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生存与毁灭
1744700000025

第25章 找寻丽江魂(3)

第一次大规模破坏森林是1958年的大炼钢铁,许多大树被丢进了熊熊烈火之中,而钢铁并没有炼出来。第二次大规模破坏是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国家从东北搬来了一个大型森工局,专事砍伐木材;70年代后期又从别的地方搬来了第二个森工局,仍然是砍伐木材。一个小县竟设立了两个大森工局,全省也仅此一家。第三次大规模破坏是80年代号召“靠山吃山”以后,国家、省、县、集体、个人一齐动手,大树砍光了砍小树。60年代到70年代实行的是“剃光头”式的“皆伐”,直到80年代以后才提出了有选择的“四保留”。长期以来丽江县的财政收入是典型的“木财政”,县林业局被称为“林大头”,每年给财政提供的收入达到4600多万元。还有一些人靠砍伐森林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款”。

据有关部门统计,建国以来,丽江地区共为国家建设提供了2400多万立方米商品材,消耗的活立木蓄积量达六七千万立方米,再加上其他渠道的木材消耗,包括大面积森林火灾等,损失更不可计量!

由于大肆砍伐森林,丽江优良的生态环境终于被破坏了,水土流失面积近30%,大雨之后常常出现滑坡和泥石流。由于无法涵养水源,旱灾连续发生,纳西族“自然神”的家、美丽的黑龙潭曾两次干涸,围绕古城的泉水水源断绝,变成了带着恶臭的污水,使居民们的饮水都发生了困难。

崇拜自然、具有悠久生态文化传统的丽江人终于忍无可忍了,县人民代表们连续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案,要求停止砍伐森林。20世纪90年代初,玉龙雪山风景区终于停止砍伐了;1994年云南省省长和志强亲自决定长期担负伐木任务的大森工企业黑白水林业局全面停产转向,致力于发展旅游业;同年,丽江县委、县政府在人民代表的强烈要求下,摒弃了长期依赖的木财政,把丽江县的支柱产业定为旅游、生物资源、林果与畜牧,并颁布了《林业管理条例》和《玉龙雪山管理条例》。以后,在人民代表们的反复提议下,1998年4月,全国还没有颁布“禁伐令”之前,丽江县又率先对以老君山为中心的原始森林实行全面禁伐,并进行封山育林。

1998年9月国家紧急通知长江上游及西双版纳地区实行天然林禁伐时,丽江已经把昔日的砍树人变成栽树人和自然保护区的管护人员了。

聪明的丽江人在生态保护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丽江,经过林业职工们的努力,实施了生物固土工程、长防林建设、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大自然终于逐渐治愈了身上的创伤,1989年森林覆盖率为40.3%,2000年上升到60%以上,丽江重新恢复了山青水秀的美景。目前,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等组织,都已经把丽江及其周围的滇西北地区列为优先生态区,并且一致强调,生物的多样性应该与文化的多样性联系,应该解决人与其它生物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

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丽江县的水土保持管理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1997年曾连续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先进单位”和“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被全国人大检查组称为:“监督执法工作扎实,法规体系完善,执法体系健全,措施得力,执法效果很好,给全省乃至全国带了个好头。”

为了遏止破坏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县水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常常不计个人得失,在“太岁头上动土”。

对丽鹤公路(丽江到鹤庆)建设指挥部的处理便是一个典型。

丽鹤公路当时是云南省的重点工程、丽江地区第一条高等级公路,上级要求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在1995年3月10日前通车。1993年3月动工后,由于自认为手里有了“尚方宝剑”,建设部门便既不准备制定水土保持方案,也不准备缴纳水土流失补偿费,一位主管工程的副县长甚至说:“你们水土保持执法人员要罚款和发什么处罚通知就直接发给我,因为我是该工程的总负责人!”由于有恃无恐,公路在建设过程中,造成了大量隐患,包括两侧边坡的整修极不规范,夯压不足;建筑垃圾随意堆放,有的已进入冲沟;须砌挡土墙处不砌;取料场完全裸露,无任何水保措施;植被破坏近5万平方米等等。县水保部门执法监督站曾四次发出通知,要求指挥部制定水保方案并给予罚款,但对方都置之不理,在协调会上,工程总指挥竟蛮横地不让监督人员发言,甚至强行把他拉开……

在这种情况下,水保执法监督站的工作人员们仍然没有退缩,他们以国家的《水土保持法》为依据,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水保委、县重点办、县计委以及地区行署水电局等单位汇报,严肃指出,任何重点工程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任意破坏生态环境。最后,在各方面的支持和水保部门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工程指挥部终于不得不编制了水土保持方案,交纳了水土流失补偿费,以后又投资近200万元完成了水土保持方面的工程措施和恢复植被。

1997年以后,丽江县又开展了“长治”工程(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首先是进行小流域治理。

在丽江采访期间,我考察了金沙江畔龙山乡光乐河小流域治理情况。

泥沙含量约占长江输沙量一半的金沙江,在云南境内河长达1560公里,流经47个县市,而在丽江境内便奔流了615公里,丽江地区共有90多条大小河流属于金沙水系。金沙江流域由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带多、地震频繁、降水集中、人为破坏严重等因素,是云南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因此各县市对如何防止水土流失都采取了许多措施。

光乐河小流域面积约27平方公里,治理的办法主要是将坡耕地改为梯田,与此同时再辅以建立拦沙坝、进行渠系配套、修整道路、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

光乐河流域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驿站所在地,马帮的铃声常在山间响起。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对森林的过度砍伐以及在陡坡上毁林开荒等原因,造成水土流失面积达两万多亩,超过幅员面积一半以上,在人为活动频繁的村庄附近,水土流失更为严重。1996年一次大雨后发生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冲毁农田200多亩,30多户、150人被迫迁移。以后只要一下雨,老百姓们便不敢睡觉,民兵们全部站在家门口准备抢险。由于生态环境恶劣,每亩地粮食平均产量仅有260来斤,人均纯收入仅640元,25%的农户人畜饮水困难,65%的群众连温饱都无法解决。

1997年底,光乐河小流域被列入“长治”工程了,国家投资118万元,老百姓们投工投劳,县水保部门派出技术人员金仲和长期在现场蹲点,乡上由副乡长李兆强具体负责。工程受到了百姓们的全力拥护和支持,每到农闲时间便开展突击活动,许多人白天干了后夜晚还把电线拉到地里,在灯光下夜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一齐上阵,有的嫌自家劳动力不够,还掏钱在外面雇人。

通过连续4年的努力,光乐河小流域完成了坡改梯2000亩,种植经济林和生态林5000余亩,封山育林近1.3万亩。站在山间的水泥道路上,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松林,一条条生气勃勃的经济林带,一层层整整齐齐的梯田,几幢新建的农家小屋矗立在绿色的林阴里,房顶上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人均占有的农田从0.35亩增加到2亩,粮食亩产从260来斤提高到330斤,人平纯入由640元提高到1620元,4000多人解决了饮水问题。

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光乐河小流域的老百姓们终于摆脱了贫困。

与此同时,小流域的各项治理工程还让每年流入金沙江的泥沙减少了6万多吨。

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悠久而独特的丽江声名远播,西部大开发后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通天河到金沙江我一路走来,几乎所到之处全都在采金。望着被采金破坏的河流和草原,仰望苍天,欲哭无泪。但是丽江却没有采金的现象。当地人告诉我:曾经有人想在这里采金,但被赶走了;玉龙雪山下盛产白金,也绝对不准采,由武警部队看守着哩。

不愿破坏生态环境的丽江,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旅游城市。旅游经济已经取代砍伐木材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01年30万多人口的丽江,竟接待了国内外游客32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17亿元,2002年进一步上升,将达20亿元以上。

丽江到大理的铁路已经立项;老君山旅游风景区正在规划之中;虎跳峡梯级电站的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据专家们勘测,在丽江境内的金沙江可建设6个梯级电站,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能够建成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金沙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对实现西电东送战略、减少三峡水库淤积、改善重庆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当然,丽江也面临许多挑战。2002年10月新华社记者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丽江古城变味了》,批评众多的旅游者随意污染环境,造成古城水质退化(目前只达到三类水标准,下游部分地区甚至低于五类标准);众多的外地生意人蜂拥而入,让古城的街道失去了纳西文化的底蕴,呈现的只是与真实纳西人无关或变异了的旅游商品交易图;一些地方从“世界遗产”上获益不浅,但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基金却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文章最后甚至担心会不会出现“旅游越发展,古城越衰败”的严重后果。

丽江本地学者牛增裕等也著文称:“随着社会的发展,纳西族民俗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及现代文明的冲击,有的遭到破坏,有的逐渐消失。现在,丽江古城日益遭到破坏,纳西族传统的建筑日益减少……纳西族的许多民俗活动已荡然无存……”

这一切都是丽江面临的新问题。解决这些复杂的新问题,丽江需要探索,也需要付出新的、巨大的努力。

愿山奇水丽、文化深厚、民风淳朴的丽江继续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愿丽江在繁荣经济、走向世界的同时,仍然是一块生态环境优越、古韵幽情不泯的人间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