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木商和官商们便开始对康定、泸定、丹巴一带的木材进行砍伐。1938年至1949年当时的西康省政府曾专门组织经营木材,采伐量共达15万立方米左右。但是由于森林资源丰富,20世纪30年代初,康定城四周还环抱着原始森林,甚至50年代在城附近还可以找到两人合抱的大树,森林里还有野兽出没。50年代末到60年代,当地发展皮革工业、钢铁工业、烧石灰乃至建房、取暖、煮饭都大量砍伐森林,再加上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跑马山和周围的郭达山、子耳坡终于山秃水浊,康定城风沙弥漫,尘土飞扬。
自50年代中期以后,康定人民便开始在跑马山上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如今山上的松树和杉树便是砍伐后重新种植的。在高原上,大部分土壤发育还处于原始阶段,生态环境脆弱,一棵云杉从种下到成材约需80年到120年,因此跑马山上绝大多数还是小树,远看一片葱绿,近看却并不俊秀挺拔,大大影响了跑马山的风姿。
20世纪40年代,康定有林地复盖率为30%左右,到1990年只剩下了8%,经过开展长防林建设,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后,2001年逐渐恢复到15%,但其中天然林的比重很小。
于是康定县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地震频繁的康定,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经常发生。1995年6月和7月暴雨后引发的洪灾,竟让整个康定城的街道全部变成河道,城乡共9万多人口的康定县,受灾便达7万多人,其中死亡34人、受伤160余人。
离开康定后我到220公里外的道孚县去,这里属于雅砻江支流鲜水河流域,据后来了解的情况看来,这里也是甘孜州森林被砍伐、被摧毁得最厉害的地方之一。
出康定不远便到了折多塘附近,沿折多河边是一大片曾发生过滑坡和泥石流的地方。1995年康定“6·15”洪灾的作俑者便是这里,暴雨引发了泥石流,泥石流又堵塞了河道,终于引起洪灾。六年过去了,这里的山坡和泥石流仍然在活动,因此对甘孜州的首府康定,仍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但更加使人感到不安的是,折多河右岸仍然有人在继续破坏环境。河岸的左边是泥石流留下的残迹——被削下一半的山坡和大大小小堆积在河床中的乱石;但右岸虽然没有发生过泥石流,却也出现了一大片外貌相似的地方。这是开采建材的人们造成的,我们路过时,看见民工和汽车正在这里努力挖掘青山,山坡的一半已经被削去了,要再发生一场暴雨,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
汽车沿着蜿蜒在折多山上的318国道向上攀登,一路上碰到了许多载重卡车组成的车队,有许多是向西藏运送物资的。折多山最高处海拔4300多米,近处可以看到正在开放的杜鹃花,远处白雪皑皑,座座山峰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庄严而美丽。司机——活跃的藏族小伙子尔金——高兴地告诉我:“现在是6月初,前几年这个季节已经看不见雪了。昨天我从道孚过来一路下雪,今天又看见了雪,这都是近年来停止砍伐森林和植树造林的好处。”
说起雪,尔金很感慨,他说道孚的老人们告诉他,过去冬天的积雪有一尺多厚,常常把树枝压断,现在却只剩下四五寸厚了……
我们来到了折多山的垭口,海拔4298米,山峰上的积雪有几寸厚,阳光照耀下正在消融。
从康定到道孚都是过去曾经大规模采伐森林的地方,因此沿途植被都不大好,多半是灌木丛,还有一些次生林和近年来新种植的幼林。但是最使我感到震惊的却是采金带来的破坏。沿途到处都是采金留下的痕迹,大大小小的采金者像老鼠一样,沿河挖出了一个又一个窟窿,让河水冲走泥土后留下了一堆又一堆砾石,于是秀丽的草原变成了人造的戈壁。
听州有关部门介绍,近年来已经不准随意采金,还炸毁了上百只小型采金船,但我们仍然碰到了许多采金的队伍,有的还在河边堂而皇之地支起了帐篷。
我们来到了著名的塔公草原。“塔公”藏语意为“菩萨喜欢的地方”。远远便看见塔公寺后面的塔公雅拉神山上挂满了超度亡魂的彩色经幡,这些经幡还组成了巨大的图案。塔公寺是康巴地区藏民朝拜的圣地之一,听说寺内巨大的释迦牟尼佛像是文成公主进藏时所塑,但我们路过时佛像正在重新装修,无法进去瞻仰。塔公雅拉神山终年白雪皑皑,和辽阔的绿色草原、金碧辉煌的塔公寺相互映照,展示出高原上藏区独特的风光。甘孜州庆祝成立50周年时,州委、州政府曾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活动,全州18县的牧民都聚集到这里,单是帐篷便支了1000多顶。但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在离塔公寺两公里多的地方便有人在采金,甚至还有一艘巨大的采金船正在作业。采过金的河流已经惨不忍睹,原有的河岸消失了,河水漫无边际地到处漫流,绿色的草原也消失了……
进入道孚境内,采金的更多。塔公草原一带大多是人工采取,挖的坑不深不大,挖出的砂砾堆得也不很高。但到了被称作八美土的地方以后,采金者便大量使用小型机械了,挖的坑又大又深,有的竟像个小海子,砂砾和卵石也堆得很高,而且挖了后便一走了之,从不回填……
道孚境内植被也不好,有的竟是光秃秃的“童山”,山上流下的溪水是黄红色的,很浑浊。一路上我们看见了七八处泥石流的痕迹,有的曾冲毁了桥梁、房屋和公路,有的地方泥石流正在肆虐。尔金告诉我,自从把几条沟里的森林砍光后,泥石流便经常发生。
我们来到了道孚县城,县城背面的山上也没有任何植被,听说极易发生泥石流,目前林业部门正规划在山上进行人工造林,以保护道孚县城。
道孚县是典型的、被称为“五把斧头”一齐砍的地方,一个4万多人口、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的道孚县,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国家竟先后安排了五个大型森工企业和一个县属企业在这里砍伐森林。这些企业是新龙森工局、翁达森工局、丹巴林业局、道孚林业局、炉霍林业局以及道孚县林业局。此外,还有集体和个人的斧头乱砍滥伐,到底砍掉了多少森林,至今没有准确的数字。
据道孚林业局纪委书记王显高介绍:“我们局是1971年建立的,直属省林业厅,1982年下放甘孜州,属中型企业。70年代我刚到道孚时,这里离城60多公里都是原始森林,我们局五个伐木队砍了五条沟,每条沟长一二十公里,里面的树全被砍光。伐木28年,我们局一共交了商品材300多万立方米——活立木约800万立方米,也就是砍倒了几百万棵大树。至于别的局到底砍了多少,就不很清楚了。最初完全是‘剃光头’的砍法,1980年上面提出‘砍5留5’,我们执行了,但是最后仍然没有留下,晚上又被老百姓们盗伐了。盗伐的人带有油锯,砍了就跑,大路上浩浩荡荡全是拉木头的汽车。不光滥伐,还抢我们伐下的木头,局长、纪委书记都挨过绑。有时他们夜晚来,给我们看木头的塞点钱,也就拉走了。森林砍光了,气候也就大变。70年代我刚来时,这里很冷,河都冻断了,90年代以后,气候变得很热,塌方和泥石流特别多,河床抬高了四五米,一涨水,冲垮公路的事便频繁发生。
据县领导介绍,在“禁伐令”颁布之前,为争夺日益减少的森林资源,道孚县森工企业之间,企业和老百姓之间都经常打架斗殴,甚至有人为此牺牲了性命。
对道孚县在“禁伐”前砍木头和拉木头的情况,司机尔金曾给我进行过生动而精彩的介绍,他绘声绘色地说:
前几年道孚拉木头简直拉疯了,当时全县私人拉木头的车有700多辆,全是东风牌,昼夜都拉。再加上单位的、转运的,拉木头的车足足有1000辆。我也贷款7万元买了辆东风牌货车,自己开了3年,后来又为县林业局承包了两年。
那时候道孚木头的价格每一方是三四百元,有时还根本不花本钱,跑到路边,看见州森工局的木头堆在那里,便给看木头的人两三百元好处费就拉走了,拉到成都是八九百元一方。我们跑一趟成都,多则半月,少则10天,一辆车装十几方甚至二十一二方,一趟下来,少则赚四五千,多则一万多。为了赚钱,大家不但用道孚的指标,而且也买新龙、丹巴等周围地区的指标,买到指标后在道孚县内砍伐,因此把道孚的森林砍光了。本来,藏族人是反对砍伐森林的,但是上面都在砍、大家都在砍,我们为啥不砍?
我最多的一趟赚了8000元,5年中不但还清了贷款,还净赚了二三十万。只是我那时候觉得钱挣得太容易了,和别的司机一起,有了不良嗜好——赌博。那时候,道孚城真是热闹,司机们爱喝酒、爱打牌,麻将打的是“124”——100元、200元、400元,还有人打“512”——500元、1000元、2000元,再加上“飘”……一上桌子,就甩出一沓钞票,数都不数。钱来得容易,花得也潇洒。几年下来,我大概输了六七万元吧。
当时道孚还出现了专以赌博谋生的人,每天都打牌,每天都赢三四千,已经买了房、买了车。
赚了钱,道孚人就修房子,把自己的房子修得一家比一家更漂亮。
的确,道孚最亮丽的风景已经不是雪山、草原和森林,而是民居。“道孚民居”闻名全州,甚至引来了外国的参观者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
尔金也正在修房,面积400多平方米,全木头结构,正在找人雕刻和绘制室内的装饰部分,估计一共得花20多万元。我猜想,修房子的木料是他早就准备好的。
我曾参观过一幢民居,女主人藏族,曾当过组织民工装车、种树的小包工头;男主人汉族,是县林业局的退休职工。这幢民居和道孚其它民居一样,外面的墙壁是石砌的,而“内胆”却全是木结构,据说这种结构不但冬暖夏凉,而且防潮防震,对于经常发生地震的道孚在安全方面有特殊价值。但使我瞠目结舌的却是这座房屋的豪华和所用的木料:整座房约700平方米,上下两层,十几根木柱全像故宫的建筑一样,由整个巨大的原木构成,直径全在60公分以上;房里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雕出了许多藏、汉族的民间故事和吉祥物鹿、虎、龙、四不像等,门窗上面都有彩漆雕花,而且极精致、极考究,不是单层的,用了镂空雕、浮雕等各种手法……据说建这样的房子工期得一年多,而内部的雕花和彩绘又得一年多。
“用去了多少木料呢?”我问男主人。
他自豪地回答我:“20车!”
20车,也就是300方到400方。全县那么多漂亮的民居,又该砍伐多少森林呢?听说有一座正在建造的私人宾馆,木柱的直径足有1米。
这样的大树,在甘孜高原上得生长四五百年甚至更长。
我又默默地计算了一下尔金谈到的运输量:以每辆车载木材15~20方计算,每月最少运两次(实际常常不只此数),全县共有750~1000辆车,每年的运输量当在40万方至50万方之间。
除此之外,再加上建筑、烧柴等砍伐的森林,难怪到1998年道孚县已经无林可砍了!
在康定时我就听说,由于河流深切、地势陡峻、岩石破碎,再加上森林砍伐严重失控,植被稀少,道孚县鲜水镇到扎坝乡58公里路段上,受暴雨、山洪侵袭,泥石流暴发后竟形成了138处倒石堆,因此很希望到那里的现场实地考察一下。但县林业局领导们告诉我,那一段路坍方太多,有的路段交通已经被完全切断,估计没有10天半月通不了车,他们建议我去苍龙沟看一看,这里是道孚县1958年最早开始砍伐森林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自然灾害的源头区之一。
这天上午阳光灿烂,是高原上典型的艳阳天,我们坐着尔金驾驶的越野车向苍龙沟驶去。灿烂的阳光,开满五色鲜花的牧场,线条带着女性柔和的山丘,以及山坡上正在怒放的杜鹃花,都使我忘记了自己正奔波在高原上,而且也暂时忘记了这次考察的目的。
但是,随着车轮的滚动,两边山坡上便出现了一个挨一个砍伐后留下的树墩……一眼望去无边无际,在风霜的侵蚀下,它们都已经枯朽。一片又一片山坡都变成了“秃子”,有的长着稀疏的野草,有的连野草都没有。看见那些巨大的、直径五六十公分甚至超过1米的树墩,我仿佛看见了昔日那些巍然挺拔、直指云天的大树和那满山遍野的绿阴,也想像到了当时采伐的野蛮和不计后果。
苍龙沟森林受到了摧毁性的破坏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山下的老百姓们首当其冲。山脚下的葛卡乡便常常受到泥石流的威胁,山下的柳日河河岸已经被泥石流冲击得支离破碎,河床中还到处堆积着泥石流冲下的大小石堆。一遇暴雨降临、山洪暴发时,这些石堆便会挟着河水以雷霆万钧之势向下游冲撞而去。葛卡乡的一座小学便是被一次泥石流彻底砸烂的,当时有80多个孩子正在学校上课,幸而有位村民发现了泥石流的暴发,便飞奔赶到学校告诉了老师,又帮助老师们转移了孩子,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但是,一年多过去了,学校仍然没有钱恢复,我们到那里时,还看见孩子们挤在狭窄的帐篷里上课。
柳日河的泛滥和频繁的泥石流,如今不但威胁着葛卡乡,也威胁着道孚县城的安全。
当然,苍龙沟也有给人带来些许安慰的地方,就是道孚森工局1964年、1972年、1974年曾三次在沟内植树,面积共3000亩。这些云杉和冷杉,在职工们的精心管护下,如今已经郁闭成林,青翠婀娜十分漂亮。60年代栽种的那1000亩,有的已经大碗粗细。但是尽管如此,这3000亩人工林还是远远无法代替过去那些天然林的作用,每年仍然有大量泥沙冲进柳日河,以致有的地方河床已经高出地面一米多……而这些泥沙又大量进入鲜水河,通过鲜水河进入雅砻江,最后则是金沙江和长江……从1985年以来,就是如此。
我在道孚期间,全县都在忙着两件事:一件是唱歌跳舞准备庆祝“七一”的比赛,一件是防洪抗洪。由于泥沙淤积,河水泛滥,各区、乡和过去的老伐木区已经多次告急。沿鲜水河岸已经多次发生泥石流,许多地方的公路已经被切断,沿河的电站、桥梁、学校、民居大量被损坏。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鲜水镇到扎坝已经完全不能通行,过去的138个倒石堆不知道又增加了多少……
金沙江伐木大会战
川西林区从阿坝州开始砍伐,森林基本砍光后又转移到甘孜州。甘孜州的色达林区海拔基本全部在3800米以上,是生态学家和林学家们强调的“禁伐地”,但是仍然进行了大规模的砍伐。继甘孜州以后,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开辟了伐木区。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组织了所谓“金沙江林区开发大会战”。对这次“会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沈国舫曾说了这样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