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生存与毁灭
1744700000022

第22章 雪域高原的选择(4)

但是在介绍情况时,罗戈太并没有谈太多的成绩和经验,相反地,谈得最多,最使他激动的却是不足和问题。他说,过去县林业局曾经在这里砍树——一直砍了20多年,禁伐后虽然不砍了,但对保护森林的宣传还远远不够;他还愤慨地反映,若尔盖至今仍然有人在偷砍森林,而一些检查站却不认真处理,特别少数领导还出面说情……看见国家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他“心里实在放不下”,准备对一些检查站进行整顿,“如果整顿不了,我就干脆回家去放牛……”

只有说到包座乡的藏族农牧民时,罗戈太面庞上僵硬的线条才变得柔和起来,他一再强调:“包座乡的老百姓在旧社会就爱护森林,现在仍然爱护,这个乡42年无森林火灾,从来没有人偷拉盗运,没得老百姓的自觉哪办得到?外地人来参观后,都说这里的森森管护得太好了……”他又说,上面对老百姓们奖励得太少,几十万亩林子一年的护林报酬只有几万元,今年已经8月了,管护费还没有总现,他希望我把这些问题向上面反映反映,不要挫伤了老百姓们的积极性。

在罗戈太的陪同下,我们穿过美丽的原始森林,到了包座乡乡政府所在地。

一谈起保护森林,乡干部们便兴奋而自豪。他们说,包座乡的森林并不属于“神山”、“神林”,之所以能保护下来,靠的是政府的工作和老百姓们的生态意识。老百姓们常说,这里是我们自己的家园,是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破坏了它,会对不起自己的子孙。因此只要发现有人在砍树,大家都会主动出面制止,甚至外地人到这里来收购中药材黄连,老百姓们也反对,因为乱挖药材,也会破坏生态环境。

正是由于老百姓们对自己家园的爱护,因此包座乡至今仍然山青水秀,即使在发洪水的夏季,包座河的流水也是清澈的。

包座乡的老百姓并不富裕,连乡政府都既不通电话又没有电灯,防火只靠一条挂在树枝上的电线作为“信息通道”。全乡唯一的“现代”交通工具是一台早就被淘汰了的老式“山鹿牌”吉普车,大雪封山的日子,全靠它和外部世界联系。过去县林业局在这里伐木时,全乡可以收入20多万元,人平纯收入达到七八百元,但停止采伐后,人平纯收入一下子降到300来元——这实在是极低的水平,应该算是典型的特困地区了,但老百姓们却从来不愿靠砍伐树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在当地的老百姓中,从来也没有发生过盗伐盗卖林木的事件。

阿坝州好几个县都流行一种“大骨节病”,包座乡五个村中有两个村是大骨节病区,患者全身骨节变形,腰背伛偻,连走路都十分困难。我曾经在路边看到过这种患者,十分令人同情。据说州政府曾想了很多办法调查病因,有人说是水的问题,有人说是土地甚至是粮食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定论。病区的老百姓当然更穷,生活也更加困难,但是他们也绝对不会砍树,他们为了子孙后代,为了长江中下游,自己做出了牺牲。

如今,政府已决定投资把这两个村的80多户农牧民全部搬迁到别的地方,在路边我们已经看见了正在建设的新村。

42年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这骄人的成绩也是全体乡亲共同完成的。每年冬天(从10月1日到第二年的5月31日)是防火的重点季节,乡和村,村和户层层签定责任书,乡包村,村包户,家长包每个家庭成员,学校包教师,教师包每个学生,连小卖部都有明确规定——禁止向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出售香烟和火柴。每户都有“防火公约”,吸烟的人要写下保证书,保证绝不在野外吸烟;到野外放牧时,要带上水和干粮严禁在野外烤火或烧茶……除此之外,乡上还以民兵为基础,组织了半专业化的巡山队,进行巡逻;在23个寨子中建立了21个防哨点,24小时值班,进山的人要登记,外地不相识者,不准随便进山……不管谁发现了火情,只要一敲锣,男女老少都会立即自觉地参加救火……

包座乡的老百姓们常说:我们这座山的背后就是九寨沟,这是世界自然遗产,万一失火烧了九寨沟,真没法向世界人民交代了!

在山乡的道路上,我看见了写着“为绿化祖国而奋斗”几个字的大幅标语。在如此偏僻遥远的藏族山村,如此贫困的老百姓们竟写出了这样的标语,我的眼睛潮湿了……

巴西沟的老百姓们除对这里的森林感到自豪外,还对这里发生的红军历史津津乐道。离包座乡几公里处,便是长征时发生包座战役的地方。这次残酷的战争共进行了两个月,双方投入了两万多兵力。当时国民党的胡宗南部曾在山沟里的大金寺旁设立了团部。红军在山上设伏,将胡宗南部装进“口袋”后又截成三段,战斗结果,国民党一位师长逃跑,团长、副团长被俘,被消灭了4000多人,红军终于为北上建立根据地打开了通道和门户。

战斗结束后,当地的老百姓们曾在战场上拾了许多枪,1995年还有人在山上拾到手榴弹,至今两边的山崖上还有战壕的痕迹。只是随着60多年岁月的流逝,当年国民党军的团部只剩下了断垣残壁,和大金寺并列一起,在血红的夕阳映照中,在辉煌的大金寺相形下,愈见其惨淡,让人看了后,一种沧桑之感油然而生。

红军还在这里召开过巴西会议,重申继续北上的方针。会址就在如今巴西森林经营所附近的班佑寺内。班佑寺那些厚达一米多、用黄土和石头堆成的墙已经坍塌,只留下了几节断墙和一片荒草,旁边又出现了一座新的喇嘛庙。据说20世纪70年代中央曾拨款让当地维修和恢复巴西会议旧址,但这笔钱被当时的县委、县政府挪去修大会堂了!

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留下的只有青山绿水,牧歌满野了。

贡萨寺和野生动物

在青海省索南达杰的故乡玉树州治多县考察时,我曾经瞻仰了一个对野生动物倾力保护的地方,这就是著名的贡萨寺。

玉树州和其他藏区一样,寺院众多,一个人口仅6万左右的囊谦县,竟有寺院70多座,对老百姓说来,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是,治多县却不同,全县仅仅只有一座贡萨寺,这是让治多县的领导们很是引以为荣的。

贡萨寺建寺已近900年,解放后曾被关闭,1981年经政府批准重新开放。

这个寺院的僧众共有160多人,和一些靠布施、靠捐赠过日子的寺院迥然不同,一直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走“以寺养寺,自主办教”的道路,提倡“爱国爱教,团结进步”。不仅大大减轻了信教群众宗教方面的经济负担和劳务负担,而且真正贯彻了佛家“众生平等”的教义,纠正了一些寺院靠布施、靠捐赠奉养的传统观念和特权思想。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贡萨寺目前已经养育了牲畜1400多头,培育了草地草山2.5万多亩,建立了门市部5处、饭馆1处、藏医门诊部1处,实现了自养自足并略有节余。

在达到自养自足后,贡萨寺的僧众们又在主持话佛格桑秋吉的领导下,本着“慈悲为怀”的精神,积极资助公益事业。寺院收养了72名孤寡老人,为他们解决了生活问题;为贫困户损赠了大量粮食、牲畜、茶叶和现金,并经常无偿地提供医疗服务。

贡萨寺僧众们的言行受到了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欢迎和尊敬,寺院连续被县、州、省各主管部门评为先进单位,主持活佛格桑秋吉曾多次受到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贡萨寺坐落在美丽的白石山下。白石山很像玛多县的花石峡,山上许多巨大的白色和粉红色的岩石堆积在一起,远远望去,极像一簇簇美丽的、含苞欲放的莲花。和藏区许多寺庙一样,贡萨寺的外观也是金碧辉煌的,在高原灿烂的、辐射极强的阳光照射下,映着碧蓝如洗、半透明的天空,自会发出炫目的、让人敬畏的光芒,显示着神的权威和至高无上。

寺庙里,班禅·额尔德尼的画像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此外,出乎我的意料,竟还有江泽民、朱镕基等人的巨幅照片。寺里主要供奉的是黄教祖师宗卡巴,这个塑像高达27米,我们在喇嘛的带领下,顺着楼梯似乎并没有费多大力气便爬到顶部,瞻仰了塑像巨大的、宝相庄严的头部。

藏传佛教寺院总是文物荟萃之所,是藏文化集中保留和表现的地方,贡萨寺也不例外,有许多美丽的壁画、雕塑、唐卡、酥油花等等,色彩十分鲜艳,线条也圆熟流畅。不少雕塑都贴金镶银,并运用了浮雕、透空雕等多种手法。壁画和雕塑表现的都是佛教故事,风格上竟让我想起了唐代敦煌莫高窟中的作品。

寺院一位专门负责接待客人的喇嘛,热心地带领我们参观了全部建筑和内部所有的陈设后,又摆出寺庙自制的干肉、点心、酥油茶、酸奶等招待我们。看见干肉我惊奇地问道:“寺庙里难道可以吃肉?”同行的副县长罗西然笑着解释道:“藏传佛教是允许僧众吃肉的,和内地的佛教不同。”后来我想,也许是由于高原地区高寒、缺氧、蔬菜又极端缺乏,如果再不允许吃肉,僧众便难以生存吧?这和少林寺的武僧可以吃肉是异曲同工的道理了。

但是,藏传佛教虽然允许宰杀家畜,却绝对不允许猎杀野生动物,乱捕滥杀更视作罪孽。贡萨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全州有名,寺庙方圆100公里以内都被划作“神山”,有严格的制度,严禁破坏草原,乱捕滥杀。

在寺院会客室前的天井里,我们看见了大盆大盆盛开的红花,这是高原上十分罕见的;在寺院旁边绿茸茸的草地上,有蹦蹦跳跳的小黄羊自由自在地吃草。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寺院前鲜花盛开的草原上,银线般闪亮的小溪边,竟静静地憩息着几只美丽的、极为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它们有的翘起长长的鹿角,睁着明净的、星星一般的眼睛,昂着高贵的头颅,凝望着远处蔚蓝色的天空;有的静静地匍匐在草地上,眼睛半睁半闭,似乎在倾听着昆虫的翅膀在草地上扇动,倾听着溪水发出琴弦般的“叮冬”声……

我知道这种珍稀的动物一向谨慎而敏感,为了不惊动它们,便蹑手蹑脚地轻轻走到离它们10来米的地方,按动了照相机的快门。

但是,它们好像并不惧怕也并不理会我这个陌生的闯入者,依然静静地憩卧着,连站也没有站起来。显然它们已经明白了,这里的人们是不会伤害它们的。

在离它们不远处还躺着两只野狗,罗西然指着野狗含笑轻轻告诉我:“本来狗见了鹿就会咬,想不到在这里也变成朋友了!”

这是多么宁静、多么和谐而又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啊!

听说除了小黄羊和白唇鹿,还有一群石羊也是寺里的常客。它们已经和僧众们共生共荣,把贡萨寺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天早出晚归。我们到寺里时,它们已经结伴到附近的山上去游玩了。

特别奇怪的是,寺里干燥的天井里竟栖息着一群野鸟,包括天鹅、野鸭、丹顶鹤等。这里没有水,附近也没有湖泊,但它们在失去了自己的伴侣后,却自愿留在了这里……

这是“佛法无边”还是新的生态理论以及生命的平等、人类的爱心?

离开贡萨寺后,回头望着莲花一般的白石山,我的心里竟突然涌上了一股依恋之情……

多么美丽、多么宁静的青藏高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