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涉县女娲祭祀文化
17433700000016

第16章 涉县女娲祭祀文化的载体(3)

娲皇庙位于涉县城东北4公里的涉城镇北岗村西。始建年代无考。清雍正四年娲皇圣母殿碑文载:“尝闻断鳌立极,四维赖以永持,炼石补天,五曲由之不坠,佐庖牺而成帝治礼,始婚姻扶其工之乱,天常边参造化此明祀所以不替,而庙貌于今为昭者也。兹因北岗村西偏旧筑石为洞口,行人往来其下,古先生又于其上建立娲皇圣母殿。凡三楹,后有□□登重修之,盖一乡之锁钥,而往来之襟喉也。忽于康熙六十年遭火,而殿遂毁,一场木石,荡然无存。盖数年于此矣,而年荒民歉,百务维艰,复之诚难其人也。今有本乡生员江正儒,触目动心,念是乡之屏翰实在于此,岂可废而不修?但一人不能独理,遂于雍正三年二月内会合乡众公议,维首生员李章棂、杨懿德,乡民崔发、李讲法、李忠义、张翰、李从贤、江法宽之数人者,皆欣然乐从,募化经营,各殚其力,不避艰苦。故于雍正四年十一月厥功告成,黝垩丹漆,举以法抑,且殿成之后复于隙地修书房一所,以为乡人子弟春弦复诵之区也。时有善人李定清、李忠孝,见其地之缺而不方也,则又施其附近之地基,而乃无减焉。是役也,有总理者、有募缘者、有经理度之者、有督催者、有效力者,而追收布施者则江禹臣母张氏,亦与有力焉。噫嘻,物之废兴成毁有数年谋之,不足一年□之有余者,方是殿之火也,数年之间霜露草莽,荒凉寂历岂复曰有今日耶。诸君经营悴屠,竟以复新,使乡之父老子弟,或岁时伏腊,或朔望焚修,无废祀典,而士之异业于兹者,朝夕讲贯敦孝弟忠信之风,明天经人纪之大纲,女娲氏垂世立教之旨,岂不大明与由,斯以言则诸君子经理之力,不盖不可设而不口矣,后之人有与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殿之常不朽也夫。”该庙占地约2亩,坐北朝南。现在建筑北殿、西殿,均面宽三间,进深一间,雕梁画栋,青瓦覆顶。北殿内塑有女娲圣母、碧霞元君、紫霞奶奶、云霞奶奶像。西殿内塑关羽像。另有旧碑一通。

(3)井店镇台北村娲皇殿

位于井店镇台北村大庙内,内供娲皇圣母外,还有碧霞元君、二子老母、金灵圣母。该庙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崇祯六年被焚。清顺治九年重修如初。康熙五年又盖戏楼一座。

该庙以碧霞元君为主,女娲为辅,每年的重大节日和每月的初一十五都举行祭祀活动。

四、碧霞元君、城隍、吕祖、昭福寺

这是在涉县一带围绕碧霞元君、城隍等有代表性的载体和社火活动,是女娲祭祀文化的重要辅助部分。我们在这里一并介绍。

1.碧霞元君奶奶庙

碧霞元君是与五岳大帝并列的大神,在涉县也有一定影响。她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俗称为“泰山奶奶”、“泰山老奶奶”。元君为应九气而生,受玉帝之命,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相传碧霞元君神通广大,祷之则灵,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索堡娲皇宫内几处女娲像旁供有其塑像,而涉县专门供奉碧霞元君的奶奶庙位于涉县城东北20公里的井店镇禅房村北青阳山上,在当地俗称东顶奶奶庙。

青阳山最高峰海拔934.4米。青阳者,春天也,为灵秀之钟。该山因“日月照临,青光和煦,林壑俱美,望之蔚然”,故名“青阳山”,又因该山主峰耸峻,两麓如翼,恍若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名“凤凰顶”。

清康熙五十九年重修碑记载:“碧霞元君行宫募引武邑,西行九十里,其地有山,名曰:青阳山。其山之峰有碧霞元君宝殿一座,风雨毁坏,其由来久矣。经山之阴阳有姚家庄、李家庄二处。禅房村四村皆常于此祷求乎时,和年丰物阜民安者也。今楹角隳圮,不敝风雨欲成。

厥事林山居穷民有难为力者,是以预叩施主,异笔姓氏王注募薄以便屈指计收布施,除附近居民外,复叩贤宰贵官仁人义士,或捐廉奉,或输义余,不拘多寡,助成巨举,刻铸金石,留芳万载,募缘人姚王坤、陈起利、李石昌三人乞化钱银,随布施各舍资财开列于后。”

清雍正七年重修碑记又载:“涉邑之东,武邑之西,其间去村数里,有山曰青阳洞、曰朝阳顶、曰凤凰。其曰青阳,其曰朝阳,不过曰青光和煦,日月照临耳,至谓顶,曰凤凰。其义何?居母众以凤凰鸣矣,于彼□冈作庙於斯而神益灵焉。以是而名欤,况此山虽非岐山之境,而中峰耸峻,两麓如翼,恍如凤凰之形,故以是而命名。若我三家圣母,共九龙尊神处於斯也。湛恩汪灭,群生澍濡,威灵洋溢乎方外。但世远年湮,不无敞庐之悲。时有李广珍被神灵感及,即以维首自任,又请四村首事举觯俯伏而言,曰青阳山神像庙宇当为补葺。余虽以维首自仕第,恐寸之微,岂能澄黄河之大?乞诸居董其成众月。唯所虑者工程浩大,囊赀无暨,遂议四村男女二十余人,即地赶口募化,九年十年后,出募化凡三全焉,得数百余金。工始与斯时首事,同乃心一,乃志庶役,佣二胼尔乎,胝尔足竭力争先,恍如灵台子来之咏,是则神像庙宇俱仍旧重新,惟背向洞新塑神像,行宫献殿,其歌舞楼悉易石楹四根,以为千秋永固,建立戏房四间,使优人无野处之尤。是工也,兴於戊子,吉竣於晕庚,眼寅历三年而功,竟由是神像焕焉。庙宇焉。登斯山也,莫不月美。战输奂不图为功之至於斯也。向非神之灵也。奚有如是之赀财,岂能成如是之功战,以灵鸟命名而谓神之益灵者,不其然乎,聊叙俚言,以垂不朽云尔。”

青阳山奶奶庙类似娲皇宫,分顶上、顶下两处建筑,中间以盘山石阶相连,只是规模较小,地形有异而已。顶下建筑完好,有圣母行宫、献殿,还有九龙宫、三官庙、戏楼等残基和石碑十几通;拾阶上攀三百余米,经灵官庙、南天门,即到“众山皆小,唯我独尊”的凤凰顶。顶上孤庙屹立,恰如凤凰顶冠。庙内供碧霞元君。庙外有石护墙栏,凭栏远眺,视野无限,三省七县皆依稀可见。每年农历三月初六至初七的青阳山庙会期间,还可观“高山僻野起闹市,摩肩接踵登天衢”的动人场面,使游人留连忘返。上有楹联写道:

行媒婚媾自古及今人伦大道蒙圣泽炼石补天由中达外仁育宏恩赖神功九五躬登布化宣猷功业参赞乎天地六龙既御民胞物兴德泽遍及于寰区此外,还有广生圣母、无生老母、南海老母、梨花老母等数不胜数。

2.涉县城隍庙

据涉县政协康喜英女士考证,城隍,又称为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涉县的城隍爷因护佑百姓有功,明万历三年上疏京师请得旨封“灵应伯”,故而远近闻名。涉县民间对城隍更是信仰有加,在县城的牌坊路东段(旧县城的繁华地段)原建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城隍庙,相传始建于汉武帝时。是旧时人们祭祀的重要场所,也是涉县城过去最大的一座庙宇。每逢农历初一或十五,城隍庙香火鼎盛。是过去人们精神寄托、释放心灵空间的重要场所。

城隍的隍字本意为护城壕,城隍一词的古义就是护城之河。城隍作为神,据说是《周礼》记载蜡祭八神中的水(隍)和庸(城)衍化而来的。后唐愍帝时赐封为王爵,明朝时再追封为城隍。传说,明太祖早年曾栖身于城隍庙中,受到城隍的冥冥护佑,当上皇帝之后,对城隍神特别崇敬,大行封赏。故在明代对城隍崇拜达到极盛。后来整顿祀典,便下令各地城隍如行政建制称呼,例如都城隍、府城隍、州城隍、县城隍等。其庙宇建筑一如衙门。明太祖二十年,曾令各府、州、县将城隍庙改建成各级衙门的公堂一样。

涉县城隍庙古建筑群原建筑雄宏。坐北面南,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以均衡对称的正统方式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依次为灵应牌坊、大门、二门、卷棚、大殿、寝宫和东西两侧分别是方亭式钟楼二楼、子孙殿、土地庙、阎王殿、老章爷殿、关帝庙、十方院、道方院。城隍庙对面是戏楼。

全部建筑琉璃瓦盖顶、雕梁画栋、结构严谨、富丽堂皇、肃穆壮观。据家住城隍庙旁边的张洪老人描述:城隍庙正门前建造一座十几米高的木质结构牌楼,牌坊并列三道门,正中坊上悬挂金字额,上书“敕封灵应伯”五个大字,坊上木雕“龙戏珠”、“凤还巢”、“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给人以博大雄浑之感。四根大朱柱前护有雕刻精美、威严雄壮的石狮、石龙。庙门面宽3间,进深一间,庙门内两侧彩塑有“把门的将军”方弼、方相。二门前左右是石碑楼,内有两通敕建城隍庙的诰命石碑。二门过道两侧有站班、衙役彩塑,栩栩如生。卷棚前中轴线上有三米宽青石路引道,引道两侧是玉石精雕栏杆,栏杆顶部凿有不同形状的孔,是用来插半朝銮驾的。昔日,每逢庙会,殿前旗杆矗立,金瓜、钺斧、朝天镫,威风凛凛。阎王殿内供奉的是民间传说中掌管因果报应的十殿阎王,并有阴司刑狱设施,夜叉小鬼、黑白无常等,一个个高举刑具,面目狰狞。有被挖取心肝、割肉、断肢,上刀山、下油锅的,小鬼惊恐哭嚎的样子让人胆寒。还有牛头、马面,墙壁上有十八地狱塑像,生前作恶的人,死后要受尽各种刑罚。金桥银桥是扬善者的道路,所有布置皆以扬善惩恶为主旨。正殿殿前有天沟,正殿建筑奇巧精密,斗拱重叠,巧夺天工。绘有“八仙过海”、“圯桥纳履”、“女娲补天”等典故,殿内有3米高的城隍神像,气宇轩昂。城隍坐像前又有高一米七的城隍爷木制活架神像,可坐可立,各个关节均可活动。活架神像主要是为城隍爷出巡时用。寝宫内供着城隍爷和城隍夫人。城隍爷一身官老爷打扮,乌纱红袍,城隍夫人凤冠霞帔与城隍爷坐在一起。

1943年,城隍庙的主要建筑被日本侵略者烧毁,只有石牌坊和戏台幸免于难,原址现在被涉县供销联合社占用。“文革”中,那座精雕细凿的石碑坊也被拆掉。现在仅存建于明代的戏台。戏台为歇山式建筑,建造艺术精致,前后风格各异,坐南面北隔街与城隍庙相对。

古人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城隍爷就是一位“亲民之神”。城隍神的职责主要是保护县境内百姓,既有在冥冥之中保佑百姓安全、健康之职,又有监察和纠正阳世官员功过之责。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安邦,普降甘泽,判定生死,赐人福寿。因而城隍爷在民间备受敬仰。在过去,凡新官员上任,首先前往拜祭城隍,以示今后要为官清正,否则要遭神的谴责。

在涉县城隍庙正殿后,挂有一个大算盘,算盘约一米多长,上书“不由人算”四字,警示人们不在于你的如意算盘打得多美,而在于是否行善积德。否则,严惩恶罚,令你尝尽地狱里最痛苦责罚,永不得超生。在城隍庙的正殿明柱上还有两幅木制烫金楹联:其一,上联:行善必昌,行善不昌,祖上必有余殃,殃尽必昌。下联:作恶必灭,作恶不灭,祖上必有余德,德尽必灭。其二,上联:父子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下联: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会。两幅联语一是告诉人们要相信因果报应,二是劝导世人家庭和睦。书此联者非一般人物,乃是涉县河南店人——受过皇上三代御封的乾隆皇帝的老师扬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