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生存与毁灭
1744700000049

第49章 出血的主动脉(3)

从武都到西和的公路边,我们赫然发现四五处矿洞和从矿洞里挖出的大量废渣,它们都堂而皇之地倾倒在森林里、山坡上、田野间。在参观西和县美丽的赵家山自然保护区时,也出乎意料之外地发现,在保护区范围内竟有一个铅治炼厂,而且冶炼厂铁锈色的废渣也随意地堆放在门外的山坡上,给绿荫遍地、华盖亭亭的保护区抹上了一笔十分丑陋、十分不协调的色彩。

县里不管是国有的还有私人的采矿企业,都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有的修了条尾矿坝,有的连尾矿坝都没有,雨水一冲刷,铅锌矿的重金属、金矿的氰化物都随着大大小小的沟渠进入西汉水,然后进入嘉陵江。因此当地许多干部和老百姓都告诉我:“西汉水的水吃不成了,连牲口吃了都要死……”“河水有的地方变成黑色,有的地方像米汤一样……”

听当地有关部门介绍,甘肃长江上游各县中西和以采金和开铅锌矿为主,成县也是,康县则是金和铜。徽县曾因地质队和群众遍地开花采金,惊动了中央和省,2001年10月,陇南行署曾派出联合执法队伍进行了整顿,封闭了违法开采的企业,并对一些人追究了刑事责任。但各地并未认真吸取教训,特别和四川九寨沟相邻的文县更继续在大采黄金。据说带头的某单位来头很大,既不办开采手续,也不采取可靠的环保措施,矿渣、尾矿随意乱倒,地方政府对他们根本无能为力。由于文县的金矿品位很高,也吸引了不少私人企业主和普通老百姓,于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过去是五把斧头一齐砍森林,现在则是五双利爪一齐挖黄金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可想而知。

2002年国家林业局曾通报批评了陇南林业处,认为他们对文县挖采黄金、破坏林地(还有耕地)的现象制止不力。但林业处领导无奈地说:“我们有啥办法:别人是××××,来头那么大,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想在哪里采便可以在哪里采,我们去干涉时,别人根本连理都不理!”听说现在林业处正请求甘肃省出面进行协调,但不知道省上能否协调成功,是否最后还要惊动国务院!

这个来头很大的单位领导想来必定缺乏起码的生态伦理道德和生态环境意识,以致普通老百姓们都明白的道理他竟不明白。

一方面在进行生态建设,一方面又在继续破坏生态环境,这是陇南地区的现实,也是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整体恶化的趋势就更加难以避免了。

干旱本来是陇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西和县也不例外。全县24个乡中有8个乡、10来万人连饮水都十分困难,老百姓们竟长期靠饮用雨水。只要一下雨,家家户户便想尽一切办法到处张开一块块塑料布接雨,接到雨水了,像过年一样,爷们儿抽着烟、惬意地坐在炕头上喝茶;妇女们忙着和面烙饼、擀面条儿;娃娃们尖叫着跑进跑出地嬉戏,知道这一天大人不会打骂他们……据说下一场20毫米的雨,当地老百姓便要吃、用三个月之久。因此他们不敢洗澡、不敢洗衣,只用这些宝贵的雨水供人畜饮用。遇上天旱、没有水了,便只得赶着驴、马到处驮水、买水。

西汉水发源于西和县,按说上游地区应该得到河水之利,但遗憾的是,自源头起便被严重污染,以致沿河的4个乡、20来个村,也加入了水荒的行列,使西和县水资源的形势更加严峻。听说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曾来考察过,如要彻底解决,需要巨额资金……

当然,西和县也有让人欣慰的地方,自1989年列入“长治工程”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简称长防工程)”建设县以来,全县采用多种措施、多种造林方式,10年内造林近百万亩,超过了国家下达计划。其中仅人工植苗造林就有41万多亩,近70%是防护林。森林覆盖率从16.2%提高到37.7%。1989年水土流失面积为1160平方公里,到1999年10年中治理了962平方公里,治理面积达83%,每年可拦蓄泥沙70多万吨。植被的增加、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带来气候的变化和农业的发展,90年代末降水量较80年代末增加了10~20%,相对湿度提高了15~20%;1988年全县产粮仅7万吨,1999年却达到11万吨。

如今西和县已经基本消灭了荒山秃岭,全县没有披上绿装的地方只剩下了3万多亩,而且都是零星的。因此走进西和县,启目一望,四周碧绿,在赵家山自然保护区内沿途都可以听见悦耳的鸟鸣,看见棕色的野兔竖起长长的耳朵活泼地奔跑,野鸡大摇大摆地在路边行走,炫耀着自己漂亮的羽毛……

西和县的严重缺水,让我想起了嘉陵江畔的另一个缺水城——水朱德元帅的故乡,四川省的仪陇县。

仪陇是位于四川盆地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在嘉陵江和渠江旁边。

据县林业志记载,民国时期仪陇县森林茂密,山上有很多两三人合抱的松树、柏树、香樟、黄连……从大仪场到顺仪场的五里地内,沿途尽是巨大的柏树和黄连树,林地内树草横生,来往行人白天晒不着太阳,晚上看不到月光,如果一人孤行,还怕猛兽伤人。20世纪30年代为防止红军进入,国民党政府曾砍了许多树,后来在战火中又毁坏了一些,但在新中国建立前夕,直径一尺以上的柏、松、黄连树还很多,幼树、灌木、杂草极盛,部分地方还有大量原始森林。直到50年代初期,森林覆盖率也在30%以上,一些山谷中树大林密,还有豹、野羊、刺猪、九节狸、岩鹰、白鹤、画眉等多种野生动物。

1958年“大办钢铁”时,仪陇的森林遭到了大规模的毁灭性破坏。一系列的“大办”乃至以后的“以粮为纲”,大树被砍,小树被铲,连草根也被铲光。

于是60年代初仪陇县开始出现烧柴困难,1964年便不得不开始从外地调进木材。森林覆盖率下降到5%以下。直到现在,元气仍未恢复,除了朱德元帅的故乡琳琅山一带有一片80年代初培育的面积约8000多亩的松柏林之外,到处都可以发现裸露的山岩和黄色的荒坡。80年代初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0%左右,经过20来年的治理,到2000年,水土流失仍占60%。

仪陇县地理位置正处于川北老旱区,植被一经破坏,恢复起来十分困难。考察中我曾去参观了观紫镇的退耕还林地,面积不大,只有800亩——仪陇像这样的荒坡还有很多。荒坡上风很大,纤细的树苗不停地在风中颤抖,虽然才种下一两个月,但坡顶上迎风的部分绝大部分已经枯死,只有坡腰和背风的地方成活率高一些。基层林业站的工作人员们愁眉苦脸地告诉我:这里四面都是荒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老百姓已经吃尽了生态恶化的苦头,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很高,林业站也想了很多办法,包括挖大穴、挑水灌溉等等,希望能让栽下的树活起来。种树的时候,老百姓们送饭送水送药到山上,长虹村一位女社长还自己掏钱给社员们送月饼,但是由于这一带风太大,种下后一受旱大部分便死了,成活率只有30%,保存率还谈不上,“大家一看心都凉了!估计起码80%得补种。本想用营养袋育苗,但营养袋苗两三毛钱一株,裸根苗只要几分钱,资金少,就买了裸根苗。明年绝大部分得补种,钱又从哪里来?”

他们还告诉我,眼前已经成活的这些树苗,明年如果遇到春旱,仍然会死去很多。老百姓们纷纷呼吁,政府能不能想办法在附近修个水池?

但是即使修了水池,水又从哪里来?

严重缺水,已经成为仪陇的头号问题。以观紫镇为例,三分之二的村已沦为旱山村,场镇饮水也十分困难,想修个水库,但20年了一直没有修成。今年已经旱了四个月,全靠南充军区发挥“军民鱼水情”的精神,给老百姓们送了一些水。现在观紫镇场镇居民吃的是堰塘里的死水,有的地方靠汽车拉水,每挑5元钱……

仪陇县缺水的地方当然绝不仅仅只是一个观紫镇,应该说是县城缺水,乡乡缺水,村村缺水。全县只有一个思德水库(仪陇县又是张思德的故乡)天旱时可以灌溉10多个乡,但全县一共是69个乡,缺水的乡(镇)占70%以上!

仪陇县城区固定人口加流动人口仅5万来人,但饮水问题却长期是老大难,2001年我去考察时正遇到大旱,吃水又是靠汽车拉运。县城曾要求搬迁,但据说中央不同意,答复说西北干旱缺水的城市很多,难道都搬?最后还是四川省政府给了400万元,让仪陇县建起了第三座水厂,又在饮水河上筑堰,把水引进水厂。只是由于沿途污染十分严重,生活污水、农田污水,乃至医院毒水、棺山尸水都全部排入饮水河中,大肠杆菌和许多有毒物质严重超标,水厂经简单处理便让居民饮用,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了极大危害……

丁佑君烈士牺牲的地方

四川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当然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仪陇县。

“千河之省”的四川,水资源总量达3100余亿立方米,占长江流域的三分之一,占全国的11.6%。据多年汛期水量分析,长江宜昌站以上来水占有荆江洪水的95%以上,对中下游形成洪水的影响极大。但是近年来四川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却已经达到了19.98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1.2%,全省年侵蚀总量达8.9亿吨,占长江上游的50%以上,每年有3亿吨泥沙输到长江干流,占巫峡口输沙量的57%左右。

“天府之国”已经名不副实。

水土流失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河流泥沙含量增加。单是一条金沙江的支流小江,每立方米的含沙量便达5公斤。

攀枝花至屏山的金沙江下游是全流域产沙量最高的地方,属于金沙江水系的安宁河已经完全是一条浑浊的、泥浆一样的河流。2001年9月我曾到了安宁河的支流堡城河边。

堡城河是条不大的河流,但在当地却很有名,原因之一是因为河边有佑君镇,丁佑君是20世纪50年代青年人心中的英雄偶像之一,解放初年轻的她被土匪杀害在这个地方,烈士陵园就在堡城河边;原因之二是堡城河许多段河床的高度已经超过了镇上的房屋和公路,洪水一来便泛滥成灾。

堡城河上游本来有许多原始森林,但由于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几次大规模滥砍滥伐后便不复存在。而近年来修建县级公路时,有关方面又不按国家规定建设水保设施,更加重了水土流失程度。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堡城河泥沙淤积越来越多,水灾自不可避免。

1998年暴雨后,堡城河边凉山州的首府西昌市发生了一场大水灾,大小河流几乎全部泛滥,堡城河自然也在其中,镇上的房屋被淹了,岸边几千亩稻田被冲毁……两年后,市里组织干部群众义务劳动,拉走了一部分泥沙,恢复了一些稻田,但是至今在稻田和河边仍然看得见一座座惨黄色的沙丘。

西昌市投入上千万元资金,沿河修建起了高高的保坎及河堤,但似乎印证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句古语,河堤越筑得高,泥沙便淤积得越多,沿河总有一道高高的、惨黄色的岩沙墙,一有可乘之机便泛滥成灾。于是几年后,又不得不再一次加高河堤。

2001年4月到5月,市有关部门曾花了上百万元清除泥沙40多万方,但三四个月后沿河的“沙堤”竟又逐渐恢复,当9月上旬我来到河边时,看到河水在雨后已经升高很多,许多河段似乎又要溢出河岸……水保部门说,明年还得挖沙。

我站在河坝中的沙土堆上,眼前是恣意四流的河水、被毁坏得惨不忍睹的河床,凝望着堡城河上、佑君镇边那座新修不久的桥梁——水面离桥身只有二三十公分,我担心地想着,佑君镇的老百姓们会再一次遭受灭顶之灾吗?

感受大自然的惩罚

金沙江流域水土严重流失并不仅仅在下游,上游生态环境的退化也表现在水土流失上。

2001年6月我从金沙江边的康巴高原文化古城德格进入白玉县。

德格境内的色曲河水比较清澈,虽然刚刚下了一夜雨,但河水仍然是柔媚的黄绿色,但从岗拖进入金沙江沿岸就不一样了,江水一片浑黄,与黄河无异。德格人抱怨说是青海在通天河流域采金,以致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沿金沙江两岸,岸西是西藏,为阴坡和半阴坡,有杉树、桦树等,岸东四川甘孜州德格这边是阳坡,只有灌木和杂草,土质很薄,有的地方连灌木和草都很稀疏,曾多次发生滑坡。

同行的林业局工作人员们看见浑浊的金沙江便十分感慨。他们说,1990年以前金沙江的水还不是这个颜色,即使发洪水时也只浑浊两个来月,现在却半年多都是黄汤,生态退化的速度真是惊人。

进入白玉境内后金沙江两岸植被更差,西藏和甘孜州境内都大量出现裸露的岩石,好容易,岩缝中生长了一些乔木,但又被砍伐了——白玉县森林覆盖率在四川省内仅次于凉山州的木里和阿坝州的九寨沟,过去也是大小森工部门的采伐区。

但白玉县城却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尽管它并不富裕,也并不现代化。城里的主要街道已经全部铺上了水泥,巨大的绿柳组成的行道树几乎遮住了阳光,60多米宽的金沙江一级支流偶曲穿城而过,绿波荡漾,水声涛涛。夜晚,沿河有花式路灯,汩汩的水声、朦胧的灯光、轻拂的柳枝,景色极像成都著名的府南河边。白天,云雾缭绕的青山和藏区著名的白玉寺构成了小城美丽的背景。白玉寺红褐色的墙壁上嵌着精雕细刻、色彩艳丽的窗户,屋顶是耀眼的金色,无论什么时候看去,都庄严而堂皇。在无云的天空和灿烂的阳光下,白玉寺被涂上了一层高原特有的闪闪发光而又十分柔和的色彩;夜晚,在月光照耀下,山和寺庙的轮廓都模糊了,屹立在阴影中,带着一种诡异的瑰丽。

站在偶曲红白两色嵌成的栏杆边,人们可以一面倾听着诗人吟唱般的河水声,一面仰望着白玉寺和它闪亮的金顶白塔以及带有浓厚高原特色的建筑群。和藏区所有的寺庙一样,白玉寺也建筑在风景优美的高山之上,带着君临一切的威严俯视着山下的芸芸众生。

白玉县城海拔2960米,6月中旬已经看不到多少雪山,围绕县城的群山都呈绿色,长满了灌木和乔木。而最亮丽的无疑是偶曲边那些泛着活泼的嫩绿的柳树,小的直径四五十公分,大的直径足足在1米以上。当地人告诉我,这些树都是20世纪从七八十年代开始,由各机关的工作人员们陆续义务劳动栽植的,街边的行道树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