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挑战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生态环境问题便是最主要的挑战之一。
人类自诩为文明的谛造者,但在谛造文明的同时,又在破坏和毁灭着孕育、滋润文明的自然界的基因。
据专家们估计,20世纪末全世界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有:
损失耕地40公顷(600亩),每年损失2100万公顷(3.15亿亩);
每分钟有21公顷(315亩)森林损失,每年消失1100万公顷(1.65亿亩);
每分钟有11公顷(165亩)土地沙漠化,每年沙漠化土地为600万公顷(9000万亩);
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的泥沙为250亿吨;
每分钟有85万吨污水排入江河,每年的污水排入量为4500亿吨。
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丧命。
1913年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在二氧化硫和其它几种有害气体以及粉尘的污染下,河谷工业区有上千人发生呼吸道疾病,一个星期内就有60多人死亡,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10余倍。
1932年日本富山发生“痛痛病”。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发现这个地区的水稻普遍生长不良,1931年又出现了一种怪病——最初的现象是患者腰、手、脚等关节疼痛,几年后全身各个部位的骨骼和神经都疼痛起来,不但行动困难,而且连呼吸都会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最后,患者骨骼竟软化、萎缩,脊柱变形、四肢弯曲,由于骨质极为松脆,甚至咳嗽都能引起骨折。患者不能进食,疼痛无比,终日惨叫,确是生不如死,不少人竟因而自杀。后来经过日本医学界长达10多年的研究,才发现了病因是:在贯穿富山平原的神通川上游有一个神冈矿山,这个矿山自19世纪以来便成为日本生产铅、锌的基地,炼锌厂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耕地和水源,造成了镉中毒,以致发生了“骨痛病”。
1948年美国发生了多诺拉烟雾事件,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英国又发生了震动全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4天内便死亡4000多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世界著名的公害事件和生态灾难仍然举不胜举,包括80年代中期和后期非洲发生的大旱、1984年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1986年前苏联核电站污染、1991年孟加拉大水灾等等。哪一次灾难不是造成千万人痛苦地在死亡线上挣扎?
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研究报告称,2002年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
近二三十年来,空调、冰箱的广泛使用,再加上各种喷雾剂、化学废气的大量出现,使大气上空的臭氧层遭到了严重破坏,1984年科学家们在南极上空第一次发现了和美国面积差不多大小的“臭氧空洞”,1985年以后南极上空臭氧更急剧减少,目前已减少了40%,据有关方面监测,1966年到1986年20年中,美国、加拿大、前苏联、中国、日本和亚欧各国上空臭氧量已减少3%,北极减少15%;1992年2月,美国又公布了臭氧层在北半球遭到严重破坏的消息。
除了南北两极出现“臭氧空洞”外,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也发现臭氧总量异常低值区。经我国有关专家几年来实地观察和分析研究,拉萨地区上空臭氧总量比同纬度地区低11%,1979年到1991年臭氧总量平均年递减0.35%。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中低纬度地区显著的大气臭氧总量异常低值区。中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都是人口较多的区域,这些地区臭氧层破球不能不引起国际社会的震惊。
据科学家们研究,大气中臭氧层每减少1%,照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就会增加2%,皮肤癌的发生率会增加4%,由白内障引起的眼损伤也会大大增加。除此之外,还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破坏海洋食物链、加速“温室效应”,加剧土地沙漠化的进程。总之,人类活动对臭氧层造成损坏,受损的臭氧层反过来又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两者互为因果,已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是近年来环境学家、生态学家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人类难辞其咎。据科学家们监测,由于煤、石油的消耗越来越大,1986年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1970年的10倍以上,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17倍。二氧化碳增多的直接后果便是地球气温上升。气温上升将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许多世界名城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除此之外,还会引起农作物减产、发生旱灾或洪涝灾害;造成各种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甚至造成一些物种的绝灭。
大气污染还带来了“空中死神”——酸雨。
酸雨是呈酸性反应的大气降水。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烟气、电站排放的废气、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等。酸雨不仅能使河水和湖水酸化,造成鱼类和各种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以致形成寂静的“死河”、“死湖”,而且还能扼杀树木种子的萌发,并且使茂密的森林“服毒”枯萎。酸雨中含有硫酸雾,比二氧化硫毒性更大,对人类健康带来了威胁。酸雨对建筑物也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埃及的金字塔、美国的国会大厦和自由女神像等,都曾受到酸雨的破坏。酸雨甚至还会严重破坏土壤。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游离出来并随着雨水流失,微生物的繁殖会受到抑制,其结果便是土壤的贫瘠。
近年来,世界三大酸雨区是欧洲、北美和中国。
沙漠正吞噬着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全球已经有12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荒漠化的土地20世纪末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倘若得不到控制,到21世纪末,全世界将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完全荒芜。
水是生命之源,又是不可替代的资源。覆盖地球的水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但海水却占总水量的97.3%,淡水只占2.7%,而这些淡水中,又有70%分布在两极和雪山、冰川之中。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60%的陆地面积淡水供应不足,而且淡水供应量还在持续减少。1998年因水出现的“生态难民”已达2500万人。
2001年3月22日,是第九个“世界水日”,也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世界水日,主题是“21世纪的水”。据联合国统计,上世纪末(2000年),全世界已有80个国家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有26个国家3亿多人口生活严重缺水,有10亿人口没有安全用水、20亿人口没有卫生设施用水。到2025年,23亿人口将没有安全用水,因饮用不洁的水致死的人数也将大大增加。
水产资源匮乏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三个人口最多国家——中国、印度和印尼——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估计在未来25年内,14个严重缺水的非洲国家中,有11个将因水的问题而发展停滞。1990年初,中东地区曾围绕水的问题,出现过一次紧张局势,而1967年阿拉伯——以色列战争与1982年以色列与黎巴嫩的战争,其根源在某种程度上都离不开水,而阿拉伯海湾国家还继续面临水严重短缺的威胁。
由于人类的活动,极其稀缺、极其宝贵的水资源还受到了严重污染。
2000年孟加拉国因地下水受到砒霜严重污染,全国1250万人口中有850万中毒的消息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世界卫生组织说,这场灾难可谓前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严重程度大大超过了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切尔诺贝利电站爆炸后产生的核污染遍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地区,那里居住着694.5万人。事故发生后到1992年7年中,有7000名清理人员死亡,其中1/3是自杀;参加医疗救援的工作人员中,有40%的人患了精神疾病或永久性记忆丧失。到20世纪末,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15万人成为残废,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
也就是这一年,欧洲也发生了特大环境灾难:罗马尼亚边境城镇一座金矿的废水大坝在大雨后发生了“漫坝”,剧毒的氰化物废水向下游咆哮而去,顺着蒂萨河流到了南联盟境内。毒水流经之处,所有的生物都在极短的时间内暴亡。流经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联盟三国的蒂萨河风景如画,是欧洲的大河之一,盛产各种鱼类,还是新发展的旅游区,但氰化物污染却使干流和支流内80%的鱼类绝灭,沿河居民惶惶不安,三国政府纷纷宣布沿河地区进入紧急状态。河水取样化验,氰化物的含量竟是正常情况的700倍!
这股“死亡之水”经过南联盟后继续南流,注入了著名的多瑙河,引起了沿多瑙河国家的一片恐慌……
据科学家们估计,21世纪全世界将出现5000万环境难民,而且这个数字还会持续上升。
中国的“障碍”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而经济又在高速起飞的中国,环境问题更为严峻,1998年发生全国范围的大洪水后,有的专家甚至忧心忡忡地预告:
自从1992年中国正式提出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环境问题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遏制,相反地却呈现出持续恶化的态势,并有可能和人口问题成为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遥感调查,2002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5.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42%,每年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以上,流失的肥力超过了全国化肥的年产量。土壤流失的速度已经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20~400倍。已失去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在百万亩以上。
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积使黄河成为一条高悬于地面之上的悬河,含沙量高居世界首位。长江1957年水土流失面积为36.38万平方公里,约占流域面积的1/5(20.2%),但30多年后到20世纪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竟猛增到56.97万平方公里,约占流域面积的31.5%,流经三峡的泥沙年平均5.3亿吨左右,最高时达到了7.2亿吨,以致全国的水利专家、环境专家和新闻媒体齐声呼吁:不能让长江成为第二条黄河!
水土流失的原因一是自然因素,一是人为因素,但专家们认为:“从50年代以来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形势分析来看,人为因素是主要的。”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目前,受荒漠化影响的省市区已达18个之多。沙漠化已经威胁首都北京,北京离沙化地最近的地方仅有150公里到180公里。
20世纪60年代我国沙漠化的扩展速度是每年1560平方公里,90年代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目前每年约扩展30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全国荒漠化土地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形成西起塔里木盆地、东到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600公里的万里风沙带。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已达10万平方公里以上,相当于三个湖南省。而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据初步测算,每年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的三倍。
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草地退化、耕地退化和林地退化。我国人均耕地仅1.2亩左右,为世界人均的43%,而且其中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仅占40%。50年代以来全国耕地已退化1.16亿亩,草地退化、沙化、碱化达20亿亩。荒漠化破坏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以致一些地区出现了到处逃亡的“生态难民”,仅500多万人口的青海省,生态难民便达20万以上。
沙漠化带来了沙尘暴。我国的强沙尘暴天气50年代为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达23次,而2000年一年就发生了13次,2001年元月1日沙尘暴便呼啸而至。由于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危害也越来越大。沙尘暴本来一般发生在春季,但2002年11月,内蒙古亚洲闻名的沙尘暴发源地科尔沁沙地竟挟着风威,再一次把新疆、内蒙、黄土高原的沙尘卷起,从西到东,经过内蒙到达东三省,然后经华北地区到达齐鲁大地,最后南下江苏直逼南京。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沈阳狂风大作黄尘漫天,600米外便混沌一片;长春和四平宛如黑夜陡然降临,能见度仅100至400米,飞机无法起飞,大量航班被迫延迟;哈尔滨普降大雪后,银色的地面盖上了一层黄沙;远在江苏、长江下游的南京也被殃及,能见度仅只有1公里……
除土地沙化外,水土流失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石漠化。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甘肃、陕西部分地区植被严重破坏,土壤极度流失,形成了大面积基本没有植被甚至“寸草不生”的裸石山,这便是“石漠化”。
由于流失的土壤人力很难再让它恢复,因此这种环境问题基本上是不可逆转的。
据国家林业局调查统计,仅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石漠化面积便达670.8万公顷(1亿零62万亩),而且还有一部分山地存在着潜在的石漠化趋势。
石漠化的后果便是各种自然灾害更加频繁地发生。仅1999年,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便曾有200多个县(市)因遭受干旱、洪涝等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21亿元。2000年6月,贵州又有49个县(市)发生洪涝灾害,受灾人数达548万,破坏房屋7.72万间。石漠化程度特别严重的贵州紫云县部分地区,和沙漠化一样,让人们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沦为“生态难民”,不得不进行移民搬迁。石漠化中心区也是水土流失最集中、最严重的地区。据测定,2001年开工的大型电站龙滩水电站所在的红河流域,水土流失便占总面积的25%以上;贵州最大的乌江渡水电站,库区5年便淤积泥沙近2亿立方米,相当于原设计时预计的50年的淤积量。持续不断的泥沙淤积,已经严重影响了电站的安全和寿命;泄洪能力的降低,还对下游地区的安全带来了威胁。
水资源的情况我国也极为严峻。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不少地方与以色列相近。
国际标准人均2000立方米淡水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1000立方米为生存线,我国有18个省区大大低于2000立方米,10个省区市则低于生存线。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由于地下水超采形成地下漏斗的地区已有56个,有的城市已经出现地面沉降、开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