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多次向省委、省政府和省林业厅汇报,强调地处青衣江源头,对长江的重要支流岷江生态环境影响极大,希望列入退耕还林范围。后来一位主要省领导终于表了态:“宝兴和名山积极性高,可以退,自学成才,以后省上认帐。”雅安市又调剂出退耕还林任务1万亩,给予名山、宝兴各5000亩。
于是,第一年宝兴便完成了1.8万亩,超额1.3万亩。
但是,到年底,必须向退耕户兑现钱、粮时,四川省只同意兑现5000亩,宝兴县因为超额太多,还受到了批评。
怎么办?不能失信于民,宝兴县只得向干部们借了一个月的工资,向验收合格的农户兑现了钱、粮。
直到2001年宝兴县才正式纳入退耕还林工程,任务为1.8万亩。退耕主要实现了林草间种、林竹间种和林药间种几种模式,而其中林草间种是最主要的,利用林草间种,建立了优质牧草基地,全县已经养兔5万只以上,有的村已经家家户户都在养兔了。
考察时我到了五龙乡战斗村。已经到了冬季(12月),山上风很大,但农民并没有在家里休息,而仍然冒着寒风在退耕地的栗树、核桃树、枇杷树下面种草。
四组组长程永章是一位中年农民,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去,捧出了一大堆山上生产的板栗和苹果。这些果品大概都没有上过化肥,个子都不大,但很甜。程永章还一再抱歉地说:“老婆不在,没人整饭……”
我们参观了程永章的兔舍,全是汉白玉搭建的,每只兔子都有自己的“单间”,而且全带着编号,考究而漂亮。盛产汉白玉的宝兴,许多农民的兔窝都用汉白玉搭建,让我大大地惊羡了一番,我想,这可能是全国最豪华的兔舍了。
程永章告诉我们,四组共45户,全部进行了退耕还林,去年(2000)年退326亩,今年退112亩共退耕438亩,平均每户9.7亩多,最多的一户12亩。退耕后种了树、种了草,然后就养兔,最多的养了120只,兔舍规模好些达到300只以上。有位姓朱的农民,全家5口人,已经卖了100多只兔,估计年前可以卖到200只,卖兔毛,一次收入又是2400多元,一年可以卖4次,因此全年的纯收入可以突破万元。至于程永章自己呢?他去年花1200元购进了30只兔,又花300来元购买饲料,今年已经收入3000多元了。
谈了退耕还林的好处后,程永章又谈到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今年到12月了,还没兑现粮食。”有的农民已经退完了包产地,45户中已经有20户靠买粮生活,上面不兑现粮食便大大地挫伤了农民们的积极性。有几户农民已经不愿填退耕还林合同,说什么“共产党的东西烫”;还有些农民正酝酿“一家凑20元钱,到雅安、成都上访,问电视上是咋说的,你们为啥不兑现?”还有农民说,如果等到明年春天都不给粮食,我们就干脆“复耕”了……
程永章希望我们把这些问题赶快向上面反映。
号称“绿色明珠”和生态农业先进县的洪雅县,在退耕还林工程中,最初也并没有列为试点县,但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重视,经过全县特别是林业部门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后,木材收入占县财政四分之一的洪雅县,便开始考虑以后农民的收入、林业职工的出路如何解决,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发展竹业。当时县领导认为,种竹一方面三至五年后便可以开始砍伐,在不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竹业,政府可以收到特产税和育林基金。于是县委、县政府正式作出决议,大力发展竹业。洪雅农民本有种竹的传统,这个决议便迅速得到了大家的拥护。以后结合退耕还林,洪雅县又把林竹结合,发展笋材两用竹业基地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从1999年到2001年三年内便栽植各类竹子11.4万亩,加上原有10万亩,全县已有20多万亩竹林了。
除此之外,洪雅又大力推行林草结合,在退耕地幼竹幼树的间隙地上种草,发展奶牛、山羊、兔等畜牧业。
除了林竹结合与林草结合外,洪雅还推行了林旅结合与林药结合。林旅结合主要是在洪雅县境内的省道、县道至瓦屋山、玉屏山森林公园旅游区等公路沿线两旁建成绿色长廊。林药结合主要是在林区、大山区间种黄连等中药材。
如今,一走进洪雅县境内,便到处可以看到这样标语:“一头奶牛就是一棵摇钱树,一个生态园”,许多乡、村都有龙头企业阳坪乳品厂设立的牛奶收购点,许多农民在踊跃地交售牛奶,据核算,一头奶牛一年可以收入七八千元。洪雅县已经和新希望集团达成协议,准备尽快建成10万头乳牛和20万亩优质草的基地。
花溪玉泉村便是2000年4月退耕后实行竹草结合的村之一。
玉泉村的退耕地共有604亩,在退耕地上,栽种一年多的慈竹已经有四五米高,开始露出了枝叶婆娑的姿态,再过一年便可以开始砍伐,用来纺织或造纸了。当地农民告诉我们,“一根竹子可以买一包五牛烟(1.5~2.5元)”,栽种五年后便进入了主伐期,七八年后进入盛期,而且由于竹的扎根很深——挖竹根时“脑壳都挖昏了还是挖不出来”,由此很利于水土保持。
玉泉村村主任刘世坤说,他门口一窝不大的慈竹,一年已经可以砍竹500多斤了。他还栽了一些杂交竹,不如慈竹长得快,但是竹笋更好。
刘世坤还说,过去全村只有30多头奶牛,退耕还林后一下子发展到160多头。在他家的牛圈里,我们看见有两头漂亮的花乳牛正在吃草。按他计算,一般两亩地产的草再加一点饲料便可以养活一头乳牛,每天产15公斤奶,每公斤当地的价格是1.63元,一年按300天算,便是7300多元了。
但是说起退耕还林村主任却有了气。他说刚开始动员时,有人怕政策不兑现,不愿退,现在见政策兑现了,又嫌自己退得太少,还嫌不公平。实际上这些农民的意见也有一定道理,2000年洪雅县退耕任务是2.5万亩,但实际上却完成了4.7万亩,超过的部分怎么办?国家不给钱、粮,县里只得让一部分农民享受县里制定的竹基地政策——三年补助50元,这种补助标准无疑大大低于退耕还林的钱粮补助。于是他们对村主任有了意见,说他“巴结政府”,又怀疑他在“捣鬼”,便出手打了他……
说到这里,这个三四十岁的汉子竟蹲在地上哭了起来,又用他的破西装擦着眼泪吼道:“我不干了,我不干了!”
同行的林业局副局长只得尴尬地安慰着他:“打人是不对的,我向乡上反映,你不要生气……不要生气……”
但是我知道,如果不增加退耕还林的任务,让所有的农民都享受同样的政策,这个村的矛盾恐怕是很难解决的。
乐山市是四川省实施退耕还林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1978年小平同志到峨眉时,发现这个著名风景区生态环境很差,便要求采取措施退耕还林,后来峨眉山市采取按人头供应口粮的办法退耕还林5000多亩。
1991年为了发展造纸工业,建立竹基地,便采用“公司+农户”的办法,在沐川用世行贷款陆续造林18万余亩,其中退耕地7万余亩。
1998年启动天保工程后,国家林业局领导到乐山视察时,要求乐山市率先试行退耕还林。同年10月到11月,乐山市便组织农、林、政研室等部门,共同编制出了规划。以后,在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还没有出台前,乐山市已经在沙湾区进行试点了。与此同时,还提出了“退得下,造得起,能致富,不反弹”的工作要求,以及通过退耕还林实现的三大目标:“还出青山绿水,还出支柱产业,还出增收致富”,以后又总结出了“政策调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法律保障”等一系列经验。
国家林业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等都曾到乐山市进行调研,乐山市根据自己的体会,曾提出过许多建议和问题。最后中央根据乐山市和其他地区试行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沙湾镇镇长邓额超是第一批实践退耕还林的人。
30多岁、面庞黝黑中透出精明的邓额超,高中毕业后参过军,当过乡镇企业副厂长和村支书,在农村中算是个走南闯北、有见识的角色。在担任顺河村支书时,乐山市试行退耕还林,当时国家政策不明确,老百姓们不愿意退,但是见多识广的邓额超却意识到国家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不但将自己种植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而且还主动承包了100亩荒山的治理。他在这100亩荒山上栽种了竹、巨桉、甜柿、布朗李、板栗等,承包50年上交的租金是2.5万元,但四五年间他已经收入十几万元了。
邓额超的行为带动了全村的老百姓,以后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老百姓们的积极性更高。目前全村沿公路和大渡河两岸的陡坡地已经全部退耕,退耕还林地达1200亩左右。过去,在三四十度的陡坡地上还有人耕种,一下雨,山洪暴发,往往形成泥石流,泥沙大量冲上公路和大渡河,现在这种灾难已经大大减少了。
退耕还林后,顺河村的农民们有的大面积承包荒山并和企业合作,建起了原料林;有的离土不离乡,在乡镇上打工;有的离乡不离土,远赴云南或四川省内的边远山区,种植水果、菜蔬或其它作物,有户农民便全家到云南承包了250亩香蕉的种植;有的既离乡又离土,到外地搞起了建筑业或第三产业。全村600多个劳动力中,转移出去的已有200多人,大大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沙湾区号召发展竹产业时,邓额超又带头栽植了20多亩杂交竹,长势也很好。他常说:“老百姓们家底薄,遇事怕失败,你应该先试验,试验成功了,他们就会跟你一起干了。”
担任镇长后,邓额超操心的事更多,全镇退耕还林的面积已经达到1万亩,今后还要再退5000亩。四川省本就盛产中药材,沙湾区范店乡已经形成中药材的集散地,区委、区政府计划在山区建成万亩优质中药材基地,沙湾镇的部分山区也包括在内。连日来邓额超正逐村进行调查,研究适合种植哪几类药材。
除此之外,他还要研究和落实对外出务工的农民们如何系统地培训,让他们在劳务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沙湾区的农民们在退耕还林中还有一条重要经验是:对退耕地上种植的林木必须认真管理,不然几年后荒山还是荒山。永利村的老支书谭世文说:“退耕,干部要带头;管理,干部也要带头。要给大家讲道理,政府又给粮食又给补助,种了不管,对得起哪个?”
永利村退耕后栽种的杂交竹不但打过农药,还施了三至四遍肥,长势确实不错。这种从广西引进的品种,种下一年,新发的竹子便有大茶杯粗、五六米高,估计只需两年便可以间伐。我在竹林边和谭世文及几个农民交谈,一谈起竹子和退耕还林,大家便兴致勃勃,一再称赞这竹子长得“行势”(茂盛),国家的政策好,林业局的工作做得好。瘦瘦的谭世文谈吐不俗,他谈起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老虎、狐狸等野生动物的消失,也满怀希望地对我说:“明年二三月你再来,我们这里就鸟语花香了。”
几个庄稼人都笑嘻嘻地表示,希望明年多给点退耕还林的面积,只留点口粮田就行了。
谭世文这个老庄稼还一再向我们强调,农村关键是观念转变,“观念一转,黄金万两;头脑更新,遍地是金……”
退耕还林正促进着农民们观念的转变,这是退耕还林工程又一个巨大的收获。