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我来到了“江河之源”青海省。
到“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去是我长久的梦想。每当站在烟波浩淼、水光潋滟的江河之滨时,我的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飞向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我努力想像着印支运动以来两亿年间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全力倾听着在喜马拉雅运动中青藏高原隆升时那山的呐喊和水的长啸。
正是在距今200至300万年青藏高原伟大的隆升中,黄河与长江水系基本形成。
雄踞“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被许多人称为世界的“第三极”,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这个地球上最年轻的高原,它的隆起竟与人类从愚昧到文明同步。这种奇异的巧合,使它不仅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且也是人类的摇篮。这块神秘的、总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高原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地球的大气循环模式,并进而引起了世界自然景观格局的变化,让中国得天独厚,形成了中纬地区的湿润季风气候和东部地区的“青山绿水”。从这块神奇土地上流出的雪山圣水,不仅有长江、黄河、而且有印度河、恒河、湄公河(中国境内被称为澜沧江)、萨尔温江(怒江)和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不仅抚育了中华民族,也抚育了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广大地区,包含了人类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它的冷暖哀乐,不仅关系着中国,也牵动着整个地球、整个世界。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水,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文明,人类进化的脚步总是顺着水的脚步走来。
尼罗河孕育了埃及文明,恒河与印度河抚育了印度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奉献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而长江与黄河却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
青藏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之地。自从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以来,所有滋润和灌溉着华夏生命和华夏文明的水源都来自青藏高原。尽管古代的文明已经像流星一般消逝在历史的邃雾中,但依靠考古学家们的辛勤努力,我们仍然有幸掀开了迷雾的一角。
人类学家普遍认为,人类是由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进化而来,1961年在喜马拉雅山麓发现的腊玛古猿被普遍认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在最初隆起于印支造山运动,而后来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中抬升得逐渐缓慢的云贵高原,考古学家们先后发掘出了距今1400万年的开远腊玛古猿,距今800万年的禄丰腊玛古猿,距今250万年的东方人。
1965年在长江上游金沙江边元谋盆地出土了“元谋人”的牙齿化石,据测定,生存的年代距今170土10万年,很可能是地球上第一批学会用火的人;1985年和1986年在长江三峡边又出土了“巫山少女”,生存年代距今200万年左右……
这一系列考古的发现,不但证明了长江流域曾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地区,而且也证明了长江流域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整个人类的摇篮。
而大地湾遗址、半坡遗址、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与仰韵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又是人类原始生活和原始文明留下的辉煌痕迹。
大量考古成果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黄河与长江流域便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地区。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人类学家严文明认为,人类最主要的农业起源中心以及后来又形成并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体系全世界只有四个:一个是西亚,从生产小麦、大麦及饲养绵羊、山羊开始进而产生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一个是中美洲,从种植玉米和南瓜开始,进而产生了玛雅文明和安第斯文明;另两个就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早在1万多年以前,这里就已经成为农业起源的温床,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和产生了东方最古老的文明——华夏文明。
长江与黄河构成的大两河流域文明是比西亚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大得多的两河流域文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让这种古老的东方文明形成了超稳定的向心结构,虽历经劫难却绵延不断。
从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来说,最主要的是两极,即以西亚两河流域为根基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和以东亚大两河流域为根基发展起来的东方文明。
这两个文明体系本身的发展和相互关系,便构成了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
水,创造了生命,也创造了文明,水的危机,也是文明的危机。
尼罗河曾经滋润和抚育了北非无垠的土地以及附近非洲、亚洲乃至欧洲,创造了一个独特而辽阔的沙漠绿洲,灿烂的古埃及文明也由此诞生。直到今天,那些沙海中巍然屹立的金字塔,仍然让现代人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文明人的犁耙、斧头和畜群占据了尼罗河的上游水源”,而“现代工程技术正在试图用大坝控制尼罗河的水流”,于是尼罗河的支流大量干涸,干流的水量也一再萎缩,终于使阿斯旺这座全世界最大的水坝发电机无法转动,电厂被迫关闭,富庶的尼罗河三角洲越来越小,拉希德灯塔等著名建筑物都沉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孕育了两河文明,也让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了“肥沃的新月”。美索不达米亚人不但建筑了美丽的巴比伦城和世界奇迹空中花园,而且早在公元前两千年,便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天文学,步入了文明社会。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随着一次次异族的入侵和冲天的战火,城市被焚烧,森林被砍伐,纳尔文运河及巨大的分洪坝都被摧毁,失去控制的河流暴怒了,洪水把昔日“肥沃的新月”冲击得千疮百孔,两条姊妹河也多次被汹涌而至的泥沙完全堵死,以致不得不在荒凉的平原上另寻出路。于是巴比伦文明衰落了。
被恒河与印度河抚育的古印度,创造了独特的佛陀时代。宗教是广义的文化,佛祖释迦牟尼的影响遍及全世界,佛教的哲理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亚洲和世界上许多地方文明的进程。但是由于人口急剧增加,人为破坏日益频繁,森林大量消失,水土流失剧烈,孟加拉湾终于严重淤积,孟加拉国每年都有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遭受水灾。1960年到1970年洪水、暴风等自然灾害竟夺去了近40万人的生命。在洪水泛滥的同时,水质又受到严重污染,每年因饮用不洁的饮水,约有25万人中毒而死。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帮助下,30年来,孟加拉国挖掘了几百万口水井,将地下水抽上来饮用,但不幸的是,地下水又被严重污染,2000年英国《独立报》报道,孟加拉国全国1250万人口中,竟有850万人因饮用含有砒霜的地下水中毒,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肺癌、膀胱癌和皮肤癌。
而长江与黄河呢?
随着时光的流逝,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已经逐渐衰老和疲惫,它们甜美的乳汁几乎被吸光,鲜血已经快要流尽。它们对子孙们恩重如山,但子孙们却用贪婪的掠夺和残酷的蹂躏回报它,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肆意浪费、严重污染。
在红旗满山、口号震天中,黄河出现了“大失血”,酿成“十年九断流”的局面,流域许多地方竟成为不毛之地。
而长江也正在步黄河的后尘,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曾展开了关于“长江会不会变成第二条黄河”的讨论,虽然有人至今仍嗤之以鼻地斥之为“杞人忧天”,但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宜昌水文站测定,每立方米的含沙量竟达到1.65公斤,通过葛洲坝的年输沙量最高达7亿吨以上,使专家们大吃一惊。有人甚至忧心忡忡地预言,长此以往,四五十年后全流域2亿多亩山区丘陵旱地将大部分无法耕种,在石头和沙漠上怎样养活十几亿人口?
近年来,随着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特别1998年那次波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特大洪灾,终于让人们感觉到达摩克利斯之剑仍然高悬在自己头上,逐渐认识到水的枯竭将带来文明的枯竭,水的污染将带来生命的污染,于是开始把对大江、大河包括对江河源头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上了议事日程。
青藏高原,这块极高、极纯净的“极地”,是生命的极限区,是天与地相契相合的连接线,是人类可以静静地和大自然交谈的地方,也是全国最为寒冷的地方之一。江河源区年平均气温仅—5°~4℃,年平均降水量仅250~35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1300~1700毫米。这里除了亘古不化的冻土和晶莹剔透的冰雪外,还有成熟度极差、极浅薄、含砾石极多的土壤,极端脆弱而又极端敏感的生态环境。这个全球最年轻的高原,强烈的隆升始终没有停止,每年还在以平均4~5毫米的速度继续隆升,昆仑山地区更达到了6~8毫米,喜马拉雅山地区达到了8~10毫米。强烈的隆升除造成了岩块迸裂、草原破碎、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沙丘复活、地震频繁外,还让藏北高原日益干旱,再加上人口的增加,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漠视以及掠夺式的开发,本就十分脆弱、十分不稳定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其面目也就可想而知了。
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稀有资源,使青藏高原不但是“江河之源”、“众山之源”,而且还是地球的“生态之源”,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家们说:“青藏高原是全球的气象哨,是建立气象预警系统最理想的地方。”
还有专家称:“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审视人类历史和未来的制高点。”它注视着人类的今天,也述说着人类的昨天和人类的未来。
但是,对这个“制高点”、“气象哨”和“生态之源”,我们到底了解了多少,又关心和爱护了多少呢?
我们注意到了三峡的洪峰,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据统计,1998年以来已投资500多亿元用于加固长江大堤),但是对长江的源头地区却知之甚少,绝谈不上熟悉和了解,更无法对症下药了。
令人欣慰的是,1999年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提出了成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议,院士们的建议引起了强烈反响,2000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笔题写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区名。以后,青海省正式成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领导小组”。保护区面积原规划为36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的一半,现规划为15.23万平方公里,原为省级保护区,2002年申请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但仅仅形式上成立“自然保护区”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2001年5月,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牵头,会同中宣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了中华环保世纪行“保护长江生命河”记者团,从上海出发,行程2万多公里,远涉高原,采访100多天后,再次发出了“长江源区生态恶化亟待解决”的呼吁,在列举了源区生态恶化的各种事实后,记者团还反映,格尔木市一位负责人说,关于河源区生态急剧恶化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国家和省里的足够重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科研人员在系统地认真研究长江源区的生态。记者团还指出:“长江在青海境内流经8县1市,但只有长江委会设了两个水文监测点,在格尔木设了一个水土保持监测点,目前又启动了水土保持预防工程,除此以外,关于长江源区的保护再也没有专门机构。保护生态没有科技支撑,长江源区科学研究还是空白。”
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让“保护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不再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