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护现状
涉县作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是女娲圣迹和祭祀文化保护传承比较完好的地方,是中国女娲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和传承地。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女娲祭祀为主的女娲文化所蕴含的“造化自然、造福人民、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特质,已经融入涉县人民的血肉,渗透涉县人民的灵魂,成为涉县人民薪火相传的精神衣钵。
从2003年开始,涉县为了弘扬女娲精神,守护精神家园,在不遗余力地保护女娲祭祀文化遗产的同时,把发展女娲祭祀文化作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涉县的文化品牌强力打造。实施保护计划,成立由本地民俗、各级各类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全体乡镇文化站人员组成,宣传、文化、教育、文物、广电以及乡镇等部门广泛参与的专门机构,成立了县级女娲文化研究会,后又发展为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使“女娲祭典”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还连续举办女娲文化节,每年举办女娲公祭大典,邀请国内外高朋参加由涉县举办的中国女娲高层论坛,并与中央电视台、北京金尊影视文化传播中心联合摄制专题节目《女娲与娲皇宫》,在“在未知领域,我们努力探索;在已知领域,我们重新发现”的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顺便说明,现在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其实相关工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展,当时并没有专门的机构,只有党史、文史研究室,地名办,文化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女娲文化研究会等,各自通过不同的努力都直接或间接取得了研究成果,只是提法不一,各有侧重。
与此同时,为切实加大对女娲祭祀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涉县一方面深入发掘其内涵,邀请全国各地著名学者对女娲精神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地考证与定位;另一方面,系统收集和整理资料,先后编辑了《女娲文化》、《娲皇宫的传说》、《娲皇故事》、《女娲文化节资料汇编》、《女娲公祭资料汇编》、《娲皇圣母的传说》、《女娲九章》、《涉县女娲的传说》等作品专辑;拍摄制作了《涉县与女娲》、《女娲补天的地方》等影像资料,建立了“女娲文化”网站,组建了“娲皇宫艺术团”,创作了大型舞剧《女娲》,设计制作了30多个类别的女娲文化纪念品,还计划投资筹拍相关内容的电视剧等。使女娲文化在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深度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另外,在女娲文化节期间,涉县还举办了民优特产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协助国家广电总局和河北武警总队举办赴涉慰问演出、登山比赛、书画作品展览、娲皇宫笔会、民间文艺演出等。
以上成果的取得充分说明涉县女娲祭祀文化的保护传承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路子,形成领导干部带头,群众共同参与,上下联动的保护机制,主要有:
(一)各级领导参与的分工负责机制;研究、保护为一体的职责机制;资金投入定向、定额机制;发展、传承、开发、利用的定项目机制。
(二)建立传承人互相沟通、互补互学,完善传承内容的子项目充实丰富机制;建立专家学者指导,传承人、实施人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三)以原生态保护与深挖历史渊源、发展扩大分布区域为主的协调发展创新机制。
(四)树立人祖文化观、弘扬始祖女娲精神、打造开发与产业相结合为目的的产业开发机制。
附1:中国女娲文化首届高层论坛《涉县宣言》
巍巍太行,中华脊梁;昭昭日月,人祖娲皇。2008年11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北省文联、中共涉县县委、县政府、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在中国女娲文化之乡河北省涉县隆重举行“中国女娲文化首届高层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女娲文化专家学者和女娲圣迹地、纪念地的代表,怀着对始祖女娲的崇敬和感念之情,聚首女娲之都太行山中皇山脚下,追思女娲业绩,弘扬女娲精神。
在漫漫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中华民族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令世人赞慕的丰厚文化遗产。这些民间文化遗产承载着我们的思想、科学、艺术、宗教与哲学,记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我们过往生活的凭证,是我们兴旺发达的根脉,是我们民族和地域形象的名片,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石。女娲文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文化之一。普查、记录、整理、保护、研究、传承、开发利用宝贵的女娲文化财富,弘扬和光大女娲文化精神,既是时代赋予当代人的光荣使命,也是历史留给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站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我们与会代表向社会庄严宣告:我们将以拳拳之心,绵绵之躯,走向田野,走向农村,走进民众,用我们手中的笔、照相机、摄像机,普查、采录女娲文化,整理研究女娲文化;呼吁保护女娲文化资源,弘扬女娲文化精神,科学开发利用女娲文化,打造女娲文化品牌,服务当代两个文明建设,为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软实力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奋斗!
为实现这一使命,我们倡议:全国各地女娲文化研究组织和各位专家、学者,女娲文化遗存地的政府和文人志士,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牵手协作,加强交流,联合互动;动员一切有志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科学进步的各界朋友,加入到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女娲文化队伍中来,为使女娲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释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和影响而不懈努力!
二、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
传承人是涉县女娲祭祀文化延续的中坚力量和形式支撑,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全县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对于弘扬传承女娲祭祀文化,传承女娲精神,助推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涉县有关方面在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两方面将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1.保护
(1)对全县的传承人分门别类进行造册登记,建立专门档案,进行动态管理。
(2)对现有的尤其是年岁较高的传承人依据不同情况给予关心照顾,为其开展工作提供方便。
(3)利用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并向上级媒体推荐宣传有代表性的有广泛影响的传承人,提高他们的知名度。
2.培养
(1)请德高望重的老传承人利用多种形式向年轻一代传承女娲祭祀文化的具体形式和思想意义。
(2)组织本地的传承人交流心得。
(3)结合各乡镇实际,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
(4)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集》,其中把女娲祭祀文化等列为重要选项,让广大青少年在幼年时期就能受到女娲祭祀文化的启蒙教育。通过保护传承女娲祭祀文化,打造女娲品牌,使之成为推动涉县甚至邯郸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巨大动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女娲之都”,祭祀标志地。
三、涉县女娲祭祀文化的潜在危机
由于古老的农业文明逐步被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所代替,涉县女娲祭祀文化遗产正在面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承载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少部分逐渐在消失或消弱,民生方式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变,加之外来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使祭祀文化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在一天天减少,包括女娲祭祀文化在内的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濒临消亡,女娲祭祀文化的传承人也不断去世。而年轻一代对女娲祭祀文化的认识和传承也在不断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对民间朝拜式的祭祀文化的陌生和疏远,缺少创新的原动力;对传奇性的民间传说故事和娲皇民谣淡漠,满足于现有的阶段性成果,缺少进一步的挖掘整理。
一个重要方面是缺乏高素质的女娲祭祀文化传承者和后继研究人员,尤其是缺乏高学历、具有专业素质、责任心强的精英人才。
归结起来,还有一条主要原因就是专项投资不足,虽然县镇村三级已经作出较大努力,从2002年至今,县政府划拔专款1000多万元修建娲皇宫专线道路、女娲广场、制作安装9.9米高的女娲塑像,重新油饰彩绘娲皇宫各宫殿和三阁楼壁画,从2003年、2004年投资1500万元举办女娲文化节暨女娲公祭大典……但财力毕竟有限,而这种传承延续活动却是无限的。
就拿某镇文化站搜集整理涉县女娲的传说故事来说吧,参加了市里的培训会议,领会了精神,一回去就是具体落实,搜集、整理、申报、出版等等,都需要花钱,而这一切又往往得不到保障。可贵的是,他们并不气馁,硬是靠借靠挤搜集整理了不少涉县女娲传说故事,和县文化馆一起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最终先获得县通过,并辑印了《涉县女娲传说故事》。
再如各个村的民间祭祀,除曲峧、弹音等社享受县里的一点补助外,大都为民间自筹。以沙河村为例,全村分西头、寨上、船上、河里、南头五个巷口,也即五个分社,每个分社活动采取摸门鼻子的方式,就是每一年都会轮到一户负责该分社的所有组织工作,包括每家每户的集资、活动方案的制定实施等,全部祭祀活动结束后,再汇总所有开支,结余退还大家,不足的给予补齐。近十年沙河村为鼓励群众的积极性,每个分社给予二百元的补助。
还有,2003年至2004年,曲峧村、高家庄村、石家庄村自筹6万元,索堡镇集资2万元,县旅游局集资5万元,举办了两届民间集中祭祀摆社活动,还购置了所需用具、服装等物品。
由此可见,经费不足甚至断档是女娲祭祀传承中最大也最主要的潜在危机,仅仅依靠有限的民间集资是不够的。
以上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会对以女娲祭祀为主的涉县女娲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带来一系列潜在危机。
四、涉县女娲祭祀文化潜在危机的原因和结果
涉县女娲祭祀文化产生潜在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少对女娲祭祀文化的形式、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并彰显地方特色。虽然近年来逐步加大投资力度,使以娲皇宫为中心的重要载体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女娲像的塑造、补天广场的建立、补天湖和娲皇商业街工程的实施,在硬件建设上初步形成了符合国家要求的4A景区的完整框架,但这一切的推进需要与软件开发亦步亦趋,突出个性化,彰显地方特色,使框架与内涵杂糅在一起,符合众多人群的审美眼光。
(2)缺少对女娲祭祀文化具体形式有计划有重点的普及和指导,女娲对涉县来说并不陌生,可以说老幼皆知,但不少人尤其是年青一代对女娲的精神和内涵知之甚少,甚至连一些具体类别和形式也是一知半解,如果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3)缺少大手笔权威性的提升。虽已多次举办女娲文化节,娲皇景区成为国家级4A级景区,女娲祭典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全国有条件的地方都在发展女娲文化精品产业,抢占女娲文化高地,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让全国全世界更多的人来了解女娲祭祀文化。
(4)缺少更大幅度的经济支撑。涉县虽然先后投资近几千万元用于女娲祭祀文化开发,并争取一定数量的国家补助资金,精心打造女娲平台,塑造女娲品牌,并成功举办了女娲文化节,但从全国的站位来看,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只是举一县之力来推动这些工作,缺少更大幅度的经济支撑,不可避免地将制约一些工作的开展。
毋庸置疑,这些产生潜在危机的原因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女娲祭祀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缓慢,甚至滞步不前,更可能中断其间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