民国时期娲皇社著名士绅,热心公益。与他同时期的娲皇社维首还有文童樊树平等人。当时流传着“抖大派樊树平,抹抹画画是陈增,小手小脚老林年,受气谷桩石李成……”
3.温村社传承谱系
4.索堡社传承谱系
5.桃城社传承谱系
6.弹音社传承谱系
二、女娲祭祀载体的保护者
原涉县文物保管所所长程耀峰一生参与操办许多事,其中最有意义的大事是具体实施保护和修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涉县女娲祭祀文化的重要载体娲皇宫。
程耀峰1927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出生,1946年参加工作,先到井店镇禅房小学任教,后任王金庄、常乐等地的中心小学校长,1952年冬调县文化馆,在搞戏剧创作的同时负责文物保护工作,从一个写故事的人变成了故事中的人。
在他的具体努力下,从1976年开始,保护和修缮娲皇宫的工作正式开始。他1978年到文物保管所后,又进入高潮。
起因是这样的。一天,程耀峰曾任过中心校长的常乐村的刘林、刘运昌两位村民找到他,说是娲皇宫的三阁楼塌了一个大窟窿,还有不少地方“墙壁里外倒,椽扉根根烂,房檐挂鸟巢,殿堂成牛圈”,要不马上维修后果不堪设想。程耀峰知道他们心急,可他的心里更急,这么重要的物质遗产可不能砸在自己手里啊。他马上组织人手进行修理,可是社会上好多人又不理解,从内心里认为这是封建迷信行为。不仅如此,有些同志还先发制人到县领导那里反映“情况”,甚至有一位村支书还在索堡农机站门口遇到他时当面指责他:“你弄的个啥?纯粹是保护封建迷信,干部群众都有意见呢!”
程耀峰的嘴头儿不让,反问道:“按照你的意思,保护娲皇宫就是坏人,可是每天有那么多人到这里参观,也都是坏人啦?就是你自己和家里的人也有好多次上去吧?”
有意思的是,这个人在程耀峰的影响下后来转变很大,还成为了娲皇祭祀的积极分子呢。程耀峰开始一心一意修缮,陆续从省里争取资金8万元,再加上自称是女娲娘家人的沙河村村民双凤和苗叶等积极分子的自愿捐助,修缮工作进展顺利。1979年12月4日,娲皇宫开始销售门票,这是河北省的第二家,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娲皇宫的修复保护。2002年,出于年龄原因,程耀峰离开了他工作了几十年的文保所,这时的娲皇宫已成为全国的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文保所赠他“文物功臣”牌匾,群众为其刻碑送旗,上书:“好干部程耀峰”,“德高智广、胆识过人、无私无畏、劳苦功高。”如今,在历届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实施下,涉县女娲祭祀文化成为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重要载体娲皇宫已成为河北的亮丽名片,为晋、冀、豫三省交界中心区域的老区涉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很多人又忍不住念起这位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性格倔强的文保所长。
三、女娲祭祀文化研究和整理者
李长荣,1946年7月出生,涉县东戌村人,1968年4月参加工作,1986年毕业于河北省委党校。历任西戌工商行政管理所所长、县工商局办公室主任、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涉县政府打假办副主任、涉县工商局党组组织委员、机关支部书记、工会主席职务。1988年至1991年连续四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知识分子”。1992年至1995年被邯郸市总工会评为“优秀工会主席”。1993年至2004年连续十二年被县总工会评为“优秀工会主席”。2005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他1998年在郑州参加华夏文化国际研讨会,被选为副主席。1999年6月8日应国际名人交流中心的邀请在法国巴黎参加首届国际“跨世纪人才”命名大会,会上被授予“跨世纪人才”金奖,并到欧洲的德国、意大利、荷兰等18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利用多种形式和场合宣传女娲文化。20多年来,他在国内外发表28篇论文,对传承弘扬女娲文化,提高涉县娲皇宫知名度作出了不懈地努力。
2004年5月,他受县委、县政府的委托具体筹备女娲文化研究会,于11月3日由县民政局批准正式成立。成立大会由涉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参加,他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文联、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于2006年4月命名涉县为“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他又被任命为常务副秘书长主持全面工作。2005年他撰写了女娲文化节祭文,2006年11月26日在香港发起成立国际女娲文化研究中心,他被选为主席。2008年11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北省文联,涉县县委、县政府,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在涉县隆重举行“中国女娲文化首届高层论坛”。李长荣撰写的论文《人文始祖——女娲》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赞扬,并被收入《中国女娲文化首届高层论坛》一书。
他还与李巨平合作,用8年时间编撰了29集历史神话电视连续剧《女娲》。他还发现了道光十四年古碑文上“自汉迄今七千九百余岁”的记载,破解了娲皇宫八大之谜,对于研究娲皇宫文化提供了确凿的证据。《燕赵文化》、《邯郸人文》、《邯郸文化》不断刊登他写的有关女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