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生存与毁灭
1744700000068

第68章 奋斗者的足迹(6)

明代以后,会理移民猛增,据乾隆本《会理州志》记载,“福建、广东、湖广、江西、云南、贵州以及川东、川北之流寓者,岁以万计,俱为开垦土地而来。”于是大量砍伐森林,烧荒造田。除囤垦占地、毁坏森林外,战事频繁。自元代后期起,彝族内部便多次发生冤家械斗,元王朝又对土官进行镇压;清代“五年一小剿,十年一大剿”;民国时期也连续大规模“进剿”,终于使田地荒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解放后,人口急剧上升,从10多万人口增加到30多万,建设用材和生活用材猛增,1950~1957年平均每年采伐林木12万株以上。1958年“以钢为纲”,省、地厂矿急需扩建,县内的各种小煤窑、小高炉、小铁厂遍地开花,公共食堂遍布,生产、基建、燃料、食堂用材几倍、几十倍猛增,县上新建伐木场6个,仅国有采伐工即达千人,但仍然难以满足需要,于是在“大砍大造”的口号下,大家都上山砍树,有的木材被扔在山上几年不用,以致腐烂。三年“大跃进”,全县1530多公顷(约2.3万亩)的成过熟林被全部砍伐净尽。

“文革”中,又反复“拔大毛”、“抽壮丁”,甚至集体“卖青山”,以木易物,年复一年继续过度采伐。“学大寨”中,毁林开荒出现高潮,森林面积继续直线下降。

1979年到1982年开始落实林业“两制”,一部分山林落实到户,但群众由于担心政策多变、树权不稳,于是纷纷抢砍乱伐自留山林。

除此之外,仅生活烧柴一项据有关部门估计,每年烧掉的木材便达21~28万立方米。生产烤烟,近年来每年又烧掉木材30多万立方米。

除乱砍滥伐外,森林火灾也极其严重,仅1952年到1985年便发生森林火灾4100多次,烧去的林地近百万亩。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会理便多次营造飞播林,但由于用搞运动的方式造林,不讲科学、缺乏资金,再加上老百姓们毁林开荒,因此保存率仅百分之几甚至造林不见林。

森林不但面积锐减,而且质量严重下降。1958年以前每亩森林约蓄材4.3立方米,1975年下降到1.65立方米。1983年公路所达之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荒山草坡,县城周围二半山大量出现光山秃岭,民谚曰:“水在江中流,人在岸上愁”,12个乡缺烧柴,70个大队饮水困难,旱季时人畜吃水竟用瓢舀秤分,1978年干旱7个半月,竟有9000多头牛羊渴死。

1982年据长江流域规划办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幅员面积的57%。全县土地的有机层每年减少1.5毫米,普隆公社莲花四组原有耕地250亩,因水土流失,到1982年只剩下了170亩。水土流失还造成水库、河床严重淤积,洪水、旱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

1989年,会理县水土流失面积已经扩大到2900多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三分之二左右。1984年和1990年暴雨引发的泥石流造成死亡18人和死亡31人、失踪3人。

198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再一次对会理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考察,并确定这里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之一,自1989年以后,陆续实施了小流域治理。

铜厂沟小流域是会理县小流域治理的示范工程之一。

铜厂沟小流域治理以铜矿村为主,另外还包括了黎明和百草两个村的一部分。

在会理考察期间我特地访问了铜矿村。

这个过去远近闻名的“干巴村”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的半山腰上,如今已经成了“石榴之乡”。一路上到处都是挑着累累果实的农民,装满石榴的汽车,以及一个又一个石榴批发站。到了铜矿村,满山遍野都是层层叠叠的石榴树,一湾又一湾,一片又一片,彩色斑斓的石榴让人们耀花了眼,红红的、珠子般的石榴籽甜在铜矿村人们的舌头上,也甜在他们的心窝里,房前屋后、满山遍野到处一片灿烂、一片甜香。

一坐下,主人就捧出一大堆石榴让我们尝鲜,还一再抱歉地说:“你们来晚了,早点来大石榴才多哩,树枝都坠得挨在地上了。现在大石榴都摘完了,只剩下了这些小的……”

但小的每个也有一斤来重,是我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而且在那些不高也不大的石榴树上,每一株的果实都大得惊人、多得惊人。

30多岁的铜矿村支部书记、全国劳模亢进富穿着短袖体恤衫,黑黑的圆脸上满是汗珠,正在收购点里帮助村民们卖石榴,收购点外来往着收购石榴的汽车。听说我第一次来会理,他便掰开一个石榴,指着玛瑙般的石榴籽向我谈起了“石榴经”:

“会理石榴和别的地方不同,果皮一般是黄绿色的,只有向阳的一面透出淡红色,有彩霞般的花纹;籽粒是马齿状的,个大味甜,又是软籽,成熟的籽粒晶莹剔透,也有彩霞状的花纹……据西南农大分析,含糖量高达14%,还富于维生素C和多种氨基酸……储藏三五个月绝对没有问题。”

在我的询问下,他详细介绍了铜矿村的变化情况。

这个小村庄面积共8平方公里左右,230多户、1000来人,汉族和彝族杂居,各占二分之一。长期以来是一个严重缺水的旱山村,全村只有一股细细的、指头粗的山泉,挑一担水往往要走一公里再排队。排到晚上了,干渴的狼也悄悄来了,黑暗中,绿幽幽的眼睛也盯着泉水……于是“狼与人争水吃”便成为当地一个充满苦涩的故事。

改革开放前铜矿村以种植包谷为主,每个劳动日只有两毛多钱,是“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的典型。改革开放后,当地发展烟叶,铜矿村种了1500亩,每年可收入200来万元,但烤烟又进一步砍伐木材,让自然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到1988年,全村70%的地方发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滑坡、坍方不断发生,干旱也更加严重,人畜饮水都无法解决了。

前任老支书左文清是一位有见识的人,他曾想带领村民们进行结构调整,闯出一条新的道路。会理县菜园子村盛产石榴,是会理石榴的“老祖宗”,全村老百姓正是依靠石榴摆脱了贫困,于是1986年左文清带领了40多个铜矿村人到菜园子村参观,回来后在县果树站的指导下种植了几千株石榴。1990年这些石榴开始挂果,而且品质很好。

但当时由于水土保持以及水源等问题没有解决,没有大面积推广。

1989年铜厂沟开展小流域治理了,在县水土保持办公室、农业局和林业局的领导下,村民们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大搞坡改梯,把上千亩坡耕地改造成梯田;与此同时又实现道路、塘坝、谷坊、水渠、果园配套。为了解决饮水和灌溉用水,一方面建立提灌工程,引用水库的水,一方面修建了700多个微水池,并且架设了3万多米长的水管,形成了完整的灌溉网络。

年轻力壮的亢进富1992年担任了村长,他曾经担任过电影放映员,也曾经种过烟,并且依靠种烟成了“万元户”。但是,他却赞同左文清的做法,认为:“烤菸要砍伐森林,不如种石榴,铜矿村要真正富裕起来,就得下决心进行结构调整。”于是他多次参加了农业局果树站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到了一手过硬的石榴栽培、管理技术。自1991年起,他挨家挨户地动员、宣传,联络40多户农民打破户界,建立了千亩石榴基地。

打破户界,集中力量进行综合开发,是铜矿村的创造和经验,它对千百年来形成的小农思想和生产方式进行了挑战和突破,大大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形成了规模效益。

1993年铜矿村的千亩石榴基地开始进入旺果期。亢进富北上东北、山东、河南,南下广东、深圳建立销售网络。年终一算帐,每亩地的收入竟达到4000元左右,为烤烟的两倍。

于是,石榴生产迅速在铜矿村取得了大发展,全村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以后又引进来自成都等地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荒山承包,开发出了石榴园4000多亩,于是昔日一片荒凉、刀耕火种的铜矿村终于成了户户有果园的花果山。

铜矿村人实现了共同富裕,并且率先达到了小康水平。自1999年以来,全村产值便达400万元以上,人平纯收入突破5000元。2001年虽然石榴和其它水果一样,价格大幅度下降,由两三元一斤降到一元二三一斤,但300多万斤石榴产值仍在400万元以上,最高的一户收入达14万元。

如今的铜矿村茅草房都变成了砖瓦房,还有的变成了嵌着磁砖、装修考究的高级住宅;水、电、路配套,村村社社都通了公路,收购石榴的汽车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200多户中有150多户安装了电话,70多户有了手机和摩托车,家家都有彩电。

铜矿村人中已经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十万元才起步,百万元才算富”,由此可见,铜矿村人的抱负和“野心”。

铜矿村已经遏止了水土流失现象,在美丽的果园边是潺潺的清水。如今村民们更加重视保护自己家园的生态环境,随着石榴种植业的发展,烟叶生产已经被淘汰。村民们也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集资修建了新的学校,适龄儿童100%入学。

面对水果市场的变化,亢进富和铜矿村人又有了新的打算,2001年以后村里将不再发展石榴,转而发展枇杷、黑李、梨枣、杏梨等高档水果,他们已经引进了十几个国内外的优良品种,试种了100多亩,计划“十五”期间达到人平1亩稀有水果,这是铜矿村的“后劲”。

在村委会的石榴收购点墙上有油漆的大幅标语:“发展才是硬道理”,铜矿村人记住了中国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